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地名研究(J)》首次用地名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7—10世纪特殊环境下敦煌古藏文文献(包括藏区本土及西域等地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吐蕃地名的由来、沿革变迁及其映现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以藏汉古文献为依据,加以缜密的论证,弥补藏汉文献记载中历史地名背景含混不清的缺陷,消除由于历史地名背景不清造成的对某些史料的误解,试图客观公正科学地复原吐蕃时期我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面貌。 对古藏文吐蕃地名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古藏文文献解读上遗留下来的多种问题,还原史地的本来面目。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自治”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本书详细记载了:明代南京各佛寺的历史沿革、殿堂分布、房田公产、山水古迹、名僧事迹、寺租赋税、僧规制度等,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明代佛教史著作,对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秦岭是一座山脉。然而,它不是一般的山脉。它矗立在中国中央地带,博通东西、和合南北、原创华夏、泽被天下。它是与长江黄河厮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父亲山;它是孕育周秦汉唐盛世风华,光芒万丈的丝路灯塔;它是历久弥新、精华荟萃、万古流芳、闪耀世界的中华标志。 秦岭,究竟隐藏着多少令世人称奇的生态秘密,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多少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新时代,秦岭又将走向何方?本书为您娓娓道来……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