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震惊过世界的民族背后必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奋发故事,更有后人必去解读的历史密码。 在曾经的十三世纪,让人类和世界大吃一惊的民族就是当今蒙古人的英雄祖先。那么,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如何冲出古时蛮荒的?他们走入历史的初理念是什么?他们经历过怎样的聚散离合?是什么使他们败落谷底?他们是以怎样的生存形态进入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是如何把他们拉上马背,又一同走向复兴和崛起?古代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版图认同的密码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完成古时中国生存版图完全的无障碍对接?从蒙古民族匆匆走过的历史行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成败得失,能够得到怎样的智慧启迪? 本书就是对这些悬念及蒙古民族历史风云的激情解读!
作为两北边陲重镇,高昌王国深居大陆腹地,由壁垒而郡,再发展至国。在吐鲁番这块西域上地上,高昌依据它枢纽般的地理位置,先后历经高吕王同、唐西州和高昌回鹘王国三个历史时期,既有汉族政权统治,也曾被回鹘领导。灵活的外交使高昌在周围西域政权及中原王朝之间游刃有余。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但创造了繁荣发达的商贸经济、琳琅满日的壁画、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特有的高昌乐、葡萄酒等高昌文化。《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带你走进这一片沧桑的土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倾听远古的喧嚣,看那栉比如瞵的客栈、摩肩接踵的行人、高旋飞舞的伎乐、香火缭绕的庙宇、血雨腥风的争斗…… 《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的作者是张峰峰、张鹏。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 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本讲义的内容是: 首先要向有志于治民族史的读者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门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辟一条顺利前进的通道。 其次要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了解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情况,掌握必要的参考文献书目,便于他们在这个学科领域向上攀登。 第三要传授他们治史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治史的钥匙,便于他们打开史学之门,易于升堂入奥,显示他们的才华,不因袭陈说,自我创新,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第四要培养他们具备正确运用思维的能力,明辨学术思想上的是非,并在史学界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内容复杂,作者把他们约略分类,大体上从狭义说,可划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如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系统和活动
本书以《百家姓》为底本,结合姓氏发展的趋势,精选了近千幅图片,从名姓、名人、名事入手,几乎囊括与姓氏有关的方方面面,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体验一次饶有趣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精髓。
你有没有曾经注视过镜中的自己,虽然皮肤不算白皙却应该怎样也称不上是黄,然而东亚人长久以来却都被称为“黄种人”,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在客观描述我们的肤色,而是冲着西方“白种人”而被“发明”出来的。 此书着力于再现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群进行描述和理解的观念史变迁,考察了“黄种人”观念的起源,人种分类理论中“黄色蒙古人种”在西方科学界的定型,以及这一学说如何传播至东方并为东方社会广泛接受的知识过程。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