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
本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本书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
高手点拨:阅尽NikoD3100高手使用经验问题解答:从此远离NikoD3100用机困惑轻松上手:轻松搞定NikoD3100实拍参数设置不可缺少:镜头、闪光灯、偏振镜、中灰镜等附件选用秘笈实战指南:人像、风光、动物、花卉、建筑等题材实拍技法
这是本全面讲述和指导影友拍摄人文题材的旅游摄影指南。中国是一个文化与旅游大国,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与多样化的拍摄题材,成为吸引乃至世界各地众多影友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中国必拍的20个人文摄影圣地(全彩)》从众多知名的人文旅游摄影目的地中,精选出最值得影友前往的20个地方,并结合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摄影师的精美图片与拍摄经验,不仅对20大人文圣地的文化风貌与摄影资源进行了深入介绍,更为重要的是,对如何拍好这些人文题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再配以一手的衣食住行信息与拍摄地图,是一本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得的旅游摄影图书。《中国必拍的20个人文摄影圣地(全彩)》图片精美,文字实用,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不仅可以作为学习人文摄影技法的实用参考书,也是一本可以陪伴你拍遍20大人文圣地的贴心工具书。
《中国丹霞》作者宋举浦和出版社都希望我能为此书写个序,我欣然接受激情。原因有二:一是被宋举浦对丹霞专题的执著所感动,二是被出版社的文化追求所感动。宋举浦在繁忙的公务之余,醉心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拍摄,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摄影资料,如果我们把散落在中国各地的丹霞景凤比喻成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那么他做了一件穿珠成链的工作。浙江摄影出版社虽然是一家地方性的专业出版社,但出版的摄影图书在全国摄影图书市场上连续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大型画册及图文读物民为该社的标志性出版物,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摄影大辞典》和《中国摄影五十年》等。在当前高层经济的大潮下,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使命,出版一系列高档精美的摄影画册,是非常不容易的。
乔·科尼什凭借在摄影靠前线工作20多年的丰富经验,把自己所总结的摄影经验融会于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章之中,并配以自己创作的精彩摄影作品。这些照片的选用,旨在反映他广阔的创作范围,并借此说明他是如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运用于摄影实践的。在每幅照片之后的说明文字,不仅揭示了照片的拍摄背景,还阐明了决定拍摄角度、胶片及滤镜的选用的拍摄要素,包括光线、气象条件、时机、构图等。 乔·科尼什著的《光线靠前》的魅力在于,乔·科尼什对于自己在创作每一幅作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都毫无保留地揭示,包括如何对气象条件改变进行预先判断,如何使用滤镜,等等。乔·科尼什把他那极富感染力的对山水大地的热爱,完整地传达给了读者。不仅如此,他还读者,使他们对他面对摄影对象时的创作态度,有了更深刻的体察。
城市生活摄影作品集《城市记忆》,收录了大连老摄影人郝华臣在半个世纪时间里拍摄的数百幅珍贵照片,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大连人的社会生活,见证了50年间大连城市的发展变化。这里有各个年代的广场、车站、码头、公园、街道、胡同、工厂、学校、家庭,从普通市民到明星大腕、政界要人,都可以从他的照片里见到这些人的音容笑貌。在这些精心保存下来的、有许多尚未公开发表的老照片后面,都有一个今天听来格外亲切的故事,清晰地刻下了时代的印记。 一个人、一座城、五十年。当照相机镜头作为其中的介质,将这三个要素纵横交错地编织出一段段故事,拿相机的人和照片里的城市,就成为这条故事长河中流光碎影的铭刻,飘散出一股股岁月的醇香。它像一部指尖上的记录片,映现着大连城市的一段历史轨迹。
《新闻摄影教程》共有15个章节和6个附录,30多万字,在每章节里面根据内容需要附上新闻或纪实或艺术的摄影图片400余幅。其中大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拍摄的作品,一部分图片是我的摄影同行的经典佳作,还有一部分图片是我得意学生的摄影作品。学生的成就是当教师的欣慰,这也是我自从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无怨无悔为之付出的动力。大学和大学的教师应教给学生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教他们先学会做人。尤其是学习新闻摄影的学生,更应该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懂得人文关怀。“新闻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人,给予需要的人及时帮助是他首要的责任,新闻则是第二位的。”我经常用《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作者肯尼斯·科布勒的这句话转赠我的学生。我教过的两位学生陈奕启和梁清,现在《南方都市报》当记者,他们的出色表现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育人理念
《纪实的力量8(2007)》符合精品的定义,按时间顺序收载,富有历史收藏和摄影指导等诸多价值。《纪实的力量8(2007)》包括:“2007年中国股市演绎牛市”、“在别人的土地上劳动的农民”、“天寒古玩热”、“好男儿忠孝难两全病榻别父踏征程”、“京城锁王和他的70家连锁小店”等照片。
《龙藏寺碑》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恒州刺史王孝仙为劝建龙藏寺所立,张公礼撰文,不著书人名氏。原碑现在河北正定龙兴寺内,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5列,列30字,侧三列,上列6行,中列8行,下列2行,字数不等。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结束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荡局面,人心思定。隋代虽然只有短暂的37年,前二十多年却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绘画、书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就是隋代中国画的代表作品,隋代书法亦“渐染南风,简要清通,汇成一局,遂以上结六朝,下开三唐”,其代表作品有《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这些作品,皆风神疏朗,婀娜多姿,婉妙精丽。因此说,隋代书法虽然作品不多,在中国书法史上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龙藏寺碑》的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书
《大音(第2卷):音乐学·“音乐”之间的对话》为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课题成果。全书收录关于音乐学的论文13篇,分成4个栏目,包括学术文萃、讲座纪要、研究综述和译丛。具体内容涉及体验的音声民族志;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中的人声研究;基督教晚祷礼拜音乐个案调查;石城长溪村赖氏宗祠祭祖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等。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只讲述了一个牧民的故事。李毅团队描摹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52岁牧民巴拉图苏和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及对往事的回忆。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牧民,要经过怎样的人生和自然的风雨才能走到今天?
《西沙 西沙》共介绍了西沙群岛中的14座岛屿和岛上居民的生活、工作情况,并配有大量精美、珍贵的航拍照片,并附有相关岛屿上的动植物的拓展连接,使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了解、欣赏并热爱我国美丽的南海疆土。
处在亿万人拍照的影像时代,本书讲述了不同采访和生活场景的摄影实战中,如何捕捉生动瞬间的细节和技术运用,字里行间诠释着什么是好照片,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好照片是情商与智商的碰撞,是景深与情深的结晶,是文字难以道明不可替代的定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台词,是当代大视野宏观与微观的潜移默化,是绵延跌宕间可遇不可求的史海钩沉。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是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大型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参赛照片围绕保卫、坚持世界的和平事业,发展、繁荣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文化等,表现了和平、经济和科技文化等诸多事业中的成就、冲突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进步,表现了人的命运、情感、意志和力量。《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2014)》为2014年华赛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集,照片类型包括战争灾难新闻类、日常生活类、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类、科技与文化新闻类、自然与环境类、体育新闻类、新闻人物类、肖像类。
本书以中国现代漆画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漆艺术的交流为引导,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介绍了中华七千年漆艺术发展历程,并且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的现代漆画作品及作品局部,辅助以简单明了的文字,使读者能够更多的了解传统髹漆技法和现代创新表现语言及装饰材料;同时还用较重的篇幅阐述了在多元化视域下的现代漆画创作原则,仔细分析了现代漆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症结所在,通过自身的创作历程和研究体会,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解决办法。作为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现代漆画教材,希望能为中国现代漆画的普及提高和多元化发展作些有益的尝试,更为在艰难探索中的现代漆画贡献微薄之力。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农村生活变迁的图书,从文化、生活、农业、建筑等方面反映现代农民的生活。其中有当下的影像,也有多年前的老照片;有记录个人的影像,也有追踪记录全家的影像……透过这些波澜不惊的影像,图书展现了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留存的一些有温度的记忆。
《中国新闻摄影史》以图文并茂、图文互证的形式梳理了中国新闻摄影百余年历史,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攻新闻业务、新闻史、媒介产业和对外传播,1997年考入复旦大学新文学院,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出版过《中国对我新闻传播史》、《中国漫画史》、《新闻图片与报纸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