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下考察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逻辑进程。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论述“现代艺术”观念的生成、审美伦理的职业化、审美化生存、审美本体论的社会批判、“现代艺术”观念的消散等,精英化艺术观念最终皈依于世俗社会、日常生活。与这最后一道程序相适应的其他艺术观念,或许已经悄然登场。
《美国电影艺术史》是一部全面阐述美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的美国电影理念与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美国电影历史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主流的商业电影表现与多元的美国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美国电影的文化素养。《美国电影艺术史》不但涉及美国电影的兴起、经典类型片、“新好莱坞”、好莱坞大片和美国独立电影的历史沿革,而且对格里菲斯、奥森·威尔斯、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科波拉和斯皮尔伯格等的美国电影艺术家进行了精辟的创作个案分析。《美国电影艺术史》同时适用于专业人士、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的电影艺术爱好者。
这部《艺术简史》是美国大学艺术史教育的通用教材,享有盛誉。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文明区域的艺进程,取材丰富、叙述流畅、图片精彩、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说,一册在手,世界的艺术知识和故事便尽收眼底。对计划去游历世界的读者而言,术,以崭新的视觉和通史的角度呈现了艺术的演变《艺术简史》也是一本可以作为导览的预备读物,帮助他们在旅行的同时更好地观赏那些重要的文明遗址和艺术作品。我国目前正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除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史外,很多高校也开始完善他们的教学大纲,增加艺术史课程。艺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也是部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历史、文学、美学专业等,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艺术史的课程设计比重近几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艺术史知识的普及不仅是一般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版》“旨在对20世纪末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实证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历史性回顾和理论性思考,勾画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是如何走过了从接触、吸收、融合到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同时着眼于中西艺术交流中“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及融通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形式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对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出具有展望性的意见和预想。”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的第十一卷,分论文和书评两部分,收录了《漢代墓葬的佈局與設計》、《漢水中游三座南朝畫像磚墓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及相關問題》、《關於洛杉磯縣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卡的幾個問題》、《陳衡恪先生中國畫學與義寧陳氏之學》等十八篇论文。
茜茜公主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耳熟能详,特别是《茜茜公主》这部电影,使得茜茜公主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实际生活中的茜茜公主是什么样的?她的日常生活如何?上海博物馆将于2017年5月将这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展品展示给观众,《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即为此次展览的配套图录。向广大中国观众全面展示了茜茜公主平日的生活状况。
迈克尔·阿彻编著的《1960年以来的艺术》经过修改和增补,迈克尔·阿彻这本广受好评的书在本版中进一步探讨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全球化的综合发展趋势——从日益密集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博物馆的兴建热情中可见一斑。本书用30余幅新补充的插图、时间表和目录的更新,提供了20世纪后40年艺术演变不可或缺的调研和信息资料。
本书是中国本插图艺术史著作。插图艺术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装饰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各个方面的最可靠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认识价值。本书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插图艺术写起,直至20世纪的现代插图艺术,叙述了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插图艺术的历史,内容极其广泛。
高迪在加泰罗尼亚建造的是一种理想。在这光荣和梦想之中,巴塞罗那被称为“高迪的城市”。高耸的尖塔,个性化的设计,数不胜数具象征意义的装饰。有人说它像沙滩上的城堡,也有人说这是“石头砌成的梦魇”空中的起重吊臂和散布四周的脚手架提醒游人,大教堂尚未完工。
《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用新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去重新审绎已经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像材料的企图。在《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我们将尝试着对这一时期的典型图像的不同形态和其所存在的不同场域进行区隔和解码,探讨其传播的源流与途径,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艺术史研究12》为《艺术史研究》2卷,主要收录了隋安备墓新出石刻图像的粟特艺术;巴黎吉美博物馆展胡人石棺床图像试探;中国东南摩尼教使用十字架符号质疑;唐代女着男装形象再考察;北宋两京地区墓主夫妇画像与唐宋世俗生活风尚之新变动;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与北宋菩萨像造型分析;应县木塔塑像的宗教崇拜体系等文章。
《中华图像文化史·宋代卷(上)》是“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的一卷,采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宋代图像的生产场域、构成场域和传播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以《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经典图像为例对宋代的绘画进行了图像描述和图像研究。书中的图像史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和记载,它用“原样”加以呈现,用“原图”加以分析,选录的图像不仅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同时触及了在过去的图像研究中备受忽视的广泛的“非艺术”领域,不仅展现了中华图像文化的广泛性和博大精深,更凸显了其文化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