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三昧文学馆·小经典》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月既生而未大明,称之为“既生魄”。 本书主线写的是,出生在上海的钢琴家涂浚生,从少年时代起,先是深陷“神圣而经典”的爱情困境不能自拔,又继而转向“契约中大能”的婚姻而失败,结果在自由而孤独的恋爱中绝望,几番“死了又死,生了又生”,终有所醒悟,在痛中见了光。 作者写初恋、失恋、背叛、情迷、痴嗔诸等爱恋的状态,举重若轻,天然玉成,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中国文学传统主干中伸出的斜枝。裘菲的明澈,卑厥黎的惊艳,异国女子的荒凉,直到玫美的绸茧交织的熟美…… 爱的气息,非兰非麝,却令人九死不悔。
宋史名家虞云国在《水浒寻宋》一书中,依托其数十年宋史研究成果,用深厚广博的学识贯穿正史、笔记及小说,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讲述宋朝社会风俗百态,以全新的角度打开《水浒传》中不曾被尽览的世界,将小说复原为一幅立体、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重现活色生香、斑斓多彩的大宋王朝。 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观瞻庄严盛大的正旦大朝会、明堂大典,领略簪花饮酒、赋诗填词、观潮听曲、雕青蹴鞠的风流快活,逛两宋的御街,品尝早市上的炊饼,驻足聆听街头路歧人的太平歌,登上樊楼,寻个僻静阁子,欣赏着小唱百戏,租一顶山轿,簪上一枝花,游东京的相国寺,看杭州的钱塘潮……
郭腊梅主编的《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分上、下二卷。为清代弹词“后四名家”之一、苏州弹词“马调”创始人马如飞所撰,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刻本,署长洲沧浪钓徒马如飞吉卿甫著,吴县酣春楼主卧读生瘦梧氏校,共收开篇80余首。该开篇集堪称苏州弹词早期开篇集之经典代表作,自付梓问世以来,仅有清光绪十二年刻本一种版本,存世无多,弥足珍贵。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馆藏清代弹词开篇集 珍本之一,其保存较为完好。本着抢救和保护 “非遗”项目苏州评弹之旨,拟于初版130年后将之影印再版,以期此一代名家所创清代精华开篇集得以流传愈广,与众同享,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文学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
《海上花》小说原本描写十九世纪末,上海英租界的妓院生活。因为清朝政府禁止官员狎妓,只有在租界区的妓院「长三书寓」可以公开接待社会上层人物(做花头)。用妓女户这个空间折射世纪末的中国,阶级、性别、家庭、宗法状况。电影改编自韩子云以苏州话写成的《海上花列传》,1894年首次印行,1926年以标点版重新面世,70年代张爱玲译注为国语版《海上花开》、《海上花落》。
梁晓声作序,父子两代六十年心血打磨 一部东北小村 虎石台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变迁史,故事在从郭松龄讨伐张作霖的大时代背景中开端,至东北解放结束,用生动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东北小村 虎石台 中各色脸谱的乡绅、百姓,并一改以往文学作品中非善即恶的脸谱化形象,从文学的角度为读者还原了一幅不一样的东北小村生态群像图: 军阀混战,战火烧到了辽西小山村虎石台。村民遭兵劫,损失惨重,隔年又遇匪患,日子苦不堪言。 九一八事变后,地主、财东争当汉奸,村里恶霸争雄,村民沈万才被逼为匪。啸聚山林的有志之士组成抗日救国军,攻打沈阳,功败垂成,沈万才等参加抗联,投奔共产党。 村里建立小学,由革命者金石开任教,带出了一群正义的孩子。乡亲们顽强地和日伪进行斗争。 八一五光复,苏军进入东北,沈万才率部与苏军共管沈阳
汶川地震后,拥有上千年传说的云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复一年。祭师阿巴感到身上的力气在消散,他要回到那个即将消失的村子,与亡灵为伴。然而,神迹出现了,他创造了一片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