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 瓦尔特 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 卡内里和乔治 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这8篇文章把瓦尔特 本雅明 拱廊计划 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2022年恰是瓦尔特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 土星王子 的纪念。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外国美术史》分为原始及古代美术、中世纪欧洲美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17世纪欧洲美术、18世纪欧洲美术、19世纪欧洲美术、20世纪现代美术、亚非拉美术八个部分。全书紧扣 艺术类研究生考试(专硕、学硕)、美术教师资格考试、艺术类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 的考试要求,在详细研究各专业方向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结合王树良、张玉花博士团队多年考前辅导的经验编写而成。集权威性、针对性、完整性、实用性于一体,反映了外国美术史科目考试的出题原则和考试动向。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外国美术简史》 《外国美术简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大部分艺术院校选用的美术史教材。2007年,为了规范和发展美术史教学,作者对原书稿进行了
该书曾荣获台湾出版优选奖——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长安是唐代都城,也是唐代文物*为集中的地区,在今天西安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唐代墓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在很多文物资料中含有乐舞图像,这些乐舞图像是乐舞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之典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绘画艺术和乐舞艺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极重要之实物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和研究。有鉴于此,贾嫚编著的《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以唐代长安遗存的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年代编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揭示唐代乐舞所包含的自然意义、传统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主编,并邀请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书共分八章,按照年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中国与外国在美术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动。中外美术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属于文化传播学和比较艺术学范畴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书则体现了该学科*的学术成果。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两汉时期截止到2000年,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门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图文互证。适合艺术系学生与艺术爱好者阅读。
《中国绘画史》是日本美术大家中村不折与曹洞宗僧人、法政大学讲师小鹿青云的合著。大正二年(1913)由玄黄社出版,并于1914年、1922年两次重印。该著远述上古,近论明清,对中国画坛兴衰、画风迁播,每从政治、社会文化乃至家族、师承等角度予以讨论,且重视传世画论、书论史料的引述,可谓言必有据。该著虽然试图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视角,基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脉络阐述中国绘画史,但对画坛流派、人物、画作的评论仍不出历来画论的评点式论断。总体来看,该著有视野,有深度。作为中国绘画史草创期的通史性著作,该著承前启后,开一代风气,对中国绘画史的编纂亦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该书以手绘插图及艺术家作品为主,趣味性故事性文字为辅,将打造成一本 亲子共读 、 亲子共赏 的睡前读本。 这本书讲述的是全世界人民公认的 现代绘画大师 毕加索。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西班牙画家,在他长达75 年的艺术生涯中,一共创作了数万件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雕塑、石版画、蚀刻版画、麻胶版画和陶瓷作品。 大家都说,整个20 世纪,几乎没有艺术家能与之抗衡,更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在现代艺术史上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画看上去奇怪又变形,却成为了 20 世纪以来*伟大的艺术品 。据说,全世界每十个人里,就有八个人听过他的名字。世界上*贵的十大名画中,有三幅都是他画的。这位精力旺盛的西班牙画家,在长达75 年的艺术生涯中,一共创作了数万件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雕塑、石版画、蚀刻版画、麻胶版画和陶瓷作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quan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 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伟大的博物馆)(精)》由弗朗切斯卡·卡丝特、丽雅·马尔凯蒂编著。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曾是博尔盖塞家族的别墅,1613年开始施工,1903年之后成为意大利国立美术馆,主要收藏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等杰出雕刻家,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 画家的作品而闻名。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在罗马它的收藏品是 的 引人入胜的,其中许多作品是由红衣主教西朴内·博尔盖塞委托艺术家们完成。贝尔尼尼的作品在美术馆的雕塑部分占 地位,其中 重要的有《阿波罗和达芙妮》《劫掠普罗赛皮娜》以及他自己充当模特的《大卫》。绘画藏品有拉斐尔的《 下葬图》、提香的《神圣与世俗的小爱神》、卡拉瓦乔的《男孩子与果篮子》等。
审美可以改变世界吗?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莱克,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罗斯金、拉斐尔前派、威廉·莫里斯、麦金托什夫妇,亲历“二战”和嬉皮士运动的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 化、性别与族裔政治话语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卢贝娜·希米德。 十组不同背景的英国代表性艺术家,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 追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青年学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政治、 、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如何记录、改变和 时代。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 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英格兰大教堂》作者在一年的时间内,考察了英格兰大大小小的教堂50余座,拍下照片上万张,写了游记几十篇,并用镜头、速写和文字三种方式记录全部英格兰大教堂。 《英格兰大教堂》的首条线索是书中的游记,这些文字既有客观的解说也有作者主观的感受。 《英格兰大教堂》的第二条线索是摄影作品,书中照片都是作者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讲究构图、光影和故事性。 《英格兰大教堂》的第三条线索是建筑速写,这些速写经常来自午餐时间和漫长的火车旅程中,这些写生更像是教堂印象。 《英格兰大教堂》所介绍的16座英格兰大教堂的建筑风格跨越了罗曼时期、巴洛克时期、哥特时期等重要的外国古代建筑时期。这些教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约克主教堂(York Minster)、利奇菲尔德大教堂(Lichfield Ca
《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是理论研究者秦喜清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追踪了4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梳理和论述了40年代电影的发展历程。论著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探索书写电影史的新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40年代电影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主要电影人物、电影政策、电影文化成就,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40年代电影历史。《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注重历史的叙述与理论的评述相结合,反映了电影史学发展的新意识,新观念。《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既有丰富的史料梳理,寻根究柢,又有纵深的发掘剖析,将迷失在记忆荒野的历史断片,一一做了宏观、全面和系统的观照、研究与呈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在《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中,英国作家 ·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东西并进》是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的第二卷。作者回顾人类艺术发展的进程,带领我们从东方与西方两条线索中窥探中世纪艺术发展的壮美长河。你将在书中接触到东方与西方各大古老文明以及由它们孕育出的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印度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热带地区艺术、拜占庭艺术、伊斯兰艺术、基督教艺术、法兰西思想和意大利艺术等。东方与西方竞相峥嵘的艺术绽放出各自的光辉,它们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崛起的伟大历史,而又蕴藉着各自民族独特的智慧。
《极简音乐史》是西方音乐史入门级趣味读物,只要1小时,即能读懂西方音乐史。 你是否觉得古典音高在上,不接地气?在古典乐迷眼里,现代流行音乐是否“缺乏内涵”? 其实,各类音乐是相通的,你想不到流行音乐的源头竟来自“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早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文艺复兴以后,音乐走出教堂,音乐家们创作和演奏音乐,同时也在编织历史。让我们跟随古典音乐天籁般的音符,在音乐史这条泱泱大河中泛舟前行,用阅读的方式感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