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干农活,没想到却阴差阳错接来了红头发女孩安妮。安妮,拥有玫瑰般绚丽的想象力,一张小嘴巴永远讲个不停,给身边所有的事物取可爱的名字,无心犯下的错误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泼开朗的性格、勤奋好强的天性使她在学校里赢得了很多朋友,并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安妮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真善美的启蒙,主人公安妮活泼乐观的天性自然甜美地流淌在每个孩子的心里。
《大雨如注》讲述的是,社会底层的大姚夫妇想把女儿姚子涵培养成“上等人”,为此,他们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女儿也争气,学习、才艺样样名列前茅。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大姚夫妇的梦想指日可待。但美国少女米歇尔不经意间改变了这一切。米歇尔暑假做姚子涵的家教后,姚子涵性情开始变化,足球场上,大雨如注,两个少女朝着天空爆粗口。大雨过后,姚子涵病倒,醒来精神错乱,大姚夫妇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本书是毕飞宇近年来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大雨如注》《青衣》《玉米》《哺乳期的女人》《家事》《一九年的春节》等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写照,剖析人性的深刻与复杂。
陈恭尹曾谓“世间何日不风云”,许礼平将这“风云”讲成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深藏功与名的香江潜龙潘静安,“乐夫天命”的傅抱石,结缘中国艺术的苏立文,身负传奇故事的神医柯麟;这里还有“同画异幅”的真相,有圆明园《寒食帖》流传经过,当今拍卖乱象……许礼平通过所藏的一幅幅翰墨书画,考证与它们有关的人和事,内容有趣而颇多掌故。对香港文化、历史感兴趣,和想了解民国史的人,可做一读。
本系列是对世界侦探推理小说的一个用心梳理,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以缩写的形式呈现出来,内中增加了众多辅助元素,旨在成为广大侦探推理小说爱好者的入门。 本分册精选了埃德加·爱伦·坡的四部作品,威尔基·柯林斯的《月亮宝石》,阿瑟·柯南·道尔的五部作品,和莫里斯。勒布朗的四部作品。作为整个系列的册,为了指导读者阅读,特别在序——《侦探推理小说的流变》中大体介绍了侦探推理小说的渊源流变和发展框架,以为参考。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
《中外精美散文-三毛作品集》收集了三毛的经典散文,是一部精彩非常的旅程。
“远处的拉莫在看着你,那是你的神。你存在的每一秒,被痛苦占据的每一秒,他都在看着你。有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但一生只有那么几个瞬间。”《远处的拉莫》是胡迁离世前留下的一组文学作品结集,收录了其自2017年6月开始尝试的一系列“危险的创作”,如中篇小说《远处的拉莫》,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短篇小说《海鸥》,以及他在生命很后一个月里完成却还未及排演的戏剧剧本《抵达》等。对于这段创作过程,胡迁这样写道:“这半年我每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尝试不同的越渡,摧毁某种关系进入崩溃边界。酒精是好东西,但直接灌入大脑就不好了。男女情爱的小故事是排遣无聊的,它们无论任何维度都在安全的区域。另一种创作则充斥着危险。”胡迁以赤身赤诚地灼烧自我,将天分和生命力一气呵成得转化为语言。这组小说和剧本笔触冷峻干净,
西戎从1942年开始文学创作,从事文学艺术50余载,是中国重要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宋老大进城》收录了西戎的十二篇中篇小说。
《世界短篇小说分类文库》中以《荒诞小说》为一集是很有道理的。由于荒诞主题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的编选主要侧重20世纪文学中的荒诞短篇精华。这里,我们谈一下几个入选的重要作家和重点篇目。卡夫卡可以称得上是荒诞文学之父,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孤独的个人面对陌生的、荒诞的世界所感到的恐惧和迷茫,以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荒诞概念。卡夫卡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则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作品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是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是真实的,产生“虚实相照”的效果。《变形记》和《地洞》都典型地反映出卡夫卡作品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变形记》以独特的变形手法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主人公在生活的重担与职业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了一只甲虫。卡夫卡通过描写主人公变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怀疑其核心已编入遣传而不必再通过教育获得了。我觉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无边浪涛挥之不尽,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彼岸,有从树上刚下来的原始人那样一个澄明的无邪的头脑。关于这些书,我个人认为是一个蒙昧时代的见证。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和自我陶醉中,这大概是一个写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