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 浮出历史地表 的标志性著作。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问世六十多年来,依然以其理论的前沿性和逻辑的精密性对当代学者产生着巨大影响。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全面整理、叙述、建构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和批评实践,不仅提供了认识、解读这一文学运动的理论框架和批评语言,同时扩展、深化了读者对总体文学现象的认识,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 模仿说 实用说 表现说 和 客观说 。另外,艾布拉姆斯还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世界、艺术家、受众。
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故事写作顾问,约翰 特鲁比作家工作室创始人。先后在迪士尼、索尼、福克斯、BBC及HBO等多家机构担任故事写作顾问和 剧本医师 , 诊断 过的影视剧本超过1800部。 特鲁比的剧本写作与类型创作课程,已吸引全球数万人上课,学生包括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诸多好莱坞卖座电影都出自他的学生之手,比如《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X战警》《王牌对王牌》《亚当斯一家》《美食总动员》 多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文学奖得主,也是他的学生。 《故事写作大师班》是他30年故事创作与教学经验的精华,已经畅销十余年,包含故事写作的整套秘诀,可以让创作者精准找到对的方法,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伊格尔顿是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纪念版)》是作者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新版,作者新增了一篇 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 ,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
《文学理论》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末,作者韦勒克和沃伦不仅厘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更提出了文学的 外部研究 与 内部研究 的分野,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于 外部研究 ,把对文学自身因素的研究归于 内部研究 ,超越了传统文论从外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不仅描述了分析个别艺术品的方法,而且探讨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这对之后全球数十年间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理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各国批评家、作家、教授及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内,它是高等教育司中文专业大学生的100本著作之一,被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试图从重重的流言与遮蔽中还原词坛翘楚李清照的生平与写作。读懂这些 灵魂之问 或许会有助于一代才女的精神世界: 署名李清照的词是否都出自她一人之手? 作者列表爬梳了李清照集中词作的初始出处,对其真伪进行了简单的辨析,于是建立在这些词作之上的李清照生平也变得值得推敲。 李清照的丈夫为什么总是不回家? 此处要探讨的是词作为一种 代言体 (代他人抒情)文学,女性词作家的身份会不会带来错误预设与先入之见? 李清照是否再嫁? 这个问题如何与明清两代对李清照的作品接受纠结在一起,乃至引起当代的论战。 兼具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与理论工具,此书又有着相对扎实的文献基础,故堪称不可不读的海外汉学重磅力作。
本书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先锋女作家残雪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她一改以往众多西方作家,如奥茨、昆德拉等关于卡夫卡的陈述,创造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卡夫卡形象。残雪对卡夫卡的描摹会让所有知道卡夫卡的人大吃一惊;她所提供的创造性的评论写作方式将会让所有梦想写作的人大受启迪;同时,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此书无疑也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作品。
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 两个80年代 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 伤痕文学 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在个体意识和内在自我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与文明问题也成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议题;现代主义悄然崛起,并由此诞生了 纯文学 观念,影响延续至今。 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 一地鸡毛 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这是作者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
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对时间的分析始终被置于首位。空间仅被看作一个容器、一个无足轻重的舞台 众生的命运在此展开。但近几十年来,有生命之物的这两类基础坐标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本书思考了小说世界对空间的表现,并探讨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后现代环境中,对现实的感知被削弱,虚拟取得了胜利。从而,文学所属的模仿艺术得以提出一种解读世界的全新方式,即地理批评,它同时涉及文学理论、文化地理与建筑领域。
《博士学位论文:我们这样写》精选23位于近年内攻读完博士学位的学者的博士论文写作经验,这些学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结合自身专业如文学、哲学、舞蹈学等和经验,谈论了博士论文写作的方法、遇到的困境与难题、个人感受和经验等。
本书是在吴晓东老师组织的北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读书会讨论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讨论的对象主要是1940 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参与者从文本细读入手,结合原始报刊材料以及文本发表的历史语境,探索和发现40 年代新的问题空间,从中具体辨析和阐发何谓 现代 ,何谓 现代中国 等议题,进而辐射出对20世纪中国乃至当下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讨论的对象偶尔也兼及1949 年后尤其是当下的文学作品和热门影视作品,从中可见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是如何把思考的触须延伸至当代领域的。参与者在进入文本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同时,也力图引入相关的理论阐释,逐渐形成了 文本 历史 理论 三位一体的方法论视野,因此也选取了相关西方经典理论著作进行研讨。 书稿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保留参与者思考和进入各自话题的过程性,保留讨论的现场
这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这部国内一部 新时期文学 口述史著作,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全书详细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思潮、事件与争论、创作、编辑与出版等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界的各种面相。 作者历数十年、多次奔赴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南京、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采访了李子云、陆文夫、顾骧、邵燕祥、林斤澜、卢新华、刘心武、陈思和、冯骥才、北岛、李陀、莫言、铁凝、毕飞宇、叶兆言、余华、苏童、朱伟、铁凝、残雪、池莉、王安忆等59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文学活动家,做了数百人次的口述实录与书写整理,近300条知识点注释,等等,真实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种种鲜活细节。
《 革命文学 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 革命文学 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 革命文学 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 革命文学 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 革命文学 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揭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如何在论争中完成初步的理论建构,收获广泛的认同,从而在文坛迅速崛起。
汪晖 鲁迅研究 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时期以来从内在视野重新理解鲁迅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以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通过对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及其历史 中间物 意识的深刻内涵和 反抗绝望 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本次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首 次补刊了1988年作者博士论文所附参考资料,还一并呈现了前三版的序、导论、后记和跋语等。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 浪漫情节 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 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 神话 ,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二十世纪前期,中亚对汉学研究至关重要,而汉学开始从欧洲传往北美时,哈佛燕京学社对哈佛乃至美国的汉学和中国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社与许多中亚学者和汉学家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这是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契机,也构成了这部文集的中心线索。 书中述及斯坦因、蓝曼、杨联陞、柯立夫、胡适、约瑟夫 洛克、埃德加 斯诺、拉铁摩尔、丹尼尔 艾伦、孔飞力、陈庆英等学者,每一篇都缘起于作者的求学经历、研读兴趣和工作所在的便利,且是面对广大的读者而写。没有晦涩的学术用语和枯燥的证述,以学者个人经历为主线,努力展现前辈人文学者对学问的孜孜求索和待人的诚挚温馨。
《符号学理论》是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的理论代表作,成功构建了一般符号学的理论体系,是继索绪尔和皮尔士之后的权威符号学论著,在西方学术界备受推崇。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阐述了符号学的基本术语、概念及理论体系,对 符码理论 符号生产理论 等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本书为理论界提供了一般符号学的经典理论,而埃科一生的研究和创作道路,无疑是体现符号学与写作,乃至文学理论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最佳例证。
海登 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 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反对阐释》是苏珊 桑塔格zuizhuming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 现有的目光ZUI敏锐的论文家 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其重要性不在于对具体艺术家和作品的分析和评判,而在于它分析和评判的方式。《反对阐释》集中体现了 新知识分子 反对阐释 与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著名学者、教育B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 中华民族 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 新文化史 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
nbsp nbsp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 新启蒙 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 新启蒙 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全书探讨六个重要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纯文学实践、 重写文学史 思潮。这种考察采取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入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 共振性 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也努力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展开讨论,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中国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王尔德、拉希尔德、玛丽 科雷利和奥利芙 施赖纳等。
nbsp nbsp全书分导论、音景、聆察、万物自生听、听觉空间、视听之辨、诸根互用与经典重听等十章。《听觉叙事研究》稿*个着力点是创建和移植一批适用于听觉叙事研究的概念术语。如在描述"听"这一行为上,我们缺乏一个像"观察"这样适用范围较广的词语,以指代一般情况下凭借听觉对事件的感知。《听觉叙事研究》的又一着力点在于探讨听觉叙事的文学功能。列维-布留尔说原始民族喜欢用"声音图画"表达自己的感知,其中*重要的是对动作的摹拟;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大量使用拟声词,细细"聆察"有鸟、虫、兽、风、雨、雷、水等自然之声,以及车马、军旅、钟鼓、伐木、割禾、金石等人类活动之声,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声音?这不仅由于听觉是当时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因为他们懂得声音携带的信息更具"原汁原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