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对唐五代两宋所有词调予以全面梳理归纳,考定每一调的来源和文化属性,呈现每一调在唐五代两宋的使用情况;从词调音乐结构与词体语文形式相协的原理,将每调第一首词作 原型 按句型结构划为 始词 变体 两大类;汇总每一调所有作品,对 始词 体作品的 增减字 和 变体 的形式差异再加归纳分类,以切实呈现词体的基本程式构架与细 节的演变。本书是一部以唐五代两宋所有存世词作为考辨对象的词调体式源流谱,全面呈现了唐五代两宋词体演变的全貌与历史轨迹,为当代学界的词体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 对词的文学母题和风格演变的研究具有基础资料的意义。
宋元明清以降, 文以载道 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 文章 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 古文 视为一个 语言-知识共同体 ,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 文体秩序 ,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 知识秩序 的一种重要力量。
沈文倬(1917 2009),字凤笙,江苏吴江人。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经学家、礼学家。 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曹元弼先生专攻 三礼 之学,成为其关门弟子。 沈文倬一生勤于研读经典、勤于著述,但对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极为谨慎,直至八十余岁时才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著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仅收录论文14篇,却在当时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沈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存藏于其手稿、批校中。
明代文学既是对元代文学的承续,也是对清代文学的开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以往各时代相比较,在世俗化激发下的雅俗文化互动是明代文学的显著特证之一;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的联姻,是明代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本套丛书还:《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本书是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为专题的学术著作,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及各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全书以历史时间节点和文学发展思潮为两大坐标,全面研究梳理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学特质、时代风貌、历史土壤、创作高潮,并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地位、历史成就做出了总结,确立了当代长篇小说评价的历史与美学标准。作品着重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风格,富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对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具有创新价值与意义。
《唐诗三体家法》是南宋周弼以 诗法 为中心编辑的一部唐诗选本,选诗偏重中晚唐诗。该选本产生后,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汉文化圈影响极大。《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 评》是《唐诗三体家法》的第一次点校、考证和汇评,以台湾藏元刊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精心校勘,考证诗作,全面汇辑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评注,并增加了详实的补注,集注集 评,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完善、全面、精审的 定本 ,为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唐诗的传承与接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今天用电脑,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锺叔河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苏轼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家之一。是评点的重点对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2006年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明清时期未刊文学 评点的整理与研究 (06JJD75011-44005)的子课题,《苏轼诗文汇评》收录的六十余种评点本都是之前从未刊刻的本子,本书是苏轼诗文未刊评点文献资料的集成 式汇编,辑录明清以来未经整理刊刻的苏轼诗文评点六十余种,保存了大量原始的、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评点文献为解读苏轼诗文提供了新的文献和路径,扩大了苏轼诗文的研究视 野,丰富了文学批评史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精选文集遵循红学学科结构的内在逻辑,以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思想与艺术、 人物、红学史为 五个单元,共计3卷。从《红楼梦学刊》办刊 40年发表的4000余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展示红学发展的历程,这次编选的文集是从事红学研究的阶梯, 彰显了 学术规范,是红学研究者和《红楼梦》 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卷):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本书是为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办四十年精选文集的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卷,代表了相关红学研究各个时期的学术成果。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二卷):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本卷为 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部分,计33余篇,40余万字。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三卷):红学史论 :本书是《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精选文集中的一卷,选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以抄本形式流传的时候,就已经附有评语,这就是由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所加的现在统称为“脂评”的批语。因为这些作评者是曹雪芹的亲友,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情况,所以批语中揭示了不少有关《红楼梦》写作背景、与曹家家世的关系、80回后的情节等等内容,这些批语对读者加深理解小说内容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评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评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 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评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以甲戌本为底本, 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列藏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以上版本基础上,或参校其他脂本,或参考学者意见,做了必要的
《狂人图书馆》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奇怪、最不可思议的书籍和手稿,以及与书相关的那些奇思妙想的百科全书。全书用300余幅精美的图片和插图,展示众多令人赞叹的奇书异本,讲述不可思议的神奇故事,打捞起沉睡于文学海洋中的粒粒珍宝。 那些被遗忘,但异彩纷呈的奇特珍本,有些用鲜血写就,有些用奇特的材料定制,有些尺寸惊人,有些危险非常;还有那些魔法书、炼金术卷轴、可以穿的书、可以吃的书,召唤恶魔的书、鬼魂写的书 这是一本 书的另类历史 。作者用狂人般的热情与好奇,从世界各地搜集素材,建造起这个与众不同的图书馆,拓展了我们对于 书 的认知边界。
本套丛书精选中国文学鉴赏辞典(新一版)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四大品种,共六本书,配以函套精装礼盒设计。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系列,首创文学赏析工具书形式,囊括两千年中国文学名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配以名家美文深入赏析其精妙,引领读者感悟华夏千年智慧结晶。自诞生以来历经30余年,不断走进千家万户,相伴几代读者成长,累计销售近千万册。新一版在已出经典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精益求精。紧跟学界前沿动态,吸收近期新学术成果,对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对全书的版式、字体、字号、封面进行重新设计,并增加相关图片,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以期达到更为舒适的阅读效果,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质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 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 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 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
沼野充义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1》是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系列的册,该书是由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 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 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