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今天创作和体验艺术的方式。不仅艺术的传统形式,如印刷、绘画、摄影和雕塑,已经被数字技术和媒体改变了,而且全新的形式,比如互联网和软件艺术,数字装置和虚拟现实,也已经作为公认的艺术实践出现了。 了。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考察了数字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到今天的发展,并展望了未来。她区分了以数字实践为工具来创作传统形式的艺术和以其为媒介创作新类型的艺术,并讨论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本书探讨了这些艺术作品提出的主题,比如观众交互,人工生命和智能,政治和社会行动主义,网络和远程呈现,以及与数字艺术的收藏、展示和保存相关的问题。 本书是原书的第3版也是扩展版,聚焦近些年来备受瞩目的数字艺术实践的重要领域,包括定位媒体的出现和影响,交互公共装置,增强和混合现实,社
这本书探讨了关于艺术的长久以来的谜题,并使用社会科学方法(访谈、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来阐明这些问题。经过检验的研究揭示了普通人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以这种方式思考。这些问题包括: 到底什么是艺术? 我们从艺术中体验到 真正的 情感了吗?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刻意回避负面情感时,为什么还要从艺术中寻找悲伤和恐惧呢? 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艺术? 审美判断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吗? 为什么我们会贬低赝品的价值,即使我们 甚至是专家们 无法将它们与真品区分开? 小说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吗? 学习演奏音乐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吗? 现代艺术是我孩子能做的吗? 艺术天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本书用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解读了人们关于艺术的种种困惑,是艺术爱好者的书。
周杰伦的音乐偶像、享誉全球的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从事音乐创作40多年来,沉浸在真实的生活里,把丰富的情感谱成旋律,为宫崎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北野武《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姜文《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等经典作品注入深层意涵,提醒我们去感受纯真、伤感、甜蜜、浪漫、希望、美好 畅销二十年经典随笔集《感动,如此创造》完整收录久石让的工作哲学与人生感悟。久石让结合具体的配乐案例,细说作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音乐理想与商业成绩之间如何平衡;工作受挫、走入死胡同后要如何突围;保持一流,没有高深的秘密但有可复制的思维和方法;捕捉日常细节里触动自己的一切,也许就会带来改变人生的契机。
当我们面对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比如:是什么让大卫·霍克尼在阴郁的英格兰北方画出明亮的色彩?弗里达·卡罗为什么一再描绘痛苦的自我画像?康定斯基为什么选择在画布上“作曲”?草间弥生梦幻的波点从何而来?不善言辞的爱德华·霍普,究竟在画里藏了多少信息?……这一切可以从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中找到答案——当艺术家选择凝视,艺术的齿轮开始转动!在《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中,敏锐的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就从“艺术家如何观看”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艺术 31位 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其中既有古典艺术大师伦勃朗,也有当代 画家大卫·霍克尼;有文艺复兴时期英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也有19世纪饱受命运折磨的斗士弗里达·卡罗;有在画布上弹奏钢琴的康定斯基,也有执着于表现孤独的爱德
从被 凝视 和 欲望 的对象,到艺术创作的主体,她们曾被遮蔽,但从未缺席; 她们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电影导演、舞蹈家,她们的艺术作品是女性创造力直接的表达; 她们摆脱历史重负勇往直前,打破禁区,彰显天赋,自由开拓新的艺术审美观,使原处于边缘的女性艺术,日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一份掷地有声的女性宣言! 对千百年来女性艺术被边缘化的境况 Say No ! 本书为是国内著名诗人翟永明关于女性艺术的随笔集,详实地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介绍了世界范围、中国范围内女性艺术发展历程及具体的艺术家成就,探讨了女性内在的艺术天赋与艺术能量。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辑是探讨女性艺术中宏观的结构性问题的评论文章,通过梳理介绍多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第二辑为围绕
贾科梅蒂(Giacometti,1901 1966)是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集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恐惧与孤独。本书是法国作家本 杰伦为著名艺术家贾科梅蒂所写的评论。本 杰伦结合其关于单人道的童年记忆来理解贾科梅蒂雕塑作品的形式特征,并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细致观察来体悟贾科梅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此外,本 杰伦还对贾科梅蒂的画室进行了探访,在展示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揭示了其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创作理念。
守望者 形视 系列:凝视图形,思辨艺术 勒内 弗朗索瓦 吉兰 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本书是马格利特的艺术评论集,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对马格利特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评论、赏析,同时也对超现实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清晰有力的阐释。
英国 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很少在公众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在《交给你了:约翰·伯格父子的26封信》中,他 次以父亲的角色和角度,与后辈交流他对艺术的见解。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书信集,由约翰·伯格与艺术家儿子伊夫·伯格互相寄送的26封信件组成,通过这些信件,两人不仅探讨了各自对丢勒、戈雅、马奈、贾科梅蒂、珂勒惠支等艺术家的作品看法,还深入交流了对生活、生命与情感的思考。这一切始于一封信件,约翰·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了寄给远方的儿子,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正是这封信,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儿子收到信后,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就这样,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每一封信都是一次深度心灵对话,展现了父子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和彼此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互联网成为一种大规模全球通信网络时,艺术家旋即意识到令人兴奋的创新可能性会随之而来。这本开创性的著作考量了网络艺术多种多样的形式及创作的工具与设备,同时讨论了作品的更宽广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网络艺术》涵盖电子邮件艺术、网站、艺术家设计的软件,以及艺术与设计、产品开发、政治活动、传播之间界限模糊的项目,展示了艺术家如何运用在线技术来融入艺术史,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并进入通常超出艺术范畴的活动领域。 在本书中,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的观点体现了业内人士对相关主题的看法,而时间轴和术语表则针对关键作品、事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易于理解的指南,正是它们引领艺术走进了21世纪。
现代艺术反映和定义了新的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根本上扩展了传统的雕塑和绘画媒体。在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 尤其在杜尚的作品中 艺术家遵循了关于再现和材料自由使用的创新观念,放弃了对媒体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接受了最符合他们目的的任何手段,包括技术手段。尤其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通过电影制作和录像、偶发戏剧、表演和装置、数字操控的摄影和虚拟现实,关于时间和持续时间的观念已经恢复了艺术中的叙事。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现在经过了扩展和修订,讨论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从埃德沃德 迈布里奇到罗伯特 劳森伯格、比尔 维奥拉和皮皮洛蒂 瑞斯特 以及那些在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艺术版图的开创性作品。
本书是一部对江南地区传统色彩梳理以及对江南审美意趣探析的著作。全书在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基础上,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江南四季”中国传统色为主题,考据历代以来描摹江南四季自然风物与生活人文的文字与绘画作品,捕捉江南文脉的历史轨迹,提取四季江南传统色谱,同时结合百年 上海马利从科学角度不懈探索、寻找到的贴近传统的色彩,寻找江南文化色彩,从中感受传统的厚度与温度,感受文化绵延不 的力量。
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的艺术史,着重讲述了对西方艺术乃至世界艺术产生深刻影响的艺术家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其作品的鉴赏。这些艺术家包括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委拉斯凯兹、戈雅、大卫、伦勃朗、马奈、莫奈、罗丹、毕加索,等等。此外,作者还以形象的文字描绘了这些代表作品的内容、特色与神韵等。全书在内容上要比《西方艺术简史》篇幅大很多,也更加丰富,可谓是汇聚了西方艺术知识之精华。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从欧洲到 ,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 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 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 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 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何为艺术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 贡培兹
《艺术与文化》作为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文集, 出版于1961年。书中收录了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共37篇。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1917年,马塞尔·杜尚走进了一家名为“J.L.莫特铁器厂”的管道设备商店,购买了一个贝德福德式的白瓷小便池。他将小便池放平并翻倒过来,用黑笔在上面签上了假名“R.马特”,如此,作品就完成了,它的名字就是《泉》。 本书深入解读了这件作品的背景、理念,以及它为什么如今会获得这么高的地位。“问题不在于我们喜不喜欢、认不认同这件作品,而在于知道为什么,就这么简单。”作者分两部分讨论了《泉》。在 部分中,他回顾了这件作品在1917年的创作过程,它在艺术界引发的巨大争议和影响,还有对当代艺术市场的改变。在第二部分,作者探究了《泉》的创作背景和衍生事件。他提出了小便池的作者或许另有其人的假说,同时探索了杜尚从另一个展览上获得了创作灵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作者还记录了后世受杜尚影响的艺术家如何利用《泉》来传
本书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题论坛“黉门对话”系列文集之一。围绕“艺术:视觉生动化的历史”这一主题,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的艺术史学者汇聚一堂,从7个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本书包括7篇主题论文及相应的评议和讨论问答,分别以古斯塔夫·库尔贝、北方文艺复兴绘画、金廷标《婕妤挡熊图》、电影《甜蜜生活》、17世纪意大利历史画、18—19世纪英国风景画以及古希腊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揭示了艺术和历史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展现艺术之下深刻的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艺术对于反映历史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