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是祖慰先生的绝笔之作,原计划撰写102问,但就在写到第22问的当晚,他静静地倒在了书桌前,终年85岁。全书立意于对全球七大古文明中涉及绘画、书法、雕塑、漆器、陶器、青铜器、面具、戏剧、建筑、史诗、宗教等各种艺术形式及作品的比较,并藉此落笔于人类文明在发展裂变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谜团,进而发出了屈原式的终极质疑、仰天长问 譬如,为什么在女人掌权的母系社会,人们敢把爱美的女人塑造得极其丑陋?为什么在几大古文明中,只有古希腊的神与运动员会光着身子,并终发展出至今方兴未艾的人体艺术? 视角之宽阔,命题之精准,才思之飞扬,学术之跨越,皆非普通作者可驾驭,且虽为未尽之遗作,但因每个设问命题相对独立,故并不影响独立成册的宝贵阅读价值。同时,由于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及引经据典、抽丝剥茧、透过现
《加德纳艺术通史》珍藏版完整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 s Art Through the Ages 第15版。 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也是非常权威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 全景化 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启艺术圣殿之门。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印章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品种。它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印章艺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 从原始社会印章的萌芽与形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本书详尽介绍了中国印章艺术发展史,包括印章的形成、历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印学的形成、各种形式的印式、篆刻工具的发展、印章的实用性、对外艺术交流、私印和闲章印的特点、历代印谱的发展形式、历代篆刻家的介绍、印学团体、印学流派、著名篆刻家、港澳台印坛、印学的研究、篆刻组织、篆刻教育、篆刻展览与竞赛、与海外的印学交流、现代印章的特点与
废墟中诞生的包豪斯,惊艳世界百年,并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艺术传奇。 本书收集了100个包豪斯核心关键词,将包豪斯的理念、作品和艺术家交织在一起,追溯了那些大胆追求创新与富有开创意义的故事。让我们追随瓦尔特 格罗皮乌斯、保罗 克利、瓦西里 康定斯基等包豪斯大师的足迹,探索以色彩、原料和几何元素为代表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绘画、编织、摄影、舞台、建筑、广告等等领域大放异彩,其艺术形式又是如何不断演变、生发甚至时而矛盾,却始终向往自由实验与自由创新的。通过书中的文字与珍稀图像,人们将感受到百年包豪斯所蕴含的理性、叛逆与先锋精神。
文艺复兴运动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开创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新时代。本书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主题,从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多方面展开,辅以精美图片,梳理文艺复兴发展史,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奥秘,带领读者探索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风尚,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
《中国插花史》乃中国迄今*一本讲述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专著,系我社引进出版。原书名为《中国插画是研究》,此次再版过程中有少数修订,并以《中国插花史》之名予以刊行,乃名至实归者。该书为黄永川先生数十年潜心插花艺术史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从插花艺术萌芽之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多变的发展历史,并从古代典籍的引证中勾陈出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图卷,插图精美,是广大插画艺术爱好者不能或缺的专业读物。作者为台灣嘉義人, 一九四四年生,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美術史之專題研究,除擅長美術文物史及國畫創作外,兼治中國插花藝術史論。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本册是《艺术哲学》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介绍尼德兰的绘画。《艺术哲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 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本册为《艺术哲学》*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阐述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艺术哲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 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曾是博尔盖塞家族的别墅,1613 年开始施工,1903 年之后成为意大利国立美术馆,主要收藏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等杰出雕刻家,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而闻名。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在罗马它的收藏品是公认的*引人入胜的,其中许多作品是由红衣主教西朴内博尔盖塞委托艺术家们完成。贝尔尼尼的作品在美术馆的雕塑部分占主导地位,其中*重要的有《阿波罗和达芙妮》《劫掠普罗赛皮娜》以及他自己充当模特的《大卫》。绘画藏品有拉斐尔的《耶稣下葬图》、提香的《神圣与世俗的小爱神》、卡拉瓦乔的《男孩子与果篮子》等。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本书属于 辉煌的艺术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并能够同时了解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
《纸短情长:中国笺纸里的艺术故事》为神游系列的第三本书,是一本聚焦于笺纸艺术的通俗类轻学术读物,由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张楠写作。中国笺纸文化流传近千年,作者以明清时期的各种笺纸出发,以笺纸的画面内容为主题,讲述了笺纸背后的动人故事与其传达的人文情怀,具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
本书由《中国美术史》《中国古美术图谱》两部分组成,共收录18万字,200余张珍贵照片。 《中国美术史》为《东洋美术史》的中国部分,初版于1925年,是大村西崖的代表作,也是部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中国美术通史。全书约18万字,以时间为轴,从先秦至清代,内容涵盖绘画、雕塑、陶瓷等美术领域。文字简洁生动,富有洞见。 《中国古美术图谱》初版于1925年,收录了200余张金石文物、宗教雕塑的珍贵照片。图谱中很多文物或流散于国外,或因遭到破坏已消失不见,因此极具史料价值。
本书有如下四大特点。、全书收录了约500幅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国宝级美术作品 包括泥塑、木雕、卷轴画、壁画、书法等 每幅作品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 内容包含其作者的生平经历 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方式、绘制手法、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等。第二、本书在各节章前均有一个概述性的导言 对各朝代的美术史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同时 在具体的文字赏析中 还穿插了许多中国美术史的专业知识 包括各个阶段的风格流变、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及重要概念等。通过本书 普通读者能够对中国艺术有一个完整而详细的了解 对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有一个清晰而深入的认识。第三、本书的文字撰写者都是有多年研究经历 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的美术史研究人员。虽然本书定位大众 语言平实 然而却不乏专业性和文化深度 可读性较强。第四、本书装帧精美 图片大气
在《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中,露西 利帕德详细记录了那些曾被冠名 观念艺术 的想法以及它们狂乱的关系网络。本书的编排按照年代排序并附有注释,穿插了详尽丰富的一首资料,从艺术家的自述到利帕德的评论,再到当年集体讨论的录音记录等,将这场她曾参与其中的艺术进程中重新编织在一起。*终呈现的这本书,可谓生机勃勃的当代论坛,提供了追溯艺术家思考的珍贵史料,是重访那段历史必不可缺的参考读物。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收录于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专家,在本书中即提出唐大曲在发展其庞大结构的方法上手法多样,促成了唐大曲"显结构"的逻辑规律,即外在的庞大结构,也反映了唐大曲"隐结构"的内涵逻辑原则,注意了音乐结构发展的内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