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全世界使用广泛的绘画指导书和创造力培训用书。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全球销售300万册。 贝蒂 艾德华认为,绘画是一项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学习绘画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观察事物。在书中,贝蒂为我们提供一种神奇的五天绘画方法 右脑绘画法,即从左脑转换到右脑,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绘画。学习这个绘画法,你可以在五天内学会画画。 贝蒂的五天绘画法分为如下五项基本技能:一是对边线的感知;二是对空间的感知;三是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四是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五是对整体的感知。这五种感知技能实际上是对个人观察习惯的重新训练。当你熟悉这五种技能后,就能很好地转换思维,学会观察眼前的事物,并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贝蒂的一位学生说: 看着自己*天和第五天的绘画作品,我惊讶不已,没想到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 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为什么福楼拜给艾玛 包法利穿蓝色衣服?为什么黑色是代表哀悼的颜色?维多利亚女王的淡紫色长袍和米歇尔 奥巴马的黄色裙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设计理论家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 法尔奇内利追溯了我们与色彩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工业革命和互联网时代如何永远改变了它。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 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艺术是什么》是一部内容丰富详尽,语言凝练通俗的简明西方美术史。它囊括了史前至后现代时期西方绘画史的方方面面,从艺术史上关键的人物、事件到不断演变的艺术风格、流派等。通过精美罕见的图片,使人感受艺术独具一格的魅力,思考艺术史的发展进程,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宋朝堪称中国古典艺术的巅峰时期。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宋朝的书法、绘画、瓷器、乐舞、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艺术品去讲述宋人的艺术追求,展现宋代独有的艺术风格,带领读者重温大宋风雅。
◆跟着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 卡罗学画自画像; ◆跟着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 达利玩 僵尸 游戏; ◆跟着野兽派大师亨利 马蒂斯用剪刀作画; ◆跟着达达女艺术家汉娜 霍克学做蒙太奇图片; ◆跟着带点孩子气的胡安 米罗自由涂鸦; ◆跟着波普艺术大师安迪 沃霍尔玩转墨水复印画
罗伯特 亨利, 一位与雷诺阿、塞尚同时代的大师, 一位于天才辈出的19世纪,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引路人。 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传道授业, 也曾在给绘画学子的回信中谆谆教导。 在他身后,遗留下的浩繁笔记、书信、讲稿和文章,在此汇集成册, 璞玉不琢,完整呈现一百年前的原始篇章。 书中涵盖了他对美的全部认知, 对线条、块面、明暗、色彩、笔触、背景的独到见解, 对伦勃朗、提香、马奈、雷诺阿、塞尚的批评, 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的共时思考, 对时代审美的反思,对艺术个性的鼓励,对永恒艺术的追寻 透过他的只言片语,你将抵达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那个瑰丽而伟大的思想所在。 那就是艺术精神。
《书迹 中国古代书法研究》是雷德侯教授多年来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成果集。作者从上古书写的艺术转换、宗教对书法的影响、世界艺术视角中的中国书法、作品文本与评论的传承、碑拓的传播与影响、古代精英社会对书法发展的作用、书法的审美维度与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古代书法的创新机制、书法体现的古代社会末期的革新精神、中国书法的内在独特性、中国书法的创造力探源、中国书法的审美抱负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与古代社会生活重要载体的中国书法。作者的笔触貌似分散,却紧紧围绕着书法源于社会生活、承载社会生活信息这样的史实,以书法为圆心,多面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作者的讨论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使得本书不仅作为书法理论的文集值得一读,作为书法史的读物,亦深刻
作为审美教育的艺术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人们在学术艺术技法的同时,还要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审美心理描述》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名著。本书不仅讲述了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还阐释了审美经验的历史,描述了审美经验的过程,展示了审美快乐的产生机制,并对美学中*为重要的概念 构成要素、形式、再现、符号、多义性与模糊性体验等做了详细论述。作为中国美学大师滕守尧先生的代表作、作为审美培养的入门经典,书中畅达的文字、严谨的理论、易懂的举例等都将助于读者身心愉悦地走近美学世界,开启审美意识的大门。
《艺术与文化》作为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 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文集,首次出版于1961年。书中收录了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 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共37篇。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为什么那是艺术?为什么它会被放在艺术博物馆里?谁说这是艺术?为什么说这是一件佳作?对待艺术,到底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有益、*批判性的?打开《为什么那是艺术?》,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本书通俗全面,广泛适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和理性论证的全新鉴赏能力。英文原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首版以来已风行欧美十余年,是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哲学课程的理想教科书,也是大众读者的当代艺术入门津梁。
艺术史学者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本书即为其聚焦于 山水画 一门,尝试透过 画家与观众互动 此一角度,对 山水之史 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唯论者大多较注意其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之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 风格内在规律 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鉴于此,作者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 画家 的迷思,转而揭示 画家 与 观众 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
本书首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艺术批评何为,接着梳理了艺术批评常用的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详细拆解了艺术批评的三种手段,分别为描述、解读和评判,最后对如何写作艺术批评进行了步骤性的指导。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在18世纪,由于一种全新的对自我认知的共鸣,艺术家们开始互相分享各自在艺术领域中的研究和发现,于是逐渐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他们之间互相认可,并采用与对方相似的审美态度与观点,一起交流特殊的绘画技巧,为开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共同努力。《艺术流派鉴赏方法》交代了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过程,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审视和考察。
这是由首屈一指的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的经典作品《时尚之书》的全新修订版,沿袭畅销 20 年的经典版本的风格,跨越两个世纪,遴选奥黛丽 赫本、碧姬 芭铎、卡尔文 克莱因、香奈儿、圣罗朗、阿玛尼、理查德 埃夫登等 570 多个时尚大咖、设计巨匠、摄影师、时尚品牌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详实讲述潮流的兴起和时尚的变迁。书后附有更新版大事年表和清晰的交叉参照系统,为读者带来欲望都市、穿普拉达的恶魔、嘎嘎小姐、Mana等时尚界的新名字,以富于灵感与魅力的图文展现了 200 年来人类追求优雅与美丽的恢弘画卷,对时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错过的 时尚经典 。
对当代人而言,彼此之间互加微信和发布朋友圈,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天、信息、通知、集会、讨论、研究、赏鉴、养生、美食、旅游 都在朋友圈中一览无遗。那么,古人有 朋友圈 吗?答案是有,只是与我们今人时空不同而已。林语堂说,如果只在中国历代成千上万的文人中选出一个人来,那魅力很大的,也应该是苏东坡。苏东坡的朋友五花八门:皇帝、太后、宰相、文士、诗人、同僚、和尚、道士、歌女、厨师、画家、街头邻居,甚至妖狐鬼怪 本书以他和父母、兄弟以及张方平、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米芾、黄庭坚、秦观、王诜、马正卿等人的关系入手,充分展现苏东坡一生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通过《苏东坡的朋友圈》一书,可以了解苏东坡何以有如此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当代人。
大明几百年间,艺术名家辈出,艺术成就斐然,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以细腻优美的笔触介绍了明朝的书法、绘画、戏曲、服饰、家具、建筑、雕塑等各类艺术的魅力,图文并茂地重现了大明艺术风华,带领读者认识多彩大明,见证大明艺术的活力与光彩,在大明艺术之美中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