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3万年艺术史上80幅经典名画,逐一解析画作背后隐藏的色彩秘密:维米尔在绘制《倒牛奶的女仆》时,所使用的蓝色颜料 群青 极为稀有昂贵,这对他的创作有何影响?马奈在肖像画《贝尔特 莫里索与一束堇菜花》中是如何摒弃印象派的常规,开创性地以黑色覆盖画作中心位置的?马蒂斯将原本要命名为《蓝色和谐》的画作重新涂上树莓红,改为《红色和谐》,他为何如此喜爱这种色调? 全书通过提炼80 幅名作的主要色彩,形成具有精准CMYK和RGB色值的 调色盘 ,并附有 色彩心理学 解读,展示25 种颜色背后的精神与心理含义,可以让大家领悟艺术大师的色彩运用与配色技巧,提升审美力。本书从色彩的角度解读艺术史,是一本适合设计师和艺术爱好者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
......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外国美术简史》 《外国美术简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大部分艺术院校选用的美术史教材。2007年,为了规范和发展美术史教学,作者对原书稿进行了
如今司空见惯的瓷器,历目前却是连接中西世界的强大媒介。《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通过瓷器自中国传入欧洲数百年间发展演变的恢弘历史,讲述了专享的近代中西文明交流的史诗故事。 重量陶瓷艺术家、《纽约时报》作家埃德蒙·德瓦尔是目前少见的同时专精瓷器艺术与人文历史的作者,《纽约客》杂志誉之为“很擅长说器物故事的大师”。德瓦尔历时18个月穿越欧亚,寻访几座世界性瓷都,利用传教士书信、中国皇宫收藏清单、欧洲王侯与炼金师传记、地区史等大量史料,生动地呈现了一条浩渺辉煌的白瓷之路,其中的历险、争斗、发明、贸易与财富故事惊心动魄,并且长久地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埃德蒙·德瓦尔著的《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精)》对瓷器的传统及其之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做了有力的诠释,荣获《柯克斯评论
装置是当代艺术中 流行、 广泛的形式之一。《装置艺术》 清晰地描述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本书不仅重新审视, 重新评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许多著名艺术作品。它提供了理解与研究装置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论述框架,此外,它还向读者介绍了 多尚未受到严肃批评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书中介绍的艺术家包括维拓·阿孔奇(Vito Acconci)、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马塞尔·布罗德塞尔(Marcel Broodthaers)、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材料小组”(Group Material)、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西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美”的?我们在称一件艺术作品为“美”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美”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今的艺术讨论中常常被忽视,却关乎艺术的历史与未来。本书以175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史为基础,通过分析十五位重要学者、思想家——康德、波德莱尔、弗莱,等等——的美学思想,梳理各理论与艺术流派之间的观点碰撞,借助上百件艺术品,梳理美学的发展脉络,阐明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美学观念。“美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它能够激发新的讨论,启迪新的思考。我们万不可断言:一本探讨美的书已经穷尽了它的探索,或者说已经抵达了某种终末。即使艺术史主要聚焦在过去,但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为未来的探索赋予了 多可能性。”——本书作者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 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随着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罗马人的圣城理想也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虽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 终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时期的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出现在半岛之上。
本书收录了扬之水关于画像石和墓室壁画研究的文章及古代生活习俗考证的文章十二篇。作者以“名物新证”的方法结合文献、考古及图像资料,详细考证了画像石及墓室壁画所反映的卤簿制度;其余诸篇作者讨论了若干古代节令习俗,力图展示古代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本书最后附上《一花一世界》一文,通过考证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收藏的精品的工艺、纹样等,来讲述古代的生活与文人意趣。
本书对1799年以前传人日本的中国绘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文人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探讨日本南画的形成。书中把南画的很初阶段界定在1661年至1799年之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新的中国艺术元素传人日本,日本艺术家以独特的立场进行拒绝和选取,巧妙转化成日本的表现样式,很终形成典型的南画,从而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范畴。中国文人画以中断、零碎的样态呈现于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收藏、对中国作品的品评与水墨画后来的发展,还形塑了日本对中国文人画之历史与形式的独特观点。在探究南画形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文人画的内部发展。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埃德温?桑兹 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本书为第二卷,所讲述的古典学术史由文艺复兴起,至18世纪。全书首先以意大利为中心,讲述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著作的研究,接着16,17,18世纪各为一章,每章分国别讲述古典学术史。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地区,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德国,均有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