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是特殊的一群。他们身处夹缝中,如何寻找发挥自我所长和管理辐射效应大化的平衡点?如何为学生、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本书以郑杰先生一贯的犀利目光为中层指出了方向。可以说,本书是当前直接为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量身定做的成长图书,值得细细研读。
本书收录了五十八篇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的教师们撰写的教育随笔和教育案例。该校的尊重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好的自己。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选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主动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们在工作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案例和教育故事,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闪烁着尊重教育的光芒,并且每篇文章后均有校长点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汽车构造与原理,下篇汽车保养与维修)十八大章进行讲解。上篇十三章讲述了现代汽车的各大总成与组成系统的部件构造及工作原理。下篇五章叙述汽车保养、拆装、检测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步骤、方法与技巧。本书采用高清彩色图解配合动画演示构造原理,视频示范保养维修拆装检测步骤的图文影音结合的方式,使描述更生动,内容更易懂,操作更直观,方法更易领会。本书既可供汽车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作为专业教辅资料选用,也可以供广大汽车驾驶者,汽车售后服务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技术读物学习使用。
程凤春主编的《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第2版)》精选了50个典型案例,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个案例既有思考题及问题解答,也有案例分析,但其意图并不是要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引发思考,给学校管理者以启迪与帮助。 学校发展:生源差、学风差,新任校长怎么办/用大数据“导航”学生成长; 用权与用干部:以走班制为核心的全面改革/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人事管理:名师工作室能培养名师吗/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德育管理:“校园欺凌”何时休/这样改革班级管理行不行; 教学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如何存在/班“走了”,怎么管理。
本书是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力作。 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迅速,但学校管理学似乎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校长如何实现价值?激励教师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应对学校变革的压力?如何理解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如何领导你的上级?如何做到要事?如何讲好学校管理故事?……学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自30 岁起便担任校长,有着20多年的管理经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本书了学校管理的常规研究范式,尝试从领导力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作者从中小学管理实践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围绕大量学校管理案例和实践做法,在理论的关照下,进行深度探讨。作者不仅从全方位领导力的角度讨论如何领导上级、横向领导、领导下级等问题,还讨论了学校管理者的自我领导力问题,关注了管理者的
好校长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要经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积极营造学校教育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面对和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善于以价值引领和制度设计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切,都在指向专业化校长,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学校德育要形成较为科学、系统、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教育体系,德育目标不宜“过高”“过大”,内容要遵循学生实际、不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要充分保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本书案例选自于16所学校,既有高中(完中),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有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书中每个案例包括“学校简介”、“理性思考”、“德育工作”、“特色德育”和“专家点评”等部分。其中“理性思考”部分侧重于回答学校德育“依据什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德育工作”从“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六个方面回答学校德育“怎么做”的问题。“特色德育”回答的是每一所学校各自德育的特色是“怎么做”的问题。希望本书能给予教育同仁们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方面一定的借鉴,更希望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
朱继文、苏婧编著的《绽放幕后精彩--园长指导后勤工作能力的提升》共六章,从后勤管理的理念、规划制定、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监测等方面展开,讲述了园长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到:在尊重每一位员工个性特质的基础上使其享受本岗工作所带来的“三乐”,同时在一份纷繁琐碎的工作中尽享服务者、教育者、研究者的三重身份,从而实现园所管理“精细准”和个人发展“乐学、乐享、乐研”相得益彰。
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描述了民国*的沿革与组织架构,论述了民国*对大学的主要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当时部校关系的实际状况及其政治、学术、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客观地评价了民国*的作用和局限,总结了民国时期部校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翔实而生动的历史案例。
《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以校长身份推出的全新力作。他以长达九年的校长任职经验为基础,以“为平民而教育”的理念为导向,探讨具体的校长管理经验和技巧,同时更多展示其对教师的培养,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足够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视野,既有宏观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把握和对教育改革方向的精深见解,又在微观上深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案,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忠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师成长中的得失。她的出版,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开拓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开出良方,也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让自我幸福成长提供参照。
《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教师用书)》主要介绍了校长领导治学的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提升教研队伍的能力等,来加强自身人格力的修炼。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校长成长历程及人格修炼、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促成人格修炼、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促成人格修炼等。
《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作者程红兵通过以建平中学为蓝本的实验园地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可以说是教育实践与教育先进理念的结合,本书更可以说是对中小学管理者大有裨益的工具书。
本书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材,也可供中小学教师培训使用。它从教师、学生、学校等角度对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阐释。 与一般的教育法教材不同,《学校法制(理论与案例)》没有只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阐释教育法律法规,而从学校的三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对相关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剖析。这样编写很适合非法律专业人士如师范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来了解、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并且,本书对法律的阐释并不局限于用判例进行例证,还列举了学校教育中大量的涉法案例,并进行了剖析,非常贴近学校教育的实际。
当前,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然是“犹抱琵琶”,尚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作者于2001年开启了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与策划之旅。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基本形式,环环相扣地向读者介绍了办学理念的概念、内涵、原理、策划思路及具体策划方法等,并辅以策划的大量原创案例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学理的理解。
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科伦拜恩校园发生枪击事件。两名备受同学欺凌的高中生携枪入校,杀害13名师生后饮弹自杀。这起血案震动全美。此后美国各州陆续出台“反欺凌法”和治理措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这些治标不治本,他透过悲剧事件的现象,剖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学校和班级中的高度竞争、小团体密布、充满排挤的氛围。书中提出了两类方法,外围干预和根源干预,力图促进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揭开了共情的面纱。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共情都至关重要。全书短小精悍,给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迫切需要的实践方法,并以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
闫德明著的《现代学校管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国 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必修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 ,致力于反映当代学校管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强调新体系、新内容、新视野。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理论性、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具有配套课程网络资源支持(教学交流平台 :http://blog.sina.com.cn/yandem;精品课程 网站:http://web.gdei.edu.cn/jpkc/),既便于 教师的教授,又利于学生的学习。 《现代学校管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精品资 源共享课必修教材)》是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经济与管 理专业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教 材,还可以供广大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工 作者以及教育类的研究生自学参考使用。
本书是 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 系列的一本,旨在挖掘明清时期国子监、府州县学、书院、私塾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社会活动、服务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课外活动、文体活动、教育实习、社会服务、师生关系等,探索这些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真正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师生和基层。力求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展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教育历史场景,从而实现对明清教育活动的 原生态 研究。通过研究明清学校师生日常生活,来考察教师日常生活状况,深入探究古代教师的教学生活、经济待遇及职业态度等,进而了解明清教师在教育与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当今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托尼·布什( TonyBush )系统总结了上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在西方流行的几种教育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综合性教育管理模式。该著作为教育管理及领导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也是中小学校长及教育行业中的管理人员提高领导力的书籍。
王岚、范建华、茅晓燕、王冬梅编著的《润物细无声--园长园所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试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在描述、梳理幼儿园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供可资借鉴、模仿的实施途径。全书共五章, 章是对幼儿园文化整体认识的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为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阐述每一种文化的含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并辅以生动的案例,以提升可操作性。 本书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推进 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优化提升自有效途径,助力各自园所的特色化发展。
本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为每一位中小学校长理解新课程、实际新课程、实现学校管理变革奠定基石。它由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管理研究领域专家精心打造,将课程改革理念与学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既有理论的升华,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 亲爱的校长,它将是您把握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实践,提升学样办学品质好的参谋! 《新课程与学校管理创新》以“新课程与学校管理创新”为主题,具体划分“课程篇”、“专业篇”、“校本篇”和“效能篇”四大块。其中“课程篇”主要阐述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问题,涉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校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管理;“专业篇”主要阐述学校领导者专业理念与角色变革,涉及校长的办公室理念治校、新课程与
张正峰博士《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问题的专著,是著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教授权力似乎可以分为性质全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一是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力,或者称之为教学权力,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对教学进度的决定权,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分权等等。这些权力是职务内在地赋予教授个人的,虽然也有合理运用和防止滥用的问题,但其合法性基础无庸置疑。另一是在学校管理决策方面的权力,如在学校大政方针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校院系领导人选的提名选举或罢免、学科专业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变更、学校经费的预算与使用等方面,教授所拥有提议权、决定权或否决权等等。这些权力可以称之为教授的校政权力,按照本书的界定,也就是“教授拥有的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