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的出嫁 乡土文学 流派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3卷。本卷主要选取了以王鲁彦、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著名的乡土小说家的乡土流派小说大作,如《菊英的出嫁》《蚯蚓们》《赌徒吉顺》等。作者们笔下不仅有众多人物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也有地方乡土忠实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
《凤凰琴 当代两湖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5卷。在两湖当代文学史上,活跃着一批以地域文化书写为志业的作家。本卷收录了彭见明、陈应松、韩少功、古华、池莉、刘醒龙、叶蔚林、何立伟的作品11篇,其中既有汨罗乡村风情,又有两湖东部革命历史、湘南风俗,还有长沙的日常生活、武汉的烟火人间,等等,充分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文化。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全景式记录了中和农信的前世今生,倾情描述中和农信为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和农信在脱贫攻坚、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服务 三农 的情怀和担当。 本书很好诠释了中和农信是一家值得尊敬的支农惠农公司。自1996年成立起,中和农信坚持服务农村弱势群体近30多年,始终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 根 扎在了农村 最后一百米 ,把心贴在了农民心上。 书中讲的故事,多是中和农信近30年支农惠农走过的风雨历程和日新月异发生的巨变,以及贫困地区农民与贫困作斗争的故事。这些追梦故事,普通而不简单,能够激励人;真实鲜活的人物,带着泥土的芬芳,透着普通人追梦的坚韧和喜悦,令人心生敬意。
《不能走那条路 十七年 乡土小说(1949 1966)》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0卷。 十七年 乡土小说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文革 前夕(1949 1966)这段时期的作品。本卷收录了李准、柳青、王汶石、郭澄清、刘澍德、谷峪、周立波、欧阳山、康濯等作家的小说,如《不能走那条路》《狠透铁》《春种秋收》等。这个时期的乡土小说大多是作家们扎根乡村的创作,同时政治气息和本土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黑骏马 当代西北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3卷。本卷选取吕新、李锐、葛水平、杨遥、石舒清、郭文斌、玛拉沁夫、张承志8位作家共12篇代表性文章,从三晋山村乡野,到内蒙辽阔草原,从农民生活生存,到传统节日民俗,每一件叙事背后,都是民间深厚文化积淀的爆发,都沾染着作家特有的文化印记。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围绕着位于陕西省黄龙县境内的麻线岭古道、大岭客栈、盘古山、柳沟城神机营、黄龙县古村落等地点描写,小说把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貌环境,旅游景点巧妙地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小说中塑造了30余个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形象饱满。既有超越平凡有勇有谋的侠士,又有满身为生活奔波烟火味十足的乡村野夫。小说作者旨在借助于对黄龙这片美丽土地的描述和对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几辈人的爱恨情仇的描写。作者文笔细腻,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这套书的1一6卷,精选了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力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乡土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或受到广泛关注、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它反映了这个时期乡土短篇小说的整体面貌和成就。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4卷下) 》全书图文并茂,乡土气息浓郁。它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深度变迁的画卷,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刘跃进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民工,上街时他的包被人抢了,里面装着他财产。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 刘跃进像一只无辜的羊,意外地闯入了狼群,他自认倒霉却不悲观。问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狼,都把自己打扮成羊,和蔼可亲,俗话说,“披着羊皮的狼”;而世界上所有的羊,又在装大尾巴狼,装腔作势。刘跃进做人没有问题,但偏偏造化弄人,都让他始料未及。 刘震云用异常冷静的口气,向人们讲述了这个玩笑。不过,你可能当时没有笑,在合上书的时候笑了,过后想起又笑了,这种独特的“刘氏幽默”,在《我叫刘跃进》中达到了。
《伪满洲国(上下)》的作者追溯《伪满洲国》的写作动机,那还是十二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萌生的。不过那时作者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知甚少,那种动机只能是一种想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写作淹没和冲淡了。一九九○年作者毕业回到哈尔滨,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终于可以安定而踏实地读书和写作了。这时《伪满洲国》的写作念头又不可遏止地浮现出来。《伪满洲国》在作者心中只是一个雏形,觉得支笔写它为时尚早。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作者着力进行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从这种写作中获得了文字的锻炼,同时,仍然注意搜集《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既有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从书店购置的,更宝贵的是从一些旧书摊寻到的。到了一九九八年,作者觉得《伪满洲国》的意象在其心中愈来愈丰满,创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六卷)(套装共3册)》精选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佳作,可以说它反映了新时期短篇小说整体面貌和成就。这些作品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突出,影响力大,可读性强,是不少作家的成名之作,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篇。
这套书的1一6卷,精选了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力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乡土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或受到广泛关注、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它反映了这个时期乡土短篇小说的整体面貌和成就。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3卷下)》全书图文并茂,乡土气息浓郁。它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深度变迁的画卷,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这套书的1—6卷,精选了改革开放35年(1977— 2012)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力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乡土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或受到广泛关注、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它反映了这个时期乡土短篇小说的整体面貌和成就。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2卷上) 》全书图文并茂,乡土气息浓郁。它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深度变迁的画卷,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长篇小说《生地醉歌》通过对湖北房县神农架地区一个神秘古老村庄的描写,对房陵文化、荆楚文化、诗经文化等汉民族文化进行梳理、发掘和思索,原生态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的历史印迹。
《安澜梦》是一部讲述一个家族与长江洪水斗争六百多年的历史长篇小说。作品以一部家谱 《张扬家谱》为引子,讲述了长江中游枝洲岛张扬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代表人物,在与洪水的斗争中演绎出生动曲折的故事及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再现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通过 洪水记忆 ,热情讴歌三峡工程全面发挥效益,实施长江大保护后,逐步实现江水安澜、百姓安康的丰功伟业。 卷一《伏七》的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吴王张士诚之子伏七逃难到枝洲,落难王子在杨氏家族的呵护下,变复仇为报恩,与洲民龚春台一起领修江堤,造福桑梓,实现了 百里开基 的弘愿。 卷二《载洲》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初年。杨载洲和抗洪志士路飞霄率领洲民不惜牺牲一切,同邪恶势力和险恶环境顽强抗争,完成了 百里合围 的壮举。 卷三《麦生》的故事发生在
一九四三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翻山越岭的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 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圣地。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她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学会了等待。在到达那个梦想中到处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穹顶在闪闪发光的圣地时,她遇到了前往难民营的萘玛。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阿拉伯女孩,交换的只是彼此的眼神和姓名,自此再未相遇…… 《流浪的星星》是克莱齐奥一九九二年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笔酣墨饱”的成熟,将隐隐的忧患、伤痕、无奈和绝望包裹在一个精巧、冷峻、智慧而简洁的套子里,让人无从拒绝。
罗明受组织任命前往大田村担任驻村第*书记,面对 三减三健 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任务,却在推行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与此同时,家庭的巨大变故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这部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时代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从基层工作视角书写了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的乡村振兴之路,还原了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基层干部在奋斗过程中对理想、责任、家庭、亲情的困惑、思考与追求,展现了他们自我和解、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