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 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 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 他们是极度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 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守望匠心 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普及读本》分为传统美术篇和传统技艺篇两册,为针对青少年们普及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读物,在内容上以中国民间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的概念入手,结合我国的传统民俗,精选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中美感和形式感、有民族本土艺术特色的年画、剪纸、泥塑、风筝、唐卡、织造、漆艺、陶瓷等艺术品类进行分类介绍,包含每一品类的历史渊源、分布状况、代表作品、艺术风格、传承保护现状等基本内容,并配有大量精美的作品图片,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给广大青少年读者,补充了青少年审美教育中资料较为匮乏的一面,修正了目前市面上鱼目混杂的非遗读本中知识点的错误,是目前较少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
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 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 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 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艺术的故事〉笺注》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 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和热爱。第2版是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了勘误、修订和补遗,并增加了再版前言。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本书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哥特小说女王雪莉 杰克逊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兼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21篇短篇小说。其中多篇作品曾获文学大奖,如《抽彩》(1949年获欧 亨利奖)、《回家吧,路易莎》(1961年获爱伦 坡奖)和《邪恶的可能》(1966年获爱伦 坡奖)。此外,《来与我共舞在爱尔兰》(1944)、《度夏的人》(1951)、《有花生的寻常一天》(1956)、《睡衣派对》(1964)等多篇名作曾入选《美国短篇年选》。 雪莉 杰克逊的小说往往关注普通人在温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坠落,从中剖析人性的阴暗面,用讽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后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现实。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
是什么让某类服装成为流行时尚的?旧的时尚又是如何被新的时尚所取代的?时尚表达了何种社会地位、身份认同或性特征?以及,时尚是如何被广大群众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 作者指出,我们认为的许多个人偏好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以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性表达的紧张关系为特征。通过一种挑衅性的视角,本书审视了我们用衣服做了什么,以及它们能对我们做什么。 在个人形象和公众形象之间的联系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预测人们将穿什么变成了一场独属于时尚领域的大冒险。
《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从基础的问题 摹书 ,到端的创作个性化 性情 融入,《续书谱》一一涉及。
《无物象的世界》是 包豪斯译丛 系列的一本,由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抽象主义先锋卡西米尔 马列维奇撰写,是20世纪*影响力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也是了解包豪斯教学、至上主义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马列维奇首创的几何形绘画对后来的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形式有重要影响,《无物象的世界》为他在包豪斯教学期间所著,是包豪斯学校的教材之一,也是他一生中*一本理论著作。书中主要分 绘画中附加元素理论简介 和 至上主义 两个部分,不仅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将物象的人体、物品抽象成几何形态,还以他的经典画作《黑十字》《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黑圆圈》等为例进一步分析,将一个难以理解的 无物象的世界 清晰简洁地呈现给了大众读者。
XR、NFT、ChatGPT、AI绘画 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的冲击,使得当代艺术陷入 自我怀疑 ,不断地追问:AI会不会毁灭艺术? 然而,这或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世纪初,摄影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严重冲击了当时主流艺术形式之一的绘画,令艺术界出现了恐慌。 为此,本雅明写作本书,指出:复制技术的飞跃进步不过是将传统艺术 拖下了神坛 ,它虽然抹去了艺术品的 气场 ,令人们不再拘泥于艺术品的原作,但也大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使得艺术品成为人人触手可及之物,还拓展了艺术的可能性,让全新的艺术类型 电影得以诞生。 读客《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专家伴读版)》特邀本雅明研究者杨俊杰德文直译、专业导读、全书伴读,为读者解析难点和重要信息点,伴读者从头读到尾!翻开本书,看艺术如何在技术冲击下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