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3万年艺术史上80幅经典名画,逐一解析画作背后隐藏的色彩秘密:维米尔在绘制《倒牛奶的女仆》时,所使用的蓝色颜料 群青 极为稀有昂贵,这对他的创作有何影响?马奈在肖像画《贝尔特 莫里索与一束堇菜花》中是如何摒弃印象派的常规,开创性地以黑色覆盖画作中心位置的?马蒂斯将原本要命名为《蓝色和谐》的画作重新涂上树莓红,改为《红色和谐》,他为何如此喜爱这种色调? 全书通过提炼80 幅名作的主要色彩,形成具有精准CMYK和RGB色值的 调色盘 ,并附有 色彩心理学 解读,展示25 种颜色背后的精神与心理含义,可以让大家领悟艺术大师的色彩运用与配色技巧,提升审美力。本书从色彩的角度解读艺术史,是一本适合设计师和艺术爱好者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玛丽莲《艺术史》享誉世界,为全球高校推崇的艺术史通识教材,据哥伦比亚大学的 开放课程大纲 项目(Open Syllabus: Explorer)提取全球大学课程大纲进行数据分析,本书作为参考书目出现1745次。作者玛丽莲 斯托克斯塔德为艺术史学者、教育家、策展人,曾任美国 高校艺术协会 主席、国际中世纪艺术中心主席,为斯潘塞艺术博物馆创始馆长,荣获美国女性艺术核心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艺术史》是一部立足于全球文明视野的巨著,本次为中文版足本首次引进,朱青生、徐冰、易英、汪民安等学者推荐。本书重达9斤,全彩大16开,1200多页,200多万字,装帧精美(细腻质感布面精装、高档PVC防尘护封、特制烫金书盒),适合收藏与礼赠。全书共计1400多幅高清图片,来自全球近300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研究机构。《艺术史》囊括6大洲、7万年的古今艺术,内容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外国美术简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大部分艺术院校选用的美术史教材。2007年,为了规范和发展美术史教学,作者对原书稿进行了勘误和增订,并交由我社出版《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增订本各章节均补充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并特别在章前设总论
......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外国美术简史》 《外国美术简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大部分艺术院校选用的美术史教材。2007年,为了规范和发展美术史教学,作者对原书稿进行了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艺术 还原 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本书对于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作了开拓性探讨。全书分三编,首先论述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进而从两个层面概述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的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数据学方法等)和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时代精神史分析范式、社会语境分析范式和深层结构分析范式等),还特别将艺术史学原理探讨与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及艺术形式思潮的分析实践结合起来,使全书形成艺术史学原理探索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汇通格局。 提出从中国文心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的新主张。
《普通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现代美术史(美术卷)》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在内容上,“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既是20世纪中国专业艺术教育优秀成果的总体展示,又充分考虑到了培养21世纪合格艺术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因此,“大系”于整体结构上,一方面确定了5卷共计77种98册基本教材于2000年出版齐全的计划;另一方面,为使这套教材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对于在21世纪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随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学科更新而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新的教学成果,也将陆续纳入“大系”范围予以编写出版。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论,跨度从先秦至清代,历时较长,涉及领域较广,是一本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设计史书籍。本书认为,“设计”是“道”(文化)与“器”(器物)之间的桥梁,设计思想 了设计实践,构筑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基石。 通过剖析各时代蕞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作品和思想,真实、客观地阐释了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特征,呈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整体特质与延续性。无论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者,乃至中国历史研究者,均能从中获益。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美”的?我们在称一件艺术作品为“美”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美”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今的艺术讨论中常常被忽视,却关乎艺术的历史与未来。本书以175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史为基础,通过分析十五位重要学者、思想家——康德、波德莱尔、弗莱,等等——的美学思想,梳理各理论与艺术流派之间的观点碰撞,借助上百件艺术品,梳理美学的发展脉络,阐明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美学观念。“美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它能够激发新的讨论,启迪新的思考。我们万不可断言:一本探讨美的书已经穷尽了它的探索,或者说已经抵达了某种终末。即使艺术史主要聚焦在过去,但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为未来的探索赋予了 多可能性。”——本书作者
艺术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感动我们,知会我们,挑战我们的?作为 知名画家大卫·萨利的艺术随笔集,本书介绍了20世纪 影响力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从画家到观念艺术家,包括萨利的朋友和同代人,杰夫·昆斯、约翰·巴尔德萨里、罗伊·利希滕斯坦、亚历克斯·卡茨等。 本书不仅探索了艺术家本身特性的多重性,同样揭示了他们作品的特别之处。萨利摆脱艺术理论的行话,以幽默和热情的行文, 和深具缅怀的描述,带领读者奔赴一场诉诸直觉的艺术之约。这是一堂讲述如何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看艺术的大师课。
本册为《艺术哲学》*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阐述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艺术哲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 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冰河时代晚期的人类在西欧洞穴深处创造的艺术引起了后人的敬畏和惊叹。关于远古人类的心智,这些描绘在拉斯科、肖维和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岩壁上的动物和符号,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些精致而成熟的图像似突然涌现一般走进了人类的故事?本书为图像创作和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迄今 合理的解释。作者巧妙地将自己毕生从事的人类学研究与 的神经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并开始创作艺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说明。这是一部出色的“侦探作品”,为破解人类 早祖先的艺术谜团,以及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的本质,提供了线索。
哪里能找到世界上 古老的艺术?人类又是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开始试验不同的材料、样式和颜色?我们曾经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是否也能够创作艺术作品?数十年来,史前学家一直在追问这些关于祖先的疑问,但直到近年,才随着 科学和考古技术的发展,拼凑出远古艺术传奇的朦胧雏形。 本书作者米歇尔·罗尔布朗谢和保罗·巴恩颠覆传统的欧州中心主义观点,将考察范围拓宽到全世界,品评了各类早期艺术的发现、历史以及重要性。从而得出:我们的祖先, 不是过去以为的一群创造力匮乏、只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欧洲也 不是人类艺术的 “摇篮”。无论人类去往何方,艺术的冲动一直在他们的大脑中澎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