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百科:中国历代建筑》从渊源、宫殿、陵寝、都城、长城、园林、寺观、坛庙、桥梁等九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详细而又具体的描述。既写了它的悠久历史,又写了它的独特风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内涵;既赞美了它的艺术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会了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读者能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从而萌发对我们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本书将建筑美学架构在正统的哲学研究范畴之上。罗杰·斯克鲁顿将建筑的“美学理解”定义为理发、自觉的活动坚持认为很多当代建筑理论误解了建筑的本质,因此必须回归其要则。于是,他发展了一种美学判断理论,并确定了该理论对建筑和实物宏观理论的地位。为了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建筑学,他强调了美学趣味的客观性和道德的意义,自然可看出建筑物的表现方式孰对孰错。按照作者的观点,建筑艺术是和那些表现艺术有区别的,诸如绘画、戏剧、诗歌、雕刻、甚至音乐,那是由于建筑的某些特性所造成的;它的功能性、本土性、技术含量、公众性和客观性,并且与装饰艺术的紧密关联性。建筑艺术基本上属于一种乡土艺术,它首先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过程。但是,由于建筑师必须使他们的作品适应于已存在的、无
本书简要阐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中古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40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公元1650年)、欧洲勒?诺特时期(公元1600年—公元1750年)、自然风景时期(约公元1750—公元1850年)、现代公园时期(约公元1850年—公元2000年)。选用100个实例,说明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前后的联系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建筑,园林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作者陈从周是我国的建筑学家和园林艺术家。他以鉴赏的眼光,描述了我国江南江北一个个的园林,如西湖园林、怡园、随园、苏州园林、恭王府等等。此外,作者对建筑、山石、布局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可以对读者观赏园林假以指导。
作品以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东西方建筑风格与流派的演变及其特征,有条理、有系统,显示出作者坚实的建筑理论功底,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力。
张冠增主编的《西方城市建设史纲》内容集中在以西欧和北美为主的范围内,按照时间顺序和国别进行论述。本书的特点,是给读者以比较清晰的时空概念,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代、某一特定的地区产生的城市现象,都有相对应的文字描述和位置图表示,从而减少了以往只知道空间结构、不知道发展过程,只知道城市本身、不知道所在何处的认识缺陷。鉴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特殊需求,本书对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花费了比较多的笔墨,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城市建设的直接关联,而不是只描述城市的空间形态。这样,从古代到现代就有一条比较连贯的线索,可以纵剖西方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给我们留下更清晰、更可辨的城市印象。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候二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此选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成就。因而,全面对该书进行整理与研究,将十分有益于对中国古代散文概貌的了解与鉴赏。现在这本《古文观止辞典》就是基于此写成的,内容包括解题、注释、今译、评析四部分。
本书是“细说中国文化”系列丛书的一种。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园林历史、结构布局、文化意境、特色景点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园林,立体地展现中国园林的外在秀丽景观和内在的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以中东铁路成立之初为背景,以建城为载体,为我们描绘了哈尔滨百年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以及与老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作者刘丽华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采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精选出哈尔滨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及文化传承的老建筑,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追寻一段久远的记忆,刻画一种真实的存在。作品中的老建筑分为教堂类、商业类、文化类,以及住宅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