《大学 中庸诵读本》(附《孝经》)(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青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版本收录《大学》《中庸》《孝经》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杨伯峻、杨逢彬译注的《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 。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全面阐述理学思想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本书稿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了《近思录》的思想主旨,可以作为对于古典文化、国学名作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和历史爱好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本书为大字拼音读本。版式清爽美观,字体为楷体大字,全文带拼音,同时保护视力,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同时后面附有繁体参照,方便读者更多了解学习繁体字和传统文化。本书为12册丛书中的一册,是中华传统文化九年经典教育简繁参照大字读本,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测评指定校本教材,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实验读本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遴选了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将他们集于一起,珠串起来,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并以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十分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或曰中国文化史另类读本。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学术积累的结果,虽然距离完成苗力田先生1990。年首译《尼各马科伦理学》时所提出的将中庸与中道进行比较的哲学课题为时尚早,但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在比较伦理这一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这一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这也是本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部重磅作品《傅佩荣讲孔子》。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人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与理念。期望藉由全人的典范,形塑自身的样貌。
《长江中游儒学研究丛书: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洛学、湖湘学、闽学与荆楚之地;谢良佐与洛学南传;郭雍的易学思想;陈士元的经学思想;李承箕兄弟的思想;郝敬哲学思想探析;胡承诺的实学思想等。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遇到极大的危机。从社会根源来说,这是由于当时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这些社会新贵经济上有着极强的实力,他们不满于与自己的经济势力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向旧制度、旧秩序发难。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走上社会舞台,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了许多政治文化中心,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儒家学派就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 首先,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血缘家庭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是由氏族部落进入国家社会的,从国家的发生来看,它与血缘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夏商时期,政权的嬗递尚无严格的规范性,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完善与加强,它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人王国维
《论语(升级版)》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的著作,因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升级版)》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 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 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串《论语》的始 终,并引申出多重涵义,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人也,等等。《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 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箴 言,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后世仁人 志士心中屹立不倒的丰碑,也使各个时代的中国人在 立身处世上有了内心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