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伍尔夫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在剑桥大学的两个女子学院做了两次演讲。第二年,她将演讲内容整合成《女性与小说》一文发表,后来又将其大幅修改和扩充,最终写出了传世名作《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长文细腻风趣,充满想象力,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讲述了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贫困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鼓励女性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积极成就自我,开拓人生。本书收录伍尔夫另一散文名篇《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
本书根据作者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以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军校学员,描绘了学员们残酷的生活、他们与学校当局的种种矛盾。这是巴尔加斯·略萨27岁时发表的长篇小说,1962年小说尚未出版时即获得西班牙简明丛书奖,1963年出版后又获得西班牙评论家奖,使巴尔加斯·略萨一举成名。小说出版不久就在作者祖国秘鲁被禁。当时的军政府在作者母校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烧掉1500册《城市与狗》秘鲁版。
十七岁时我第一次明白:人生中重大的事情,大都发生在我们不曾预料的时刻。比如,你的不告而别。 你留给我的只有谜一样的话语和那段戛然而止的爱恋。你说,你只是一个影子,真实的你在一座小城之中;城外是一道有生命的墙,它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 我只知道,我一定要抵达那座高墙环围的小城。我要再一次见到你。 哪怕城中等待我的尽是不确定。
《博尔赫斯谈话录》是博尔赫斯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访谈集,从1966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斯特恩的访谈开始,到1985年博尔赫斯前往瑞士前在阿根廷接受的最后一篇访谈结束,共计十六篇,时间跨度长达20年,由美国作家理查德·伯金编辑成册。在这些访谈中,博尔赫斯广征博引,纵谈文学、阅读、写作、哲学、失明、生死,从中显示出博尔赫斯不仅是一位充满质疑精神和创作热情的作家,更是一位敏锐而具有冒险精神的思想家。他坦率幽默,又不乏谦逊和自省:“我只是个文人,我利用那些题材尽可能写点东西而已。”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创作于1927年的作品,是一本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对文学史影响深远。小说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对文学技巧的运用丰富而精妙,不论是心理描写、视角转换,还是意识流手法,都充满艺术色彩,读来令人赞叹。
《绿房子》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长篇小说代表作,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小说围绕秘鲁皮乌拉城一所妓院的兴衰展开多重故事线,从政客到流氓,从修女到妓女,从孤儿到医生,从军官到士兵,从神父到妓院老板,从外国冒险家到忍无可忍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过去与现在、此地与彼地、对白与独白、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读者阅读时,可以同时感受到巨大的信息量与强烈的冲击力。小说初版于1966年,先后获西班牙文学批评奖与罗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后者堪称西班牙语小说奖的皇冠。
《天生就会跑》讲述了爱好跑步但苦于伤痛的作者寻访“天生的跑者”塔拉乌马拉印第安人的故事。 每天清晨,羚羊都知道,它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快;狮子知道,它必须跑得比最慢的羚羊快。不管是狮子还是羚羊,太阳升起时,都要开始奔跑。 墨西哥的铜峡谷,隐居着不错的长跑族群塔拉乌马拉人。他们能活下来,是因为父辈跑得比鹿快,而父辈能活下来,是因为祖辈跑得比阿帕奇人的战马快。他们永远不知道追赶猎物时要跑多快多久。只有随时调整姿势、方向和速度,敏捷地在石块和沟壑间蹦跳,才能跑过错综的山路,爬上陡峭的岩壁,回家。 跑步是一种独特体验,它融合了人类的两种原始冲动:恐惧与快感。无论害怕还是快活,我们都会奔跑。既奔跑着逃开不幸,也奔跑着追寻幸福。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 《杀死一只知更鸟》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静谧的小镇,几桩离奇的疑案打破了几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事件的真凶,怪人的谜底,传言背后的真相……在父亲的指引下,他们在迷雾中寻找真知,在磨难中历
本书是村上春树最典型的平行线长篇小说,其他平行线小说发展到后来,两条平行线会交汇到一起,本书的两条平行线始终不交汇,到书末也彼此无关,有如两本不同的书。一条平行线是“世界尽头”,那是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宁静而漂浮着百无聊赖的气息,居民没有心,没有目标,生活在死水一潭之中。一条平行线是“冷酷仙境”,两大黑社会组织争夺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男主人公与老科学家及其孙女逃进地底,经过惊心动魄的遁逃才摆脱危险。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现代人在人生选择上的困惑。本书平装本2002年由我社初版,此后于2007年更换了封面,并作了修订。2014年,我社又出版了本书的精装本,再次作了修订。因上一个平装本封面已经10年未变,故第三次更换本书封面设计,使这部名作焕发新的活力。
哈德良,原名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76.1.24—138.7.10,绰号勇帝),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生活于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位期间,他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并主持了大量艺术、建筑项目,如重建万神殿等。
《离岛: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由库索著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并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了对自己所处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伟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二十多岁,执意要骑摩托周游全国,因为这样可以感受空气的变化;三四十岁,争取到每周二晚上的独处时光,远离丈夫、孩子、琐事;五六十岁,打电话给远方的女儿,却发现早已话不投机……从1974年到2006年的32年里,《纽约客》发表了安·比蒂的48篇短篇小说。她笔下的人物和她一样,从青年走到了中年,变化的是容颜与人事,不变的是贯穿人生的困惑与彷徨,以及那些细小却深远的温情。
遥远的山地世界赋予我们一种珍贵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最为熟稔的领地。大山广袤而繁复,拓展了个人思维,又将它压缩,让人感知思维的广阔,同时又深谙自己的渺小。 深入山地让我们对大自然最简单的往还重新充满惊奇:一片重量仅为百万分之一盎司的雪花轻轻落到摊开的掌中;流水耐着性子,在花岗岩面上刻出沟壑;石头不动声色地在岩屑遍布的溪谷中挪移。伸出手去,感受岩石上的隆脊刻痕,这是冰川行过之处;阵雨过后,听听流水如何令山坡生意盎然;夏末时分,看看阳光遍洒辽阔风光,仿佛无穷无尽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