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歼击机驾驶员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在空战中受伤,18天后他爬行回到苏维埃人民中,但从此失去双足。失去了双足,意味着酷爱飞行事业的阿列克谢将永远告别蓝天,因而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同病室的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鼓励下,阿列克谢立志成为一个真正的苏维埃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长期艰苦训练,终于灵活运用假腿,重返歼击机,在卫国战争中立下卓绝功勋。 本书曾获1946年斯大林奖金。插图是苏联名画家茹可夫所作,获得1950年斯大林奖金。
本书收录了库普林9篇短篇小说代表作。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库普林的艺术创作大多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着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类生活
《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集》选取了作家重要的中短篇作品,包括《穷人》《白夜》《赌徒》《地下室手记》等,时间横跨其整个创作历程。其中,《地下室手记》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
《金蔷薇》是俄国文学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以"内容之美、文体之巧、语言之妙、容量之大"著称,是久经时间考验、不衰的经典名著。它是一本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帕乌斯托夫斯基用他优美生动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同时,书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金蔷薇》对中国几代作家影响极大,他们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
《我的孩子们》是雅辛娜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以作者的祖父——一位德裔教师为原型,描写了沙俄统治末期、苏维埃夺取权力的数十年间,俄罗斯土地上的德裔聚居区——偏远的格納丹塔尔村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并在这个悲剧的进程中,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卷,以虚实相间的笔触,描写了苏联集体农庄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本书共收录了艾特玛托夫的六篇作品。其中《查密莉雅》被称为“世界上很优美的爱情故事”。《母亲一大地》讲的是一个深深热爱生活并经受了许多磨难的女人的故事。《和儿子会面》描写了老铁匠乔尔东对阵亡了的儿子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红苹果》《白雨》是两篇感伤的小故事。《成吉思汗的白云》描写了成吉思汗曾得到过一个先知的预言,说他头顶将出现一朵白云,这是上天恩准他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标志。如果白云消失了,他将失去强大的力量。艾特玛托夫把这部的体裁称作“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的补充”。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其作品被列宁誉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品。相较于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他写的短篇故事浅显易懂,读起来轻松畅快,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发人深省。本书收录的哲学短篇浓缩了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香港秀活跃的小说家董启章“自然史三部曲”之部。采用二声部的写法,一写“我”受挫于苦恋如真的失败,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藉着一封封书信创造出少女“栩栩”,期望“栩栩=如真”;一以发报机、收音机等过去年代的寻常物事为线索,写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是糅合了个人成长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大书。
列斯科夫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卓越小说家,他的作品对契诃夫、高尔基等人都有过重大的影响。本书精选了作家的7个名篇。 本书是列斯科夫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俄国版的悲剧《麦克白》。作品中的卡杰林娜是个穷家小户的姑娘,被迫嫁给了老商人做继室,为了追求幸福,她与伙计谢尔盖通奸,毒杀公公,掐死丈夫,最后地一个有权与她分誀遗产的孩子下了毒手。案情败露后被判当众鞭打,流放西伯利亚。流放途中,谢尔盖见异思迁,另结新欢,卡杰林娜不堪忍受百般凌辱,便拖住谢尔盖的新欢一起跳入河中,同归于尽:《穿树皮鞋的爱神》讲述了乡村女歌手追求恋爱自由惨遭迫害的悲剧,《左撇子》写的是俄国工匠制服英国钢跳蚤的传奇故事;《工程堡的幽灵》说的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闹“鬼”事件…… 悲剧性的作家,悲剧色彩的人物,
《十月》是苏联“同路人”作家雅各武莱夫描写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起义的小说,作于一九二三年。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初开始翻译,次年夏末译毕。至一九三三年二月始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列为《现代文艺丛书》(鲁迅编)之一。鲁迅认为,《十月》算是雅各武莱夫的代表作品,表示了当时进步的观念形态。但其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铁的意志的革命家;亚庚临时加入,大半因为好玩,而小说后半大大的展开了他母亲在旧房子里的无可挽救的哀惨,这些处所,要令人记起安特莱夫(L.Andreev)的《老屋》来。此外,小说以加入白军和终于彷徨着的青年(伊凡及华西理)的主观视角讲述十月革命的巷战情形,显示着电影式的结构和一种新的描写手法,虽然临末的几句光明之词,并不足以掩盖通篇阴郁的绝望的氛围。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18年,帝国主义和白匪用各种手段颠覆苏维埃政权,企图占领粮食基地察里津,当时还是普通指挥员的斯大林被派到察里津整顿城防和市场,向莫斯科运粮。敌人炸毁桥梁,阻挠伏罗希洛夫军队进入察里津,并在城内策划暴乱。在斯大林的指挥下,苏联军民修复了铁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母亲》取材于高尔基的家乡,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讲述了一个普通工人巴维尔在革命知识分子影响下,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过程。他因领导群众两次被捕,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后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他的母亲深受影响,思想不断觉悟,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10年,英国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率领探极队员乘“新地号”由英国出发前往南极,尝试挑战世界上抵达南极点的纪录。经过无数次筹划、一次又一次的冰棚物资运补、在险恶雪地不断跋涉后,探极点的五人小组却在阶段深陷厄运、坏天气以及成员精神崩溃的魔掌。此外,他们还得面对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一行早在一个月前已率先抵达南极点的重击。悲愤与痛苦之余,五人展开了一场被诅咒的回程之旅,因体力不济及燃油缺乏相继倒下,全体罹难,为这场极点竞赛画下壮烈的句点。早先回到基地的运补队员于1913年回抵新西兰。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歼击机驾驶员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在空战中受伤,18天后他爬行回到苏维埃人民中,但从此失去双足。失去了双足,意味着酷爱飞行事业的阿列克谢将永远告别蓝天,因而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同病室的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鼓励下,阿列克谢立志成为一个真正的苏维埃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长期艰苦训练,终于灵活运用假腿,重返歼击机,在卫国战争中立下卓绝功勋。本书曾获1946年斯大林奖金。插图是苏联名画家茹可夫所作,获得1950年斯大林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