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本书是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作者对画派、画家的独到见解可帮助读者快速领悟画作精髓。本书用300余幅高清传世名画再现了中国历代名家画风流派的绘画特点。画作选择与剪裁更是反复斟酌,别具匠心。名画局部放大更方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与意境之美,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体验。
《中国画学史》是郑午昌先生研究中国画史画论的代表著作,全书将自上古到清末的中国绘画历史,分作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文学化时期;而仍不打破其朝代分界,除先秦时期外,每一个朝代再按照概况、画迹、画家、画论四个小节分述,条理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绘画学的演进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画分东西二源的立论为中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争取了地位。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约翰·伯格编著的《观看之道》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本书汇集了瓦尔特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939)》和《爱德华 福克斯 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近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近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每当我们对人类感到绝望时,只要想到那些艺术杰作,韦兹莱修道院或沙特尔大教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或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我们就会对人性重燃信心。什么是杰作?杰作如何诞生?我们为什么至今仍要观看杰作? 在《何为杰作》中,艺术史大师肯尼斯 克拉克详细讲解几十幅艺术史上的油画杰作,高清大幅彩图引领读者重返人文艺术高光时刻。他认为,杰作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真实天才的创作,是记忆和情感的汇合,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又保持着与过去的深层关联。由此,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通过艺术杰作的传世得以记录和延续,闪耀着超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书中收录克拉克的另一篇艺术评论名作《当艺术家老去》。什么是老年风格?当艺术家老去,他的创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间在艺术家身上刻下痕迹,他则回报以伟大的杰作。
一本新潮与趣味兼具的美学精选文集诞生了。沃特伯格教授除了给予极富特色的生动描述外,并在每一章论述及所援引哲学家的原文之前加以简短的引言。本书依循的是传统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纪元前的柏拉图开始,历经阿伯提、休谟,一直到近代的阿多诺、派柏及艾皮亚等哲学大师,而所撷选的作品不仅包含西方传统美学,同时更涵括了非西方世界、少数族群、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的论述。此外,作者还费心地替每一章节撰写了一篇提纲挈领的精采简介,文中不但谈及这些理念是如何与其它承先启后的论点互相影响,而且文末还特别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书从符号学角度阐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每一历史拐点上,重新解释山水的转变和演进,作者由此提出艺术史观:山水载道,中国山水画史以道贯之,有寻道、载道、传道、失道的历史进程。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二,一是重释山水画史,二是检讨二十世纪符号学的演进,探讨将符号学应用于艺术研究的可行性,为构建艺术史符号学铺路。
本书是一本书论普及读本,收录了由邓散木先生为南宋姜夔所著的《续书谱》全文进行翻译,疏解其中典故,并随文插配相关图例而成的《续书谱图解》原稿,以邓散木书家的视角、图解的方式,因循《续书谱》的内容次序,对中国书法各种书体渊源及互相之间关系,以及书法临习方面的各项事宜做出独特的阐述。 《续书谱》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是南宋书论中成就*、影响*的学术著作。 书中并附唐朝孙过庭论述历代书法及变迁的专著《书谱》全文内容,选用高清馆藏详图展现,并针对原文进行提炼整理、翻译、赏析点评,让读者在阅读邓散木先生《续书谱图解》内容后
《古文变迁论》包括:中国古代文化之分期、中国文字发生与古史年代、中国文字成熟之分期、花文与文字相应之变化。《书艺略论》包括:文字变迁、八分在书艺上之关键性、学书诸常识。
穷困、生不逢时、疯狂、自杀……在梵高的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会死,甚至比法医还清楚。但相比他的结局,真正精彩的是他活着时的故事——一个个我们本以为熟悉却充满悬念的谜团。他要在巴黎颠覆印象派,为何又离开巴黎?那一晚他原本在床上,为何忽然跑到街上割了耳朵?小镇居民与他关系一向不错,为何翻脸联名将他驱逐出去?如果他真疯了,为何主动请求去精神病院?一年多之后他已经恢复正常,又为何开枪自杀?他要杀的是自己,还是另有其人?这本书并没有打算颠覆大部分人对梵高的印象。他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他的一切,将这些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写一本让您能从头读到结尾的梵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