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学者撰稿,摄影爱好者通识经典。 从19世纪20年代的早期摄影,到如今全球每年拍出的300亿张照片,摄影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近200年摄影发展史,以清晰架构展现了摄影艺术的诞生与演变。 作者将摄影置于全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详解了摄影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及大师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既包括为人熟知的佳作,也有大量未曾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重要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将回溯摄影发展的完整历史,同时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如何深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多年来,《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通过镜头给读者展现了国内外壮美的山川和极致美景,也展现了文明、历史的传承和创新。这些图片用变幻莫测的光影叙事,用广阔的思路阐释大自然的极致之美,用真性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运用摄影语言呈现了摄影师对周遭社会和自然的理解,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 本书是一本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图片为主、 极致摄影之旅 2012/2013记录世界尽头 极致摄影大赛的优选作品和其他优秀摄影者作品为辅的精美画册,系统、精美地展示中国本土摄影师眼中的绝美大地、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极致之美》画册收录了中国67位*摄影师的160多幅精彩摄影作品,他们上飞机、登高山、爬冰川、潜海底、入洞穴、闯戈壁、钻雨林、蹚沼泽、探天坑,为您呈现出隐藏在中国各个极致之地的绝美景色和生态。 在这个摄
英国DK出版社的经典摄影普及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世界摄影史。作者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结合摄影科技和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其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详细解读了著名摄影师及其作品,书写了一部立体生动的视觉摄影史。本书一共分为8个章节,从19世纪20年代摄影术发明之初起,每20年至30年为一个时间阶段,详细地介绍了世界摄影发展史。
1978至1985年期间,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几乎走遍了中国全部省份,拍摄了超过20万张彩色照片。他敏锐的政治学眼光注意到中国正处在一段历史的起点。他来到中国,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旱厕、坐牛车,不动声色地观察中国的方方面面,用镜头记录中国人的衣着、饮食、工作、旅行、娱乐。他同时捕捉到深刻的传统元素和新的表达方式。《早春的中国》从久保田博二的海量底片中挑选出370多张照片,既有广泛传播的经典作品,也有大量首次披露的精彩画面,为读者呈现一个如早春般萌发新生的中国。
它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文化和民族融合之路。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影响了世界的昨天、今天,也会影响我们的明天。上千年来,各种文化、宗教、艺术因子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在这条文化带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轮转中不断演变和生息繁衍。本书历时两年的制作时间,58位摄影师用影像立体地展示丝绸之路中国段上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人文生活和历史遗迹;从西安一路向西,穿越中国文化和民族多样,地理景观十分丰富的区域 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三山两盆,结束于帕米尔高原;各个章节的人文报道组照,将历史与今天的联系以及各个民族的真实生活场景展示出来。这是一本富于想象力的画册,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它的用心之处。
《世界摄影史》包罗了摄影所涉及的全部领域,时间上穿越了从镜箱到*电脑技术的整个轴线,地域上横跨了欧洲、美洲、非洲以及远东地区。这本著作将摄影媒介置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语境中,深入研究了它的方方面面,包括摄影美学、纪实摄影、商业摄影和摄影技术等。书中选用的800多幅摄影作品,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则是众所周知的名作,将它们并列而置,以期说明其独特的视觉力量。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 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 昨天的故乡 和围绕人文风俗的 昨天的我们 两辑,从北京到桂林,从上海到延安,从田间的勤苦劳作,到酒席上的欢声笑语,全面呈现1985 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无比鲜活、富于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 稍息年代 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 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杰夫 沃尔,出生于1946年,加拿大籍艺术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的照片被称作 摄影观念艺术 。沃尔以 现代生活的绘画者 自居,被称为摄影界的 安迪 沃霍尔 。 作者选取了沃尔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17幅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探讨了其在摄影创作中对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多层引用。通过将艺术家的作品和沃尔的照片进行并置分析,例如德拉克洛瓦的《萨丹纳帕勒斯之死》和沃尔的《被摧毁的房间》、罗丹的《思想者》和沃尔的《思考者》等,尽力挖掘了沃尔作品的 深层含义 。本书既是一本摄影图集,也是一本优美文集,作者将由照片激发的心象和思想转化为深刻的文本,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对沃尔作品的解读思路。
在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玛格南摄影师久保田博二一直在广泛旅行,并拍摄他周围的世界。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黑豹党的报道,到无与伦比的朝鲜之旅,久保田大量记录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这本华丽的视觉传记凝聚了他一生中出色的作品,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重要项目,并穿插以多篇极具启发性的相关文章,足可成为了解摄影师一生事业的杰出范本。 相关推荐: 久保田先生这些照片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们的率真和直接,无须阐释。他的本领是观察而不施小技,记录而不加评判。 艾略特 厄威特(玛格南前主席,著名摄影师) 在其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里,博二都关注着世界范围的大事件。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到越南战争,从记录中国的变革到对朝鲜的独家报道,再到他深爱的日本,博二和他的相机见证了过去50年里发生的许多重大变迁
本书从视觉叙事的角度切入,由远及近的尺度递进,以旁观者的视角凝视这颗蔚蓝色的星球 丰富的肌理遍布,个体的抗争上演,万象交叠,悲喜无常。全书分为地球(EARTH)、栖息(HABITAT)、行为( BEHAVIOR)、凝视( GAZE)、聚焦( FOCUS)五个章节,共收录 219 幅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前四届精选之作,以震撼人心的自然影像,展现地球多元的山川风貌以及瑰丽的万物生灵,也重新发现和认知那些不可思议的生命的力量。 本书邀请到众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创作。联合国和平使者、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珍 古道尔和新华社领衔编辑、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兼摄影学院院长陈小波为本书撰写推荐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国际著
《黑镜头》20周年纪念版收录了罗伯特 卡帕、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马克 吕布、尤金 史密斯、史蒂夫 麦柯里等近百位摄影大师的110幅代表作品,真实地展示了人类自1916年至今的百年历史并让人身临其境。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影像,让人们有勇气去直面战争、杀戮、灾难、贫穷、疾病,让人们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视觉中国银盐档案更鼓*书系:历史的底片是一部通过影像来记录社会历史的摄影作品集。 它从Corbis-Bettmann影像档案馆已经数字化的400万幅照片中,精选出290幅珍贵影像,分为6个章节,诉说着自1900年以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及戕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人类对科学世界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体育运动的大胆突破,以及那些表面光鲜的名人背后的故事 另外,每章还设有相关的组照和专题,以加深读者对某一事件的认识与理解。 20世纪是摄影名副其实的 黄金时代 ,这些影像让我们的情感变得复杂而细腻,这些作品无疑成为了人类所处时代的见证 它们反反复复重复着一个主题 这个世界,会变得好吗? 推荐您购买中国国家地理 图书-艺术摄影:
本书是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周年的精选作品集,是《生命之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0年精选》的五周年官方改版,既是为了纪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举办55周年,也是为了献给野生生物摄影事业,更是中国野生生物摄影师在这项国际大赛上的见证。从*台手持相机的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的彩色革命,再到90年代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本书回溯了野生生物摄影的发展历史和摄影年赛的历史,并通过甄选各个时期伟大的自然生态摄影作品,展示了野生生物摄影作品高超的创作技巧、令人惊叹的美学风格和创意拓展,以及其现实意义,同时反映出野生生物摄影技术的巨大发展,和人们观察、理解自然的不同方式。
本书收录了罗伯特 卡帕、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马克 吕布、布鲁诺 巴贝、史蒂夫 麦柯里等摄影大师的100余幅代表作。这是一本通过历史中小人物的照片和故事从侧面反映中国变迁的摄影故事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沧桑巨变,很多人都会觉得历史是大人物的局,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是每一个人的收获与坎坷。这个时代是中国的大时代,也是每一个普普通通中国人的大时代。摄影大师给你带来100余张历史中的面孔,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与生活。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 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十年代,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孩子。生长于红旗下,经历过时代动荡,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开始在诗歌、电影、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由生长,逐渐汇聚成一条磅礴的文艺长河。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下冲破阻碍,为中国打开一扇改变历史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余华、王安忆、陈丹青、唐朝乐队……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出自我的真实,或安静、或张扬、或痛苦、或思索。肖全通过其作品《我们这一代》,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真实全部呈现于你我面前。
《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如今,影像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介,摄影的门槛因数码技术的发展而变得很低,影像因社交媒体的传播而泛滥,变得更加碎片化。面对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的挑战,如何重新界定摄影?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摄影将如何发展?这些是所有摄影艺术家需要思考和以实际行动回答的问题。 本书收录了对29位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摄影人的采访,包括摄影家、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策展人。作者江融是一位长期关注和研究当代摄影现状及趋势的专业摄影人。他直接、尖锐的提问,直指当代摄影的核心问题;受访者敏锐而又深邃的回答,折射出当代摄影人对摄影媒介和艺术及其所涉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关心与思考。读者不仅可以从每位摄影人的采访中理解其摄影理念和技巧,而且可以从他们的摄影实践和心得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 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册: 1934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 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
《世界摄影艺术史》共由十个章节构成,包括摄影发展过程中所有重要时期及其丰富的影像实践活动,由多位优秀的专业摄影史学家合力编写 。 本书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穿越漫长的历史时期,以文明和艺术问题为核心,总结概括了众多具有现代特色的重要事件。此外,本书还向我们讲述了19世纪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以及业余爱好者群体和艺术家群体基于这个时代美学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且着重分析了摄影在艺术和科学之间、在业余和专业之间、在公众社会和技术实验室之间的辨证关系,试图呈现出在整个19世纪摄影是如何占据这一席之地的。随后本书带领我们进入20世纪,在这一时期,摄影参与了所有艺术革命以及信息领域的发展。众多前卫先锋和带有插图的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相继发挥作用,使照片既可以作为文献资料、实验基质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