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非虚构长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 小花 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 世界文学史 ,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 文学的远征 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 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 金句
套装精选央视新闻《夜读》栏目影响千万读者的经典美文,划分为人物辑、情感辑、励志辑三大分辑,精心修订、全新呈现。 以文字之美,浓缩名家经典与传统文化,定格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 于无声之处,聆听梦想与成长的震耳欲聋,奔赴不被定义的璀璨人生。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精选文集之人物辑《生有热爱》,书写钱学森、袁隆平、许渊冲、张桂梅、樊锦诗等国之 大家 的传奇故事,记录那些写满热爱与坚守的家国情怀,穿透文字、给予读者奔赴山海的力量和勇气。热爱是生命的沸点,是一腔孤勇,是百折不挠,是漫长岁月中的万丈光芒。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精选文集之情感辑《心有锦缎》,打捞《夜读》那些写进读者心坎儿里的文字,直面梦想、成长、告别、生老病死等人生经典考题,汇集关乎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深度思考,凝聚千万读者
《黑塞童话集》: 艺术童话属于世界文学中受欢迎的小说形式。在弘扬这一传统的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黑塞当数第一。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也深受东西方童话传统的影响。其艺术童话涵盖乔万尼 薄伽丘的叙事传统、《一千零一夜》故事、幻想型讽刺作品和受精神分析启发的析梦文学,为爱情的幸与不幸、愿望的虚荣、万物的易逝和人类对安全感的渴求等经典童话题材赋予了新意。该书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 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
永远的白先勇,永远的青春版。 精装版《白先勇典藏集》一函五册,依据白先勇亲自增订的篇目,汇齐了早年名作、晚年新篇,囊括所有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长篇小说《孽子》,以及散文集《树犹如此》,附有白先勇文学年表、旧影照片、新增篇目,一览各个时期 社会众生相 的白先勇代表作。 从上海到台北,从台北到纽约,从百乐门到信义路,从霞飞路到中央公园,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不变的是,永远的中国乡愁。美到极致,都有些凄凉。从白先勇的作品里,能看到近百年中华文化的时空流转和社会延迁。 在越来越多的中文图书馆,白先勇的文学著作属于 核心收藏 ,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养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 其一,《台北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也是一部故国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 《除非我们亲历》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目光与心事》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最新的艺术评论文章,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作者自嘲这些皆为 轻佻 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 真 的赞美,对 灵 的惊异,对 艺术家命运 的慨叹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祖辈与母 的故事、 江路老房子的岁月, 小花 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 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 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 故事,是 的上海叙事、 知识分子的 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 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本套书为2010年至今作者在中国或世界各地游历的旅行随笔合集。第一册,上辑,作者沿爱辉 腾冲线横穿中国,在游历中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切片与历史的复杂面孔;下辑,作者在游历路程中寻访了贾樟柯、余华、刘香成、陈丹青等文化学者,展开 十三邀 式的漫谈与追问。第二册,作者的足迹跨越不丹、东欧、印度等不同文化属地,旨在呈现一个更多元文化的世界版图,从而打开看待自我与世界关系更多的可能性;第三册围绕2020年作者在马来西亚、夏威夷、日本三地的停留与辗转展开,不仅勾勒了各地在危机下的不同风貌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更深入讨论了各地在历史上对危机的应对方式,揭开其背后被遗忘的历史。
《刘震云作品选》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作品选集,收录了刘震云自1987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塔铺》起至今30多年来获奖无数的经典代表作。包括《一日三秋》《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一地鸡毛》六部作品。
杨绛译著集包括以下作品:《我们仨》《干校六记》《 隐身 的串门》《杂译与杂写》(上、下)《斐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1-4)》由王鼎钧著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 与柔情的私语。
木心说,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理想国典藏版 木心全集 ,汇齐15种文字著作(含讲稿《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收入木心晚年定稿、作家影像、创作手迹等,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的文稿原貌(及陈丹青听课笔记),均首次布面精装 【一】 木心讲稿系列3种 (1)《文学回忆录》(上下册) 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80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 世界文学史 ,忽忽长达5年的一场 文学的远征 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后一课。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5册听课笔记,结集这本大书。 (2)《木心谈木心》 在历时5年的 世界文学史 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9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
本卷收入路翎生平、创作史料和相关研究资料。由于经历坎坷,路翎的生平史料很少,《路翎与我:余明英口述历史》是其患难之妻留下的一份难得的见证,由马来西亚学者黄美冰根据2006年7月17日 8月22日对余明英的采访录音、笔记整理撰写,内容包含路翎的早年、婚恋、家常、晚年等相关情况,既有从妻子的视角出发对丈夫生活细节的鲜活回忆,也有对自身奉献牺牲了一生的女性生命史的回顾,娓娓动人。 路翎研究资料 收录了路翎妻女作品和路翎身后出版的新编文集《路翎批评文集》《路翎晚年作品集》的序文,也收录了在家属提供的资料和现有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路翎生平年表 路翎著述目录 和 路翎研究资料索引 ,期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关于路翎的尽可能准确完整的参考信息。
本书分上编、下编和附编三部分。上编考证李商隐生平,从出生时代、家世籍贯、幼时事略到成年之后的科考、宦游、入幕、婚姻等。下编则把客观的历史背景转换为文学史的独特背景,回顾晚唐前期诗坛与政坛,探讨李商隐的创作思想、性格、创作分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题材和体裁上的分类分析。附编系统介绍学界对李商隐研究的情况,包括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等。 诗心史识话义山 ,这是一部全面深入总结和阐述李商隐生平、创作及研究的力作。
《山谷微风》本书为余华2024最新散文集,收录12篇余华2024年新创作的文章,及17篇历年精彩文章,创作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历程与感悟。小时候,他是顽皮又敏感的田间少年,在贫瘠的生活中寻找珍贵的快乐;成年后,他成了细心又包容的父亲,与儿子斗智斗勇,被幸福的烦恼填满梦境与现实。余华用他特有的幽默和通透记录下日常的美好点滴,用细腻的感悟和精妙的文字告诉我们,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 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 一个记忆回来了 文学 音乐 旅行 活着,为了讲述 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
宗璞,少年时期开始写作,展露才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小说《红豆》、散文《西湖漫笔》等成名于世。中年时期,她的散文《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哭小弟》《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等,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因为精雅考究,情感深挚,有些成为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文和辅助教材。宗璞作品追求 诚 与 雅 ,艺术品位和思想品位之高,被誉为 兰气息,玉精神 。特别是创作过程迤逦三十多年,克服体弱年高等重重困难在垂暮之年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等),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生活为背景,全面描写亡国之灾降临时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精神气节,是她背负使命的心血之作,是中国当代不多见的长篇精品。《宗璞文集》全面收集她写作八十年来的优秀作品,编为十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