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 如鸿风飞,流落四维 ,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 湛然而逝,谈笑而化 ,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一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 苏轼新传 粲然可见。
《金瓶梅》读到后来,竟有一生一世之感。 云霞满纸 袁宏道在写给董其昌的信里,这样称道《金瓶梅》。 问世四百余年来,从曹雪芹到张爱玲,无数作家、学者从中汲取营养。贪欲、嗔怒、嫉妒、痴情 《金瓶梅》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这部奇书直入人性深不可测之处,揭示人心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需要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金瓶梅》滚滚红尘背后是 色 的无奈与悲凉,是广大的怜悯与悲哀。哈佛教授田晓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逐回比对《金瓶梅》两大流传版本 词话本 与 绣像本 ,以玲珑文心细解书中人物塑造、文字风格、象征隐喻、细节伏笔 读到蕞后, 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 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学问题等,各篇后附参考文献,以备研究和拓展阅读之需。 本书 选 注 讲 兼备,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读本佳作,不仅可以用作高校美学、文学、艺术学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参考,也适用于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结果。 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配置、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玩法。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20世纪60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 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 发掘 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中文译本于1979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故事写作顾问,约翰 特鲁比作家工作室创始人。先后在迪士尼、索尼、福克斯、BBC及HBO等多家机构担任故事写作顾问和 剧本医师 , 诊断 过的影视剧本超过1800部。 特鲁比的剧本写作与类型创作课程,已吸引全球数万人上课,学生包括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诸多好莱坞卖座电影都出自他的学生之手,比如《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X战警》《王牌对王牌》《亚当斯一家》《美食总动员》 多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文学奖得主,也是他的学生。 《故事写作大师班》是他30年故事创作与教学经验的精华,已经畅销十余年,包含故事写作的整套秘诀,可以让创作者精准找到对的方法,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汪晖 鲁迅研究 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时期以来从内在视野重新理解鲁迅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以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通过对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及其历史 中间物 意识的深刻内涵和 反抗绝望 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本次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首 次补刊了1988年作者博士论文所附参考资料,还一并呈现了前三版的序、导论、后记和跋语等。
《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古典文学批评名著。书凡十卷五十篇,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总论(一至四篇),二、文体论(五至二十五篇),三、创作论(二十六至四十三篇),四、鉴赏篇(四十四至四十九篇);而以自序性的《序志》一篇为第五十篇,总结全书。其体大思精、 文苑之学,寡二少双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鲁迅认为, 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校注本《文心雕龙》,作为人文社黄皮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中的代表之作,堪称《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后人研究《文心雕龙》的进阶之作。此次以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 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它以 现代文学三十年 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 无论 新编 还是 新讲 , 新 就新在 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
《文心雕龙》被称为 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 ,因其 体大虑周 而备受现当代学人推重。研究它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 龙学 。在诸多译注本中,陆侃如和牟世金先生撰写的《文心雕龙译注》,因其注释准确详明、翻译圆融畅达而成为经典。这是一部融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炉的全注全译本,可以引领读者走进 龙学 的殿堂。
《俄国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德 斯 米尔斯基以英文写就的,被誉为追溯俄国文学*好的一本通史。其内容涵盖自古代俄国文学(11 17世纪)始,经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新思潮、象征派兴起,至1921年小说复兴的历程。 这部俄国文学通史自面世后便成为关于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长期被选为欧美各名校的文学专业课本,影响、培育了数代研究俄国文学的英语学者。德 斯 米尔斯基辛辣独到的洞见与精炼优雅的语言让这本文学史变得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也使之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俄国文学推介至英语乃至整个西欧世界。
本书聚焦于文学与大众文化的接合部,主要呈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冲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嬗变。其中既有总体考察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特点,呈现文学生产新变的历史语境等;也有具体分析 剖析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审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反思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联,直面文学之变并在理论层面提出应对方案。本书努力在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美学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进入问题,试图在文学研究中增加文化研究维度,在文化研究中增加文学研究维度,并使二者交往互动,进而走向新的融合。全书点面结合,材料丰富,厚描从容,思考深入,能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带来诸多启迪。
他们都试图从宇宙命运的角度来超越人的命运;他们都采取或隐约看见一些拓展认识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影响人的意志或想象;他们都寻找一个真理,这真理太过核心,必然深埋地下。 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有待核实》是尤瑟纳尔极为重要的评论随笔集,内含七篇文章,除了其中一篇关注的是舍农索城堡及其历代居住者动荡不安的生活外,余者皆与文学紧密相关 《罗马君王传》、阿格里帕 多比涅的《惨景集》、皮拉内西的《想象的监狱》分别研究了作品诞生的复杂背景,其折射的作者特质、心理动机以及作品本身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另外三篇关注的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巨擘塞尔玛 拉格洛夫、康斯坦丁 卡瓦菲斯、托马斯 曼及其作品。如书名所示,作者希望不带成见地讨论过去的伟大作品和重要时刻,探讨我们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而无论有意与否,这都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学随笔,也是曲黎敏解读《诗经》系列的第一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 风 雅 颂 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性,带领读者领略读诗的诸多益处,以《诗经》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诗性,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集结李敬泽、苗炜、小白、鲁敏、邱华栋、梁鸿、笛安、路内、徐则臣、孔亚雷、高兴等国内知名作家,讲解巴恩斯、麦克尤恩、奈保尔、阿特伍德、奥兹、石黑一雄、村上春树、帕慕克、库切、托卡尔丘克、汉德克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小说家。从作家经历与小说文本入手,带领读者深入小说写作的第一现场,捕捉新世纪诺奖作家的创作生态,梳理跨文化写作背后的集体记忆与认同,聚焦女性、家庭、历史、帝国等21世纪的热点议题,重新审视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及其背后的激情与荒谬、矛盾与挣扎,进而洞悉文学在当代世界之功用,重新理解我们所在的时代。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处于 边缘 地位 但它们又具有 超前性 ,在时代思潮发生变化的某一时刻,它们的价值会被重新承认。 (钱理群语) 作为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系列,这一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先由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 40年代小说研读 课程内容 开箱 整理而来。近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两代接力的课堂,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 意义过溢 ,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 以课堂实录、师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学现场。
秦汉文学史主要书写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间的文学演变史,涵盖了中国历史早期的秦代、西汉、东汉三个王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发轫到发展壮大的时期,其中尤以赋体文学成绩最为突出,被后世学者推为 一代文学 之代表,此外,汉代的乐府诗歌创作由滥觞而发达,成为后代诗歌发展的近源,为乐府、五言诗等题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充分展现了秦汉文学史的各个方面。
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部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把相关领域*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分别由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作者涵括十几位美国汉学界的重要学者。《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1375年之前)(精)》以断代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了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中国文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中关于写作的故事。 上卷部分,从上古时期汉语书写肇始及早期铭文等问题入手,追溯了这一世界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学传统的起源。到了本卷结束的十四世纪下叶,商业印刷文化已高度发展,在文言文写作之外,新兴的城市白话写作已逐
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 两个80年代 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 伤痕文学 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在个体意识和内在自我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与文明问题也成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议题;现代主义悄然崛起,并由此诞生了 纯文学 观念,影响延续至今。 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 一地鸡毛 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这是作者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
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家庭小说,却隐含了现代个体的形成、中产阶级的兴起等等重大历史进程的秘密。18世纪的家庭小说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家庭和女性成为冲击旧贵族的道德观念、经济模式等的突破口;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女性的欲望转而以 疯女人 的形象出现,被视为家庭混乱、社会动荡的根源;而到了20世纪,随着精神分析话语的兴起,女性主体又以另一种方式被书写 本书深入理查森、简 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伍尔夫等经典家庭小说作家的作品,揭示了女性主体的书写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在小说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中产阶级文化研究方面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
孙绍振对文本的解读是其在《文学创作论》以及对600篇(部)作品深入解读的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开拓性原创学说,涉及著述近1000万字。核心是揭示创作奥秘,要义是实践第一。其解读学的500多篇论文、12部畅销书、大量讲座和两部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界产生了重大反响。本书以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为例,阐述其文本解读学的鲜明特色和重大影响;重点梳理了孙绍振“十二法”文本解读方法谱系及其探建的当代文本解读学的艺术形式重要新范畴;以及对东西方文论的研究和吸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康德理论的借鉴和超越,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批判,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创新,和由此创建本土文学理论的卓越探索;着重介绍了孙绍振的研究对语文教育突围和文学创作实践的较高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据作者在中山大学所开设 中国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方法 课程(本硕贯通课程)讲稿写成,国内尚无同类著作。全书分为10讲,依次介绍、评价10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包括反映论模式、 重写文学史 思潮、 再解读 、文学制度研究、社会史视野、史料派等。对每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脉络予以梳理、论其得失,并结合当前学术环境讨论其借鉴价值。 本书既是有关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概论,又可为有志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必要的路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