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阿彻编著的《1960年以来的艺术》经过修改和增补,迈克尔·阿彻这本广受好评的书在本版中进一步探讨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全球化的综合发展趋势——从日益密集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博物馆的兴建热情中可见一斑。本书用30余幅新补充的插图、时间表和目录的更新,提供了20世纪后40年艺术演变不可或缺的调研和信息资料。
《德国现代美术史》中“现代”的概念,向读者做一个简要交代。事实上,此处的“现代”是指“现代主义”。我们知道,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和自由民主政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自然科学成果、现代哲学思潮也对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尔文进化论、光学、珀尔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色彩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给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
内容简介
《中华图像文化史·先秦卷》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对先秦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先秦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先秦卷从夏、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借助相关文献、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图、文互证的模式,从先秦时期的图像总貌及其生产、传播、符号解码几大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更加详细、深入地探究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器物上图像的意义、影响与发展。
《明代艺文家族研究》将针对明代艺文家族的生成因素、时空分布和姻娅关系进行探讨,考究明代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状况与艺文家族勃兴现象之间的关联,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分析明代艺文家族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分析明代京师、江南、西北、西南、华北和岭南等各地区艺文家族的生成、流动和绵延概况。教育与传承——明代艺文家族发展的内部动力、政权与社会——明代艺文家族发展的外部助力是艺文家族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两个支撑点,《明代艺文家族研究》将对包括艺文才华的遗传、家族内部的教育与交流、婚姻选择及姻娅网建构、家族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建设、家族社交圈的营构等因素进行探讨。《明代艺文家族研究》将通过对明代艺文家族的产生、发展与衰变历程的梳理,讨论其创作实绩、社会反响和历史地位。探讨不同时
迈克尔·阿彻编著的《1960年以来的艺术》经过修改和增补,迈克尔·阿彻这本广受好评的书在本版中进一步探讨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全球化的综合发展趋势——从日益密集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博物馆的兴建热情中可见一斑。本书用30余幅新补充的插图、时间表和目录的更新,提供了20世纪后40年艺术演变不可或缺的调研和信息资料。
《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是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的代表著作之一,是在作者1928年参加纽伦堡市举办的纪念丢勒逝世400周年活动所发表的系列演讲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分析和阐释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形式感和视觉想象方式的差异,是对1915年出版的《艺术史的基本原则》中的南方和北方民族视觉模式特点论述的拓展,也反映出沃尔夫林形式主义艺术史学思想发展晚期的倾向。作者以意大利古典艺术为基准,提出了形式和轮廓、规范与秩序、整体与部分、轻盈的力感、宏伟与单纯、类型与总体性、浮雕概念、艺术的清晰性与主题等八个方面的概念,在一般形式心理学层面上,对德国人的形式感及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剖析和解说,扩展和深化了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形式感的视觉。心理结构的认知,也揭示出历史上发生的两个民族形式感相互碰撞、吸纳和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的第十一卷,分论文和书评两部分,收录了《漢代墓葬的佈局與設計》、《漢水中游三座南朝畫像磚墓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及相關問題》、《關於洛杉磯縣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卡的幾個問題》、《陳衡恪先生中國畫學與義寧陳氏之學》等十八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