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流芳”,此四字原是汉语,意为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但如以纳西语发音,其意思却是“去看书吧”。本书集结了李霖灿先生多年涵泳艺术天地的系列文章,他以四十年老博物馆员的体验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智能,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讨论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几个门类,包括绘画、书法、陶瓷、雕塑以及云南么些族的生死观。借由“体物言志”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生活与处世的态度,在书中,作者不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如何欣赏一件艺术品,并且随时提醒大家:生活之中无处不蕴藏着艺术之关。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去讲解中国艺术的特性,从中围艺术的展开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本书既从中国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呈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又从艺术的历史展开中,对各门艺术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雕塑、绘画、建筑、舞乐、书法、诗文、小说、戏曲。还对各门艺术的特色进行了美学与文化的分析:彩陶、青铜的文化意蕴为何,诗、词、曲美学特色何在,骈文、古文、小品文艺术形式怎样,书法与文化怎样关联,绘画为什么要这样发展,小说包含了什么样的矛盾内容,戏曲之美在于何处……
触摸敦煌艺术之美,一本值得珍藏的国民日历。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中华文化历史的长卷上书写着灿烂的篇章。千年艺术珍宝,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365日不间断的沉浸式艺术大展。 既有飞天、九色鹿、妙音鸟等构成的奇幻世界,也有乐舞、饮宴、耕种、杂耍等人间百态,还有玄奘取经、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虎纹、团龙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华美的藻井图案……从吹奏弹唱与轻歌曼舞的盛景中窥见盛世恢弘,从繁复各异的装饰纹样中看见古老技艺巧夺天工,从腾飞俯冲、婀娜多姿的飞天中感受自由烂漫。作品配有文字解读,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鉴赏方法等维度切入,感受审美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随着每日翻阅使用,定会收获诸多不曾发现的细节。飞天乐舞、长河落日、饮马灌驼、勾栏百戏,都会在某天静
本书记录了沈少民的艺术历程、访谈录以及沈少民的代表作品。从对生物科技的忧虑,到对博物馆制度神话的颠覆,再到对虚构文化系统的营造,沈少民的艺术推进印证艺术家越来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原创精神。以骨为媒介,沈少民借鉴自然之象而虚构出一个超自然的形象系统,并通过公众的识读和关联性想象,引导出一个艺术家个体的造物行为对社会整体的意义。
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涵涉绘画、当代艺术、雕塑、书法及篆刻等艺术领域,提名委员会秉持公平、公正、规范原则和评奖标准进行评审,经充分评议推举出13位获奖者。他们体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培养优秀青年艺术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也寄托着我院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期许。吕品田、田黎明主编的这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2年度)》将这些获奖者的部分代表作汇集成册,既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艺术才华的平台,也为广大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既为日趋多样的艺术创作提供一种观照视角,也以此激励和引领当代艺术创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最终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对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作品,这部引人人胜的纵览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大学课堂教学。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达。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相互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他们加入了对作品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同样重要的是,两位作者给予民间、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中国艺术与文化(插
进入美术史,对艺术家而言,并非仅指一个恒定的认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中,王广义对艺术进行了多种实验,成为美术史中值得探讨的个案。他在寻求个人创作语言的同时,解构与重构了我们已经既定的历史审美。这点上,他的创作并不能以“政治波普”所定义,从他对自己创作的哲学和思想层面的解说来看,他历经了对艺术多重的尝试。但之于美术史,研究不只是一段一段个人的评述组成,我们必须从作品本身寻找这些创作的真正释义。
《广东省经济发展报告(2015)》从广东省的外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预测、经济状况分析和政策应对建议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试图为地方经济治理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分析范式。当前,国际上美国一方独好,欧洲蹒跚滞行,分化格局呈现,世界经济总体表现悲观。,三期叠加效应正在展开和深入,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广东省经济难以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整体表现出持续下行的严峻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脉广东省经济,如何应对不利局面,是摆在决策者面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
本书以南朝梁谢赫“六法”中“气韵”渊源为切入点,以汉、梵思想(儒、道、释等)起承转合、和合出新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中心展开论述,追寻中国艺术精神的抟成之迹。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论述西晋之前汉、梵艺术精神会通与融合的传统渊源,认为艺术即“乐”,本质是对“气”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与结果随时代而变;西周“雅音”,东周“郑声”,汉魏西晋渐次以“郑”代“雅”。中编论述以“韵”为表征的梵音东流与逐渐中国化,构成了当时汉梵艺术精神会通与融合的另一重要渊源。下编论述南朝儒学复苏并壮大,至梁武帝时儒、释、道三教并用,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具备了汉、梵艺术融合的条件,表征传统艺术精神之“气”与表征天竺艺术精神之“韵”和合出新,“气韵”于是乎成。总之,梁武帝天监(502—519)后期出现的以“和谐”为基本义的“气
意境是中国诗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意境论》作者提出: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是一种东方超象审美理论,其哲学根基是一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作者从意境的涵义、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意境的历史形态与时代风貌、中国意境理论与西方典型理论的区别、意境深层结构中的气之审美及道之认同层面的美学特征等六个侧面进行了深入独到的探讨。附录中的《析品》一文,分层研究了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品”的涵义,阐发了中国品评批评的传统,实际上这也是对于《中国艺术意境论》主要观点的补充论证。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本书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