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探讨了关于艺术的长久以来的谜题,并使用社会科学方法(访谈、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来阐明这些问题。经过检验的研究揭示了普通人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以这种方式思考。这些问题包括: 到底什么是艺术? 我们从艺术中体验到 真正的 情感了吗?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刻意回避负面情感时,为什么还要从艺术中寻找悲伤和恐惧呢? 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艺术? 审美判断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吗? 为什么我们会贬低赝品的价值,即使我们 甚至是专家们 无法将它们与真品区分开? 小说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吗? 学习演奏音乐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吗? 现代艺术是我孩子能做的吗? 艺术天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本书用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解读了人们关于艺术的种种困惑,是艺术爱好者的书。
本书汇集了瓦尔特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939)》和《爱德华 福克斯 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精装典藏版,以国色映现山河,以山河承载国色,以色彩重新认识中国。 流黄、赭罗 厚重的土地颜色在林芝的米拉山口、阿里的扎日南木错浮现,葫芦岛、舟山、塔什库尔干的天空折射出黄丹、海天霞与凝夜紫;草原上牛群的褐色皮毛雅称缊韨,丽江的果树枝头结出檎丹色的苹果;故宫金瓦红墙另作黄河琉璃与牙绯,曾青、群青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历千年而不朽 从极西至极东,从极雅致至极壮阔,从日常生活到绝境冒险,从文明造物到自然伟力,浸润流淌在中华大地其上与中华文明之中的传统色,或许是我们再发现中国之美的崭新路径 国色亦是山河。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 便是艺术家 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 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从被 凝视 和 欲望 的对象,到艺术创作的主体,她们曾被遮蔽,但从未缺席; 她们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电影导演、舞蹈家,她们的艺术作品是女性创造力直接的表达; 她们摆脱历史重负勇往直前,打破禁区,彰显天赋,自由开拓新的艺术审美观,使原处于边缘的女性艺术,日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一份掷地有声的女性宣言! 对千百年来女性艺术被边缘化的境况 Say No ! 本书为是国内著名诗人翟永明关于女性艺术的随笔集,详实地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介绍了世界范围、中国范围内女性艺术发展历程及具体的艺术家成就,探讨了女性内在的艺术天赋与艺术能量。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辑是探讨女性艺术中宏观的结构性问题的评论文章,通过梳理介绍多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第二辑为围绕
贾科梅蒂(Giacometti,1901 1966)是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集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恐惧与孤独。本书是法国作家本 杰伦为著名艺术家贾科梅蒂所写的评论。本 杰伦结合其关于单人道的童年记忆来理解贾科梅蒂雕塑作品的形式特征,并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细致观察来体悟贾科梅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此外,本 杰伦还对贾科梅蒂的画室进行了探访,在展示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揭示了其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创作理念。
守望者 形视 系列:凝视图形,思辨艺术 勒内 弗朗索瓦 吉兰 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本书是马格利特的艺术评论集,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对马格利特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评论、赏析,同时也对超现实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清晰有力的阐释。
英国 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很少在公众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在《交给你了:约翰·伯格父子的26封信》中,他 次以父亲的角色和角度,与后辈交流他对艺术的见解。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书信集,由约翰·伯格与艺术家儿子伊夫·伯格互相寄送的26封信件组成,通过这些信件,两人不仅探讨了各自对丢勒、戈雅、马奈、贾科梅蒂、珂勒惠支等艺术家的作品看法,还深入交流了对生活、生命与情感的思考。这一切始于一封信件,约翰·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了寄给远方的儿子,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正是这封信,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儿子收到信后,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就这样,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每一封信都是一次深度心灵对话,展现了父子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和彼此的理解
本书是一部对江南地区传统色彩梳理以及对江南审美意趣探析的著作。全书在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基础上,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江南四季”中国传统色为主题,考据历代以来描摹江南四季自然风物与生活人文的文字与绘画作品,捕捉江南文脉的历史轨迹,提取四季江南传统色谱,同时结合百年 上海马利从科学角度不懈探索、寻找到的贴近传统的色彩,寻找江南文化色彩,从中感受传统的厚度与温度,感受文化绵延不 的力量。
本书是一本书论普及读本,收录了由邓散木先生为南宋姜夔所著的《续书谱》全文进行翻译,疏解其中典故,并随文插配相关图例而成的《续书谱图解》原稿,以邓散木书家的视角、图解的方式,因循《续书谱》的内容次序,对中国书法各种书体渊源及互相之间关系,以及书法临习方面的各项事宜做出独特的阐述。 《续书谱》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是南宋书论中成就*、影响*的学术著作。 书中并附唐朝孙过庭论述历代书法及变迁的专著《书谱》全文内容,选用高清馆藏详图展现,并针对原文进行提炼整理、翻译、赏析点评,让读者在阅读邓散木先生《续书谱图解》内容后
推荐语 作为同类研究中的作品,《图写真形》是对分散在整部《道藏》里的诸多道教图像的一次综合性考察,包括绘画、图形、绘图和版画等不同媒介。不独是书中的海量资料令人瞩目,作者梳理视觉材料时所展现的敏锐分辨力使得本书更为可贵。本书为道教图像研究新领域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一部有关道教图像的性质及其运用的作品。 ——汪悦进( Eugene Wang ) 哈佛大学 《图写真形》是对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道教艺术的性质及其文化融摄的一项具有开创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黄士珊的解读水平及其对细节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关注,可谓史无前例;她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道教艺术作品,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展现出道教艺术异于佛教艺术之处。这本著作不仅仅是对道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 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 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 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何为艺术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 贡培兹
本书从色彩和光影的基本概念讲起,介绍了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本书通过深入探讨色彩的构成、色彩搭配原则、光影类型和材质塑造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运用色彩和光影来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技巧。 书中包括大量实例和教程,有助于读者 好地了解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于实际的艺术创作中。通过经验分享和实例解析,读者能够学习到如何使用色彩和光影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细运用来突出画面的重点和主题,以及如何将色彩和光影结合起来,创造出 加细腻和复杂的视觉效果。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在校生、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绘画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推荐语 本书从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礼仪制度、印刷文化、社交网络等多重角度,深入探讨了宋代金石收藏与研究的观念与机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传统金石学的视野,是一部政治史、思想史和艺术史等领域都可获得启发的学术力作。 ——白谦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人们对于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兴趣,通常与历史事件交织,在特定的脉络时空下被点燃。商周古器物及其形象,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普遍可见的视觉元素;帝制后期的文化精英“观其器,颂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本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贯通梳理古器、文献、图录、考古等多种类型资料,关注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崇古通变,于复古之中寓含的思想文化创新。作者钩沉索引,触类旁通,揭示出金石收藏与研究在时代、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