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作者对画派、画家的独到见解可帮助读者快速领悟画作精髓。本书用300余幅高清传世名画再现了中国历代名家画风流派的绘画特点。画作选择与剪裁更是反复斟酌,别具匠心。名画局部放大更方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与意境之美,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体验。
穷困、生不逢时、疯狂、自杀……在梵高的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会死,甚至比法医还清楚。但相比他的结局,真正精彩的是他活着时的故事——一个个我们本以为熟悉却充满悬念的谜团。他要在巴黎颠覆印象派,为何又离开巴黎?那一晚他原本在床上,为何忽然跑到街上割了耳朵?小镇居民与他关系一向不错,为何翻脸联名将他驱逐出去?如果他真疯了,为何主动请求去精神病院?一年多之后他已经恢复正常,又为何开枪自杀?他要杀的是自己,还是另有其人?这本书并没有打算颠覆大部分人对梵高的印象。他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他的一切,将这些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写一本让您能从头读到结尾的梵高传。
海德格尔被认为是20世纪思考现代技术之本质的重要的思想家,其技术之思显深邃,但也差不多被公认为较为玄虚晦涩。相关争议不断。但这也恰恰表明了海德格尔在此论域上的重要性。《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断桥艺术哲学文丛》收录了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讨论技术问题的或者明显与技术思考相关的十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有两篇为节选),按照写作(或者演讲)的时间顺序排列。作者期望通过《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断桥艺术哲学文丛》的出版,能够较完备地呈现海德格尔有关技术问题的基本材料。
本书分为“用笔”“用墨”“布置”等几个篇章讲解绘画方式,全是潘天寿的经验之谈。该书内容无思想性、政治性问题,框架结构合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读者了解潘天寿及其作品的重要材料。
本书为美国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
《生死的艺术对话:雕塑大师杨英风VS米开郎基罗和毕加索》包括十三部分内容,作者用无比景仰的笔触,结合对杨英风大师众多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论,详细介绍了景观雕塑大师——杨英风,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
平面构成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维空间的视觉表现形式,及在设计中感受出的体验着设计所追求及最终表达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平面构成总可以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在平面构成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是理性伴随着感性的富于社会发展及审美趋势的设计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领域。现代设计教育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拓展学生创作视野和丰富创作方法,以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并能够在未来的设计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甚至成为设计潮流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对平面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