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是巴金漫长的文学生涯的起点,在这部小说的手稿上,他次署上了“巴金”这个笔名;正是它的发表使得“巴金”成为一代代读者熟知的作家。这部作品被看作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小说月报》编者认为《灭亡》和老舍的《二马》,“这两部长著在今年的文坛上很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极博得批评者的好感。他们将来当更有受到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有人在回顾一九三二年文坛时,认为:“在怠懒和疲惫的状态下支持着的文坛上,近年来只有巴金可以算是尽了的努力的一个。”“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学上的罗曼主义是因了巴金才可能把寿命延续到一九三二年以后去。”
无
本书选辑的评语,主要截止于1949年。建国后研究《水浒传》的专著颇多,且往往自成系统,难以纳入本书的体例;这些著作在书市上比较常见,易于购买和阅读,因此本书较少收录。 选辑评语的标准:本书不求完整无遗和面面俱到,而以评语的质量为第一标准,做到最大限度地将能辑录到的精彩评语奉献给读者。毫不夸张地说,本书基本上囊括了明代以来关于《水浒传》一书的精彩评论,既有人物评价,也有艺术分析;既有评点本中的批语,也有研究者独树一帜的见解。各家的立场和学养不同,因而在评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李贽、金圣叹等的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学者的评论,往往从小说史的角度出发,视野广阔,理论严密;毛泽东论述《水浒传》,以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高度,常常结合实际工作展开,论
三国是中国最经典的一段历史,《三国演义》则是中国的小说之一。一直以来,对三国故事的研究解读可谓层出不穷,然而大多都停留在文字层面。本书则颠覆以往的解读方式,用“一页文字加一页图解”的全新方法为您全面解构三国的里里外外。全书分为人物篇、故事篇、寓意篇和篇外篇部分,既有经典人物的性格命运剖析,也有经典情节的来龙去脉解读,还涉及了《三国演义》的虚实争论、主题艺术、谋略用人等诸多热点。每一个小节都配有相应的图解内容,如人物关系谱、活动路线图、服装兵器介绍等等,力求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简洁明了的图解结合,为您展现一个更直观、更形象的三国。
水浒名家马幼垣继《水浒论衡》之后的研究论文结集。一如既往地在严密考据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水浒研究的各个课题,诸如版本收集与比勘,小说本事与演化,作品立意、结构与人物的分析与品评等等。作者对以往水浒研究专家几成定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批评了当下水浒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