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受关注的热度持续不减的时代。《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晋代史官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通俗演义小说,在元末明初,大约十四世纪,罗贯中依据正史《三国志》,结合讲史话本、笔记小说、民间故事甚或稗官野史,把《三国志》这样严肃、枯燥、一般人难以读懂的正史,以小说的方式,重新创作成孺子也能读懂的恢宏壮阔、曲折生动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出入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灾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战争,追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
《三国演义》 作者擅长描写战争,在金戈铁马中,不乏抒情诗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水淹七军、彝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能因势而异,富于变化,合情合理地写出各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斗智斗勇都很精彩,更以谋略取胜。重在战争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刻画性格特征。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的语言风格,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对史实的处理,或责其 事太实则近腐 (谢肇涮《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或病其 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章学诚《丙辰剳记)),甚或斥其为 曹操的谤书 , 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 ,而学术界大都认为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不能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黄人《小说小话》曾说: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 张献忠、李白
《水浒传》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意蕴丰富,同时又有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对于它的解读,在许多方面可以采用两分法的方式进行。一是时间上的前后对比,二是梁山英雄加入起义队伍过程中的殊途同归。三是水浒英雄价值的忠义交织。四是英雄悲剧和国家悲剧的两线并存。五是现实性和虚幻性的二元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