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金奖之路 系列图书是作者多年来参加摄影创作与培训工作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纪实人文摄影篇。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纪实人文摄影题材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技法,主要介绍了纪实人文金奖作品分析、正确认识纪实人文摄影、怎样拍纪实人文题材、纪实人文摄影后期揭秘、民俗与节日金奖作品分析、民俗与节日题材的拍摄技法、组照的拍摄与编辑、民俗与节日题材后期处理的技法等内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把自己这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纪实人文拍摄技巧和后期修图理念传授给各位读者,从而帮助各位读者开阔摄影创作的思路、提高摄影的技艺、提升后期修图的水平。 本书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实战的方式进行讲解,适合各层次的摄影爱好者、后期修图师等参考学习。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 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本书是摄影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的经典画册,它以纯粹和完整的方式表现了纪实摄影大师沃克·埃文斯冷静、不动声色的影像视觉。本画册首版于1938年,是伴随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史上个摄影个展而出版的画册,由沃克·埃文斯亲自挑选作品,并精心设计了版式和作品排列的顺序。每个对开页上只在右页放置照片,而左页留白,图说集中放置在每一部分的结尾,以避免对照片欣赏造成干扰,这种开创性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摄影画册的制作。 全书收入了87幅埃文斯*代表性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描绘了美国社会,收录了关于社会个体和社会背景的影像;第二部分展现了美国的文化景观,收录了关于沿街建筑、工业城镇、乡村教堂、木质房屋等的影像。这些作品并不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叙事,或者具有特殊的含义,但是通过画面结构与主题的重复和相互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很多当今的中国人来说,1978年经济改革的曙光仿佛就在昨天,在刘香成,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摄影图片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距离今日已如此遥远。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幕日常景像,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三十年间,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刘香成也在持续地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在《在多云的天空下》里面,图片都是“宏大叙事”的边角废料,平民、僧侣、儿童和佛教的仪式,全都机心全无,相机等同于一双失神的瞳孔,止于“看见了”,是否记录了,都显得无关紧要。因为这一堆照片,没有“记录”的愿望,没有 “呈现”的诉求,甚至没有一个普通观光客“留念”的冲动,它们是日常性的边缘地带,是生活之外的生活细节。 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深藏着一个孤独的自己,男女老少,不分种族,无论地域与国家。想要看到这个躲在晤处的自己,需要一面神奇的镜子和一个神秘的时刻。日复一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也许,在某个夕阳未尽的黄昏,在双脚扬起的尘土中,群体的力量退去,那个孤独的自己浮起来。尘土飞起,突然就看见了自己。或者,只是闭上眼睛,在无边的黑暗的大海中,就只有那个孤独的自己在闪烁、沉浮,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展示了民国摄影师嘉华露的其人其作,收录了德国人拍摄的胶济铁路照片,讲述了马海德与马家窑院的故事,以及1937年北平学生的一次清明大旅行。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号召,亦为弘扬长征精神、提倡爱国主义教育,经多次调研、咨询上海市*、上海市各社区街道,在听取、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社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挂图系列》一书,旨在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挂图绘画艺术形式,展现长征这一革命传奇的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精准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保证图书内容质量,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审核把关。
本书整合全球30余家知名媒体、通讯社、图片库的优质图片资源,汇集500余名中外摄影师的佳作,对2016年全年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图片的形式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些图片并不陌生,它们有的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或主图位置,有的是华赛、荷赛、POYi全球年度图片等大赛的获奖作品。当我们回望过去这一年,回望这奔跑中的世界,希望这些影像能让我们的某些回忆更清晰,让我们的情感重新被唤醒。 历史就在我眼前爆炸 ,优秀的摄影师一定在现场见证历史一刻;同样,优秀的摄影师会在宏大叙事的片段里,记录时代变迁下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与际遇。(视觉中国总编辑柴继军)
《工作浮世绘(美国国家地理纪实摄影精华袖珍版)(精)》内容介绍:工作以许多方式定义了我们。 除了家庭之外,能对我们的社会地位、外在形象和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的,就只有工作了。世界各民族都有大量姓氏由职业衍生而来,如华人的陶、贾、甄、巫、屠、卜,英语系国家的史密斯(金属工匠)、卡本特(木匠)、费舍尔(渔夫)等,这种现象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每个时代、每种文化中,因此绝非偶然。工作也是全人类其通的经验,唯有*幸运的人能免于工作加诸的义务,也唯有*不幸的人,才会连卑微的工作所赋予的尊严与骄傲都无缘享受。 菲迪南德·普罗兹曼编著的《工作浮世绘(美国国家地理纪实摄影精华袖珍版)(精)》收录了190幅风格迥异的精彩影像,张张令人回昧再三,拍摄年代从19世纪摄影发明之初直到21世纪,囊括了一百多年的时空。这些影像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历史学家邓广铭的女儿邓可蕴在童年时发生的点滴故事,讲述了一战华工在欧洲战场辛苦劳作的情景,收录了摄影大师郑鸣玉拍摄的影像,以及一位黄埔老兵珍藏的抗战影像。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 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 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 。 从阿特·沃尔夫 创意的视觉图像到水下摄影大师托马斯·P.帕斯查克和布赖恩·斯科利充满故事性的环保影像,这些艺术家以新颖又令人惊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野生生物和荒野之地。你会惊讶于蒂姆·拉曼在雨林中拍摄的神奇物种、斯特凡诺·安特新纳展现的引人遐想的荒野之景、史蒂夫·温特那让人难忘的肖像作品、杜伊·德罗伊记录的加岛景象、西里尔·罗索的野生生物新闻报道、·尼格的创造性构图,以及汉努·豪塔拉在其家乡芬兰捕捉到的动人瞬间。 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她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了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 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 他者 ,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
艰难岁月"是爱德华斯泰肯于1962年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摄影展的名字,这是斯泰肯作为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策划的后一次摄影展。《艰难岁月:爱德华斯泰肯眼中的美国农业安全局影像》是为纪念该摄影展50周年而制作的,其结构与书中照片的顺序都遵循了斯泰肯当初的展览设计。1962年的展览还没有出版过像样的画册,所以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观赏这个摄影史上的重要展览。 农业安全局(FSA)的摄影在纪实摄影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向来为摄影史学家所重视。本书收集了包括沃克埃文斯、多萝西娅兰格、阿瑟罗思坦在内的12位农业安全局摄影师的208幅作品,全景展现了农业安全局摄影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纪实摄影的影响。此外,本书还收集了5位国际*的摄影史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对《艰难岁月
“他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并且成了它的明星。” ――大卫·柯南伯格,《卫报》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没有沃霍尔的美国几乎和没有美国的沃霍尔一样不可想象。这部动人而诙谐的美国礼赞,是这位浮华时代的伟大艺术家深刻的个人记录。 “他比任何人都更透彻、也更早地理解我们对于名人的痴迷。” ――艾莉森·杰克逊《每日电讯报》
相对于“三部曲”历时15年漫长而艰苦的拍摄,《缅北监狱》吕楠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拍摄,时间虽短,但《缅北监狱》的力量和质量都没有丝毫的减弱。2006年的6月至9月,吕楠只身来到缅甸北部危险的地区,他混迹在毒贩和吸毒者中间,深入到监狱和劳改所中。与吕楠所有的工作经历一样,很快吕楠就和这些“危险人物”成为了朋友,所有的“危险和恐惧”都不存在于吕楠的镜头中,留下的只是一幅幅震撼的令人惊叹的影像。
大卫柯鲁克先生是作家、教育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 1910 年出生于英国犹太族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来到中国,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成都亲身参加教学工作,并在那里结识了他的未婚妻伊莎白布朗。期间,他同埃德加斯诺以及支持中国工合运动组织的其他同志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大卫柯鲁克同时还是一位摄影家,本书从他 1938 — 1948 年在中国拍摄的几千张照片中精选出四百张,拍摄内容主要包括日据时期的上海、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南、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农村三大板块,是对摄影师摄影生涯首次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华北农村部分配以同样经历了土地改革的摄影师的妻子伊莎白·柯鲁克对拍摄故事回顾的的精彩口述,展示了一对外国夫妇对这场几十年前席卷了整个中国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