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摄影零基础入门与提高系列的索尼微单 7系列摄影与摄像篇。本书从用户的角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索尼微单的使用和拍摄技巧。本书主要内容包括SONY 系列相机重点功能的设定,各种曝光模式的特点与适用场景,对焦原理与操作,测光与曝光技法,照片虚实与画质的控制技巧,白平衡、色温与色彩空间基础理论,镜头的选择与使用技巧,摄影的实用附件,让照片好看的构图与用光技法,视频类型与视听语言,认识视频镜头语言,以及索尼微单相机拍摄视频操作步骤等。 本书内容系统,配图精美,文字通俗易懂,将索尼微单相机摄影与摄像的原理知识和方法技巧融入具体案例中,适合索尼微单相机用户及摄影爱好者阅读和学习。
作者影像评论十二篇首次结集,并配以作者的手机快照。《影像杂谈》以画家之眼,谈论时间对于摄影的参与,记忆对于影像的介入。作者犀利的图像视角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张照片的平易切口。每幅图片,都有一段详尽或确凿的文字说明,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隐形距离,得以形成抽象的概念、真相与想象,而作者的文字,收放如锚。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 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 尼埃普斯(Nic phore Ni pce)、欧仁 阿特热(Eug 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 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当代观念创意摄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众说纷纭难以给出准确定义的话题。首先是 当代 ,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因此,它是从 现代 延伸而来的。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从而让 现代艺术 成为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 随着时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 当代艺术 在时间的轴点上自然登场。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了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和平繁荣时期。市场经济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模式,商品意识渗入了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政治和军事两大阵营的存在,冷战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深入把握,产生了以当代原子能技术
决定照片成败的真正因素,在于摄影美学。相机与人眼是不同的,它只会忠实记录下眼前的场景,而没有像眼睛那样过滤掉纷繁杂乱的干扰元素,只将注意力关注到很精彩的部分,即人眼具有提炼的功能,具有天生的构图能力。我们这本书,就是要解决从人眼观感到相机呈现照片的转变问题。让你培养出将看到的美景转化为摄影作品的能力。本书一共分为12章,循序渐进的介绍了摄影的视界、五大构图法则、构图元素的布局与审美、常见构图形式、人像画面设计与美姿、测光与曝光、驾驭光线、玩转人造光、多变的光影、影响色彩的四大因素、简单的色彩和摄影配色艺术等知识和内容。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摄影人便开始了对中国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 四月影会 陕西群体 北河盟 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 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顾与梳理,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勾勒中国当代摄影图景。 10个主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 13篇个案研究,既有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现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摄影美学》是摄影和美学的结合。美学历史悠久,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书就是利用这些美学的成果,提出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读者拍出美的摄影作品。跳出摄影圈,再从美学的高度回看摄影,你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本书共26章,第1章 关系美 详细分析狄德罗 美来自关系 理论对摄影的指导意义;第2章 间隔美 论述 前景 和 框式 的多种表现,使画面构图和意境的表达趋于完美;第3章 阴阳美 表现为 虚实 和 明暗 两种形式,简单实用出效果;第4章 光影美 从 马赫带 理论引出 光影美 的八支笔;第5章 构图美 提出了美学意义的新构图法,特别强调 变异点 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第6章 变化美 提出了 微调 准对称 亚高潮 等摄影美学的技法。
本书是一本系统的DJI Mini 3 Pro/4 Pro无人机实用拍摄教程。全书先详细介绍了DJI Mini 3 Pro/4 Pro无人机组装与激活、菜单设定与模拟飞行、摄影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接着讲解无人机起飞前需要了解的规矩和要求,并帮助读者做好飞行前的规划;然后介绍了一些与摄影及视频画面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景别、画面光线及构图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几章讲解了无人机飞行与智能航拍实战、航拍运镜实战、自然风光与城市风光实拍、无人机延时视频实战等飞行和拍摄相关的知识;最后详细介绍了摄影后期修图及视频剪辑的技巧,帮助读者提升所拍照片和视频的质量。 本书通俗易懂,并配以图片加强理解,即使是没接触过无人机的读者,也能快速提高航拍水平。本书适合大强DJI Mini 3 Pro/4 Pro的用户阅读和参考。
这是一本非常好用的手机摄影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手机摄影从实战到精通的方方面面,使读者通过手机能轻松地拍摄出高质量的视频。全书总计6章。第1章讲解对手机的基础设置及操作,包括对手机进行基础设置、认识手机镜头、手持拍摄方式及拍摄习惯。第2章讲解视频拍摄方面的入门知识,包括点构图和线构图这两种基本构图方式、主体、背景、前景、留白、三大机位、四大视角、特殊视角、借物拍摄和合理光位。第3章讲解拍摄思路,包括摄影与景别的概念、分镜组合、拍摄约束、递进、倒序、总分总、镜头衔接,以及一个重要的拍摄口诀:远近、高低、特写、光影、灵动。第4章聚焦于构图方面的知识,讲解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美,并介绍了多种构图方式及其运用。第5章深入探讨运镜技巧,通过各种动态拍摄技巧和方法使拍摄画面动态化、立体化。
约翰 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 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苏珊 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 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 写摄影 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 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 写摄影 的文章精华,由英国*级作家杰夫 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 桑德、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尤金 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 汉泽洛娃、阿拉姆 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 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水准。 全书收录近三十张经典黑白摄影作品,
本书是《摄影的艺术》的修订版和升级版,《摄影的艺术》被认为是具有可读性、易理解和系统的摄影教科书。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的拍摄技术,包括构图、光线、曝光、色彩、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但本书并不仅仅是对摄影技术进行古板陈述与简单解释,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已经远远高于了技术层面,他深入研究了其他摄影类图书经常回避的影像哲学、表现力和创造性等方面的问题,想要引导读者深究摄影的本质、学会观察拍摄场景,从而帮助读者掌握拍摄技术,使读者能拍摄出精彩的好作品。 通过展示近200张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众多的示意图和表格,本书为希望通过摄影这个媒介表达个人想法的摄影初学者、摄影发烧友和职业摄影师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影像世界。
本书专为美食摄影爱好者打造的实战指南,旨在引领读者步入职业美食摄影的殿堂。本书由资深摄影师倾力撰写,通过丰富的拍摄经验,深入剖析商业美食摄影的核心技巧,包括食材精选、食物造型艺术、光影运用、巧妙构图及后期制作等,全面覆盖果蔬、生熟食、甜点、饮品等各类食品的拍摄精髓。书中不仅传授技术细节,还探讨如何有效服务客户、沟通创意,强调团队合作与相互欣赏的重要性,助力读者提升专业技能,成就美食摄影大师之路。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的规则: 拍摄照片 、 成为摄影师 和 专业实践 。这些规则覆盖了整个摄影运作的过程,从图像甚至还没有生产出来之前,到建立一个长期的作品集,再到将作品传播到全世界。各种摄影类别和方法贯穿始终,涵盖诸如肖像摄影、纪实和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以及商业摄影等领域。 本书从数百个备选条目筛选到177 个,每个条目都为提升技术技巧、增进创造力和探索图像创作的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对于那些希望在摄影 领域更上一层楼的人而言,《摄影的规则》都将为你提供实用的拍摄准则。
决定性瞬间,是摄影史上伟大的摄影 大师之一 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提出的关于捕捉影像瞬间的概念。这个概念诠释了瞬间对摄影作品的重要性与作 用,以及单幅摄影作品对事件发生前后的 揭示能力。捕捉瞬间是摄影独特的武器,它能将时间与事件凝固,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本书作者迈克尔 弗里曼亦是捕捉瞬间的高手,在他大量的摄影实践中,对 决定 性瞬间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把拍摄技巧与经验糅合其中,尽情演绎瞬间的魅力。在本书中,迈克尔 弗里曼将教会你 如何预判瞬间,发掘瞬间,选择瞬间,并 将瞬间捕获。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学生、专 业摄影师、影像技术研究人员阅读。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摄影学的概念性议题,并对摄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总体的阐述。本书的基本宗旨是介绍摄影领域中的关键性学术论辩,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使读者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从本质上讲,本书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阅读摄影图像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读者对影像艺术的解读能力。 本书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点来讨论相关的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及其社会政治背景。换言之,作者将摄影学观点的发展与相关的实践联系起来进行阐述,并以这些特定的重点领域作为每章的主题。读者将在本书中了解到以下内容:关于摄影的今昔论辩、 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个人照片与大众摄影、摄影与人体、摄影与商品文化、摄影作为艺术。 与上一版相比,本书更新了部分案例研究,例如:唯物主义
错综的视线:早期摄影在东亚(1850 年代 1919 年) ,以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收藏的费利斯 比托(Felice Beato)以及其他一些西方摄影师的东亚摄影作品为中心,结合包括来自国内外其他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的摄影和视觉作品,尝试综合展示这一时期摄影主要在观看和记录东亚各国的人文社会景观和现代化进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努力争取多角度、多层次、多媒介地描绘早期东亚摄影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既展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抱持不同目的的摄影者眼中的东亚历史文化和社会实践,也展现东亚早期摄影的自身状态,以此探索全球帝国主义时代里发生在东亚的摄影实践的作用、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如果展览能够激活我们对于思考和反思摄影自身在一个跨国扩展的过程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摄影美学Ⅱ》共7章,从形式美、似动美、标题美、典型美、环境场、朦胧美、含蓄美等方面对摄影美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是《摄影美学Ⅱ》 ,既与《摄影美学》一部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摄影美学》一部的基础上,本书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许多实用的摄影方法和技巧, 可为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和提高摄影水平寻找到一条捷径。 本书是摄影和美学的结合。 跳出摄影圈,再从美学的高度回看摄影,你会得到更多的启发。本书可帮助摄影新手快速走上正确的摄影之路,也可帮助有一定水平的摄影者摆脱 瓶颈 的困扰。
《早春的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摄影集,在全球引起轰动。该书收录了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拍摄的超过20万张照片,几乎涉及了中国全部省份。1978年,久保田博二来到中国,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早厕,坐牛车,仔细地观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镜头摸索中国人的生活的模样。他拍下的一幅幅经典画面满足了人们对那个时代最纯净好看好的想象,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诗意、壮丽的山水和积极、向上的中国社会,为读者呈现一个如早春般萌发新生的中国。本书精装版于2023年9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经与版权方授权协商,我社此为申报为平装版出版。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 文革 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 深描 (thick de*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书是克里斯托弗肯沃斯继《大师镜头:低成本拍大片的100个高级技巧》后的又一力作,书中详细讲解了电影中拍摄对话场景的方法。对话,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怎样抓住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神经,这其中自有奥妙。本书延续了《大师镜头》的风格,以细致的讲解配以电影截图、轨迹图以及电脑合成效果图,清晰、易懂、便于操作。 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摸索电影中对话的艺术吧!
于贝尔 达弥施是法国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无可争议地是这个时代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思辨性的分析和理论学说,构成了法国当代思想真正的锚定点。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摄影这一机械的媒介提出质疑,包括摄影在电影领域内的延伸。他以谦逊的态度,通过借鉴而来或直截了当的手段,不懈地浇灌着这一永远需要开拓的研究领域。 这部以《落差》为题的 摄影 随笔集,旨在分析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 层差 ,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本书受到了德勒兹,特别是本雅明的影响,它将达弥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字集成一册,使读者得以看到一种摄影思想的全貌。从作为序言的《关于摄影现象学的五点想法》(1963)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随笔,本书呈现出一些相同的思考,相同的疑问,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无法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