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外交官张德彝八次旅西所作的*后一部日记。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译学馆石印本影印。凡二十卷,约四十余万字。《八述奇》记事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记述了作者奉旨出使英、义(意大利)、比(比利时)国大臣,在欧游途中在科技、经济、教育、医学、社会风俗、名胜古迹等方面的诸多新奇见闻,但是正如他在《凡例》中所言:“是书本纪外国风土人情,”主要以介绍风土人情为主,也用相当多篇幅普及了历史人文知识,报道了当时社会动态。
清末外交官张德彝八次旅西所作“述奇”中的第四部,名为《四述奇》。据清光绪九年(1883)同文馆聚珍版影印。凡十六卷。卷首有清光绪九年(1883)英煦《序》和宗室常瑞《序》及张德彝《序》。《凡例》有言:是书本纪泰西风土人情,故所叙琐事不嫌累牍连篇。张德彝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对泰西(欧洲)新奇文化的观察上,主要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他旅英俄等国家的观察见闻,并保存了较多的关于近代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俗。
中青版《历代文选》初版于1962年,多次修订再版,至今累计已达70多万册,广受专家、读者的肯定和喜爱。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冯其庸、刘忆萱、芦荻、刘瑞莲、李永祜、吴秋滨位老师遵循科学的编纂方法,精选历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名作百余篇进行选注。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清末,题材丰富、手法多样,不论描摹山水、咏志抒怀,还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皆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创作特色和风格。每篇作品均附作者小传和作品题解,对于作品中的词句、历史典故等都做了浅近通俗的注释或必要的串讲。此外,本版还挑选经典篇目绘制了精美的彩色插图。
《文心雕龙》的版本很多,但自从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黄注本实际上已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近世对《文心雕龙》的校注整理大多以黄注本为底本进行,如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杨明照的《增订文心雕龙校注》、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等,皆是如此。但各家丰富的校勘成果也说明,黄注本作为底本实际上问题颇多。本书的整理译注者以范注本的原文为基础,参照林、陈两位先生的《文心雕龙集校合编》和《新校白文〈文心雕龙〉》,充分吸收近世诸家的校勘成果,特别是全面吸收唐写本的校勘成果,整理出一个新的《文心雕龙》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心雕龙》作了详尽的注释,并加以白话翻译,以之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新本《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之有赋体,是汉语行文的一个特殊现象。刘师培讲到中国骈文的特点的时候,曾说:“禹域所独然,殊方所未有”(《中国中古文学史》)。骈文如此,典型体亦然。 从先秦开始,赋体之文就已出现。屈平辞赋,介于诗文之间。《离骚》近于诗,而《卜居》、《渔父》则近于文。到了汉代,辞赋之盛,蔚为大观。有些作品,源于骚体,或谓“古诗之流”;又有些作品,则“纵横之派别,而兼诸子之遗风”(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早期作品,大抵润色鸿业,或兼讽谏。晚期作品,往往述志抒情,或牢骚讥讽。从《子虚》、《上林》到《感士不遇》,再到《刺世嫉邪》,可以观人,可以阅世。 这部《中国历代名赋金典》,对于历代的辞赋,选的比较全面,从中不难看出历代辞赋的发展、变化和特点。其便于读者,自不待言。
这是至情至性的创作,是呕心泣血的长诗,每篇后面都隐含着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本书是一本介绍清代八股文的小书,全书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介绍清代八股文的方方面面,如八股文的流变和历史,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关系,八股文的特征,八股文名篇,等等,旨在让读者对此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八股文有弊端,但它在训练中国人思维的严密性和辩证性方面,确实仍有其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