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沈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摘取了人生中难忘的时刻缀集而成。它以夫妇二人的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其中涉及古代生活艺术、家庭伦理、经济文化、山水游历等多方面的内容,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当时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环境,被人们称为晚清 小《红楼梦》 。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多个方面,畅谈古人 立德、立身、立言 的智慧,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作者创设了一个冬夜拥着火炉,与家人闲坐畅聊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给人以润物无声之感。本书在内容上对生僻字及疑难字进行注音释义,每一则格言都配有精心挑选的插图,力求为读
阅读我国古代散文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他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历史散文的挚爱已经不是秘密,其他散文,诸如议论、抒情、写景、状物、书信、序跋,乃至宗教经典,也无不饱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科技、宗教各个方面。现在,,我们把在他的文章、诗词、讲话、批示等中提及的、称引的和化用过的古代散文作品汇成一秩,并加以简要注释和说明,这对于了解的文化性格和情感世界、对于了解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都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位伟大革命的,他的阅读活动,有同于常人的地方,也有他的特殊之处。这些阅读活动,总是同他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涯乃至经济活动,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都发生着或明或隐、或紧密或间接的联系。
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乐器、礼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还有一些竹简,共计一万五千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古墓出土了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击乐器——曾候乙编钟(现藏武汉市的湖北省博物馆),这套编钟为青铜铸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设计精巧,造型壮观。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质还是很好。编钟的出土令世界震惊,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曾候乙编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优秀结晶,它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后,随州也因此而被人们称为“古乐之乡”。本书记载了曾侯乙墓的挖掘过程并展示了其中部分文
本书选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作品。我们注意重视文章的文献价值,尽可能选取反映岭南的历史事件、人物、民俗、学术、山川风物的作品,期望本书能够成为反映岭南各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本书共选文141篇,作者106人。选文的年代,上起西汉,下迄清末。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虽生在清代,而主要业绩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他们的作品不入本书的选录范围。本书选文的作者都是岭南人。首篇文章的作者南越王赵佗,原籍真定(今河北正定),但在岭南生活逾80年,死葬广州,也应算是作岭南人了。选文在遵循选编原则的前提下,适当是照顾岭南不同地区的作者数目及不同体裁不同的比例,以期全面地反映岭南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发展的情况。
这是一本笔记的选集。里面的收集的文章,大都短小,少则几十个字,多则五六百字。这样一种文章,在中国古代,原是特别多而发达的,差不多可以成为中国散文文体的一种明显特征。在西文散文文学史上,有Essays这样一种体裁。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等。但是他们的Essays跟我国古代的笔记小品文是很不相同的。比如,他们的随笔大都较长,如毛姆的《伊利亚随笔》简直就是长篇的散文;有的篇幅尽管不长,可是与中国古人所写的相比较,仍觉得辞费。举个例子来说,蒙田有一篇随笔,题为《多少回我成非我》,开头说“喏,我刚才掉了一只牙,不费力气,毫无痛苦,这便是自然死亡期限已至”,一直写到二十五岁、三十五岁时的自我肖像画与的不同,讲人生的“慢慢消逝”、“生长阶段,死亡即已开始”,中间又提到梭伦、柏拉图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