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作者对画派、画家的独到见解可帮助读者快速领悟画作精髓。本书用300余幅高清传世名画再现了中国历代名家画风流派的绘画特点。画作选择与剪裁更是反复斟酌,别具匠心。名画局部放大更方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与意境之美,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体验。
穷困、生不逢时、疯狂、自杀……在梵高的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会死,甚至比法医还清楚。但相比他的结局,真正精彩的是他活着时的故事——一个个我们本以为熟悉却充满悬念的谜团。他要在巴黎颠覆印象派,为何又离开巴黎?那一晚他原本在床上,为何忽然跑到街上割了耳朵?小镇居民与他关系一向不错,为何翻脸联名将他驱逐出去?如果他真疯了,为何主动请求去精神病院?一年多之后他已经恢复正常,又为何开枪自杀?他要杀的是自己,还是另有其人?这本书并没有打算颠覆大部分人对梵高的印象。他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他的一切,将这些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写一本让您能从头读到结尾的梵高传。
本书分为“用笔”“用墨”“布置”等几个篇章讲解绘画方式,全是潘天寿的经验之谈。该书内容无思想性、政治性问题,框架结构合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读者了解潘天寿及其作品的重要材料。
《艺术趣味》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樶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艺术表演与社会表演》是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人类表演学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社会表演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议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人类表演学学术研讨、工作坊展示和上戏人类表演学博士研究生论文交流。来自外多所院校的研究者和多个行业的实践者们在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澳大利亚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万年前,从蕞早的岩画到树皮画,直至当今的丙烯画作,澳大利亚土著一直在进行着艺术创作。在这背后,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思想中毒有的“梦幻”概念。土著艺术是“梦幻”的创造性展现,也是土著人对个人和群体身份的表达。通过艺术,土著人保存了历史,并将其与当下相联系,以回应当下环境所提出的新问题。同时,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也受到了欧洲殖民的影响,自1788年开始的殖民历程对土著人生活及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本书的重要议题。 本书作者霍华德 墨菲,作为艺术人类学家和土著艺术研究领域的权wēi,在调查了大量土著艺术品后,揭示了土著艺术的内涵和它与土著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分析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创作,向读者说明了土著思想中蕞重要的“梦幻”概念及其对土著艺术创作的影响,探讨了澳大利亚各地
本书是本写给大众看的现代艺术入门书。本书用最浅显的方法,以及亲和力的图文说明,介绍现代艺术的发展,让读者找到欣赏的方法和乐趣。本书让读者认识30个1870年迄今最关键的艺术流派,例如野兽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装置艺术等,鉴赏85幅选自世界艺术美术馆珍藏的经典杰作,认识110位重要的现代艺术大师。其中既包括作为现代艺术诞生之初的印象派作品,比如莫奈与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包括后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杜尚等人为代表的先锋艺术作品,还包括了一些21世纪前后以新媒材为表现手段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方便读者学习现代艺术,追踪进展,本书还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全球艺术网站链接。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在18世纪,由于一种全新的对自我认知的共鸣,艺术家们开始互相分享各自在艺术领域中的研究和发现,于是逐渐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他们之间互相认可,并采用与对方相似的审美态度与观点,一起交流特殊的绘画技巧,为开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共同努力。《艺术流派鉴赏方法》交代了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过程,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审视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