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古典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作者蒲松龄是一位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家, 聊斋 故事构思奇特,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既包蕴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又与当时的社会民情密切联系,文笔简练,情韵悠长,富有隽永的乡土气息。《聊斋志异》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把我国的文言小说推向了高峰。 本书为《聊斋志异》足本详注、评点之作,以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为底本,另加校勘,断句标点也多所更正。蒲松龄创作这些小说可谓用心良苦,详注是帮助当代读者读懂《聊斋志异》的便捷桥梁。本书注释,小到字词训诂、人名、地名,大到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无不竭尽所能,予以准确、详尽的注释。评点是注释的补充或延伸,视野开阔,很好地揭示了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还简要点评的当代学者的研究情况。注释、评点是本书突出的两大特色,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水浒传》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
《上古神话演义》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部为当时中小学生讲述中国上古神话及传说的课外通俗读物。作者钟毓龙先生历经10年笔耕不辍,参考整合如《禹贡》《山海经》等约五百部中国经典古籍,集从开天辟地到大禹治水这段时期上古神话之大成,完成总计160回百万余字的作品。此次出版,我们将其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充分尊重作者写作风格,文字内容尽量保持原样。为了方便今天读者阅读,我们只是针对一些和现在用法不一致的词语,以及不符合当前行政区划的地名,做了必要的修改与调整。 ※ 近来中小学生,苦无良好之课外读物,此点亦为本书编著动机之一。事必有据,辞必求达,下笔时再三斟酌,庶青年读此,于史地方面可以资印证,于国文方面可以资启发。 ※ 本书回目,专在标举内容,不拘形式。 ※ 以议论穿插,俾作波澜,以增兴趣。
公元1658年,山东淄博一个年仅十九岁的读书人蒲松龄踏上科举之路,参加县、府、道考试,连夺三个第一,成为秀才,一时名闻乡里。但此后蒲松龄却屡试不中,直到两鬓斑白依然科场失意。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只能常年给人做幕僚或私塾教师。无处施展才华抱负、痛感世态炎凉的蒲松龄,自嘲一事无成更无一知己,开始寄情于文学创作。在自家陋室那间名为 聊斋 的小小书房里伏案笔耕,凭借着惊人的想象力写出了《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鬼狐妖世界。公元1715年,七十六岁的蒲松龄溘然长逝。《聊斋志异》手稿蒙尘五十多年,直到公元1766年被刊刻于世,从此流布四海。 《聊斋志异》自问世迄今三百余载,已成为公认的 中国文言小说高峰 ,娱悦了无数读者,丰富了亿万心灵。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为汉语提供了优美的典范。翻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为裘,成此“孤愤之书”。全书分十二卷,凡四百九十四篇。全书大多采用传奇手法来描写志怪的题材,融物性、神异性、人性于一体,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在艺术表现上尤以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取胜。因而被称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伟大名著,所谓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足见人们对其是何等喜爱。随着《红楼梦》文本的传播,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各种文艺创作亦不断涌现,尤其在绘画方面,不仅形式多样,艺术风格也各具神韵。《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取自清代民间画家孙温所绘230幅全本《红楼梦》图,此图笔法精细,设色浓丽,情节连贯且生动感人。作者将3000余个人物活动情节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将《红楼梦》表现的耐人寻味、雅俗共赏。当代红学研究者王典弋据每幅画撰写了简短又不失原著的诠释文字,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拥有一种全新的《红楼梦》阅读体验。 《降魔修心:彩绘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也是古代长篇浪漫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不僅记录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相关人物以及在学衍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術上有贡献之人,还记载了圆内少敦民族和鄰国的历史。其书以魏为正统,魏志列全书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为帝,除刘僃父子和孙權稱主外,孙亮等都稱名,蜀、吴君主即位,都记魏的年虢,以明正朔所在。 《三国志》成书前,魏、吴雨囡已先有官修及私撰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魚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这三种书是陈寿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国名书,由陈寿自己采集资料写成。陈寿对于材料的取捨比较審慎,文字也以简潔见长, 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質直过之 时人稱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老子通释》 《老子通释》是余秋雨先生阐释古代经典的里程碑新作,也是写给当代人的《道德经》入门读本。全书通述《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通析每章每节的内在逻辑,通观两千多年之间的思维异同,通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学韵味,通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和分歧,通考各种版本的阙误和修正。整体上以平易通达的散文写成,释译之间兼具严谨与诗意,足以让当代生命与千年文本互相滋润。余秋雨先生年来集中精力攻坚中国传统文化中很艰深的古代文本,如《道德经》《周易》,以及佛教经典《金刚经》《坛经》《心经》等,一方面进行学术层面的深入钻研,一方面致力于将古代元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这让他的著述成为意义重大的文化基础工程。 《周易简释》 《周易简释》是余秋雨先生阐释古代经典的全新力作,也是写给当代人的
《聊斋志异校注》以“异史”抄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康熙抄本、铸雪斋抄本、二十四卷抄本、遗稿抄本、青柯亭刻本和王金范刻本。另外盛著在文字校勘、名物典故注释两方面皆考究精审,用力甚勤。校勘方面,重在辩证取舍,结论多有理据。注释方面则详实全面,利用多种资料考索本末,并对文中典故一一注出,列出来源。全书内容详实,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这部古典名著,同时亦可供研究者参考。该版本为便携小开本,新增百余幅精美插图,小巧精致,便于阅读。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高鹗著的《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目前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目前的四座伟大丰碑。
本套书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三年(1640)湖州乌程闵齐伋刻《会真六幻》十九卷(共八七八页),以及海外馆藏闵齐伋主持刊刻的彩色套印《西厢记》版画二十一幅。 闵齐伋辑刻《会真六幻》是一部重要的见证《西厢记》版本流变和文本传播的书籍,整理出版本书,既可为学界深入系统地研究《西厢记》提供择取资料的便利,又具有文献保护意义,同时还兼具出版史研究意义。 明崇祯十三年(1640)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是迄今所知闵齐伋刊印西厢图的孤本,这套版画在彩色套印方面的实践,不仅填补了古典文学版画没有彩色套印本的空白,而且将饾版这一先进的版刻技术由画谱、笺谱带入更大的创作空间,在印刷史上亦具有重要意义。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后改字存之,晚明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作为东林党和东林学派的领袖人物,高攀龙在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目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 响。《高攀龙全集》系高攀龙全部著作的整理本,全面搜辑高攀龙存世著述,首次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以明崇祯五年陈龙正编刊本《高子遗书》分类为基础,重新编次。收录高 氏犹存著作《就正录》《四书讲义》《周易孔义》《春秋孔义》《正蒙集注》等十余种。附录墓志铭、序跋、题咏赞跋、传记、行状、年谱等。
《马瑞芳品读红楼梦》是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在总结六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后,按照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逐回细讲《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倾心之作。《红楼梦》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吃喝玩乐、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婚丧礼祭,细致地描摹了一群贵族男女的诗意享乐、悲欢离合,可以看作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全书品味《红楼梦》的人物情感,挖掘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探寻家族盛衰荣辱背后的原因,感受文学语言的优美洗练。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是最温暖人心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本书中学到知识、获得美感、体悟人生。
《大唐狄公案》以中国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为民除害的传奇经历。全书故事纷纭,案情凶险,情节扣人心弦,谜底逼人追索。作者高罗佩笔下的狄公迥异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的“青天大老爷”,他有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狄仁杰断案如神,被西方读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福尔摩斯。20世纪50年代此书英文版一经面世,即在欧美引起轰动。至今已译成10余种文字。全书采纳高罗佩生前手绘插图。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小书。地区地区有名学者曾启雄潜心研究古代东方色彩,毕三十年之功,将世代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结起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典籍传承和东西方交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罗本进行评改,使之成为迄今最流行的定本《三国演义》。这部120回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百余年间的历史事件,波谲云诡,分分合合,着重介绍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及彼此之间政治军事斗争,不仅有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残暴酷虐,也体现了对大众黎民的关怀同情。尤其刻画了一批批在乱世之中诞生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他们的思想性格各异,才智有高下之别,均活灵活现,突出丰满。毛氏父子的评改一方面树立了蜀汉正统的历史观,全书“尊刘抑曹”,一方面仔细修订了全书文辞、调整了部分情节、更换了其中一些韵文,使之流利简练、通达考究。二十多万字的批评文字更全面阐发了历史小说的价值和三国演义塑造人物、设计
陈曾寿(18781949)为近代著名文人,民国时期与陈衍、陈三立齐名,号为“海内三陈”,所著《苍虬阁诗集》《旧月簃词》均负盛名。陈氏日记现存稿本25册,藏湖北 图书馆,记1909至1947间事,时间跨度近40年。《陈曾寿日记》载清末民国间事甚详,价值颇大,保存丰富的近世名人材料,对近代历史、文化研究大有裨益,且披露伪满 洲国及遗老复辟诸多史实,可深度促进近代文学研究。此外,日记载陈曾寿与陈三立等人唱和诗作,亦有助于近代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