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金奖之路 系列图书是作者多年来参加摄影创作与培训工作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纪实人文摄影篇。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纪实人文摄影题材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技法,主要介绍了纪实人文金奖作品分析、正确认识纪实人文摄影、怎样拍纪实人文题材、纪实人文摄影后期揭秘、民俗与节日金奖作品分析、民俗与节日题材的拍摄技法、组照的拍摄与编辑、民俗与节日题材后期处理的技法等内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把自己这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纪实人文拍摄技巧和后期修图理念传授给各位读者,从而帮助各位读者开阔摄影创作的思路、提高摄影的技艺、提升后期修图的水平。 本书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实战的方式进行讲解,适合各层次的摄影爱好者、后期修图师等参考学习。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 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所拍摄所写下的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音;长期在海湾中冒着酷寒与浪涛,划着小独木舟来回巡弋所捕捉到的座头鲸深潜前扬起尾鳍的画面;一个人横跨阿拉斯加的四季,在各地扎营所记录下的驯鹿…… 日本国宝,极地摄影家星野道夫最后遗作。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 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号召,亦为弘扬长征精神、提倡爱国主义教育,经多次调研、咨询上海市*、上海市各社区街道,在听取、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社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挂图系列》一书,旨在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挂图绘画艺术形式,展现长征这一革命传奇的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精准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保证图书内容质量,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审核把关。
本书是摄影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的经典画册,它以纯粹和完整的方式表现了纪实摄影大师沃克·埃文斯冷静、不动声色的影像视觉。本画册首版于1938年,是伴随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史上个摄影个展而出版的画册,由沃克·埃文斯亲自挑选作品,并精心设计了版式和作品排列的顺序。每个对开页上只在右页放置照片,而左页留白,图说集中放置在每一部分的结尾,以避免对照片欣赏造成干扰,这种开创性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摄影画册的制作。 全书收入了87幅埃文斯*代表性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描绘了美国社会,收录了关于社会个体和社会背景的影像;第二部分展现了美国的文化景观,收录了关于沿街建筑、工业城镇、乡村教堂、木质房屋等的影像。这些作品并不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叙事,或者具有特殊的含义,但是通过画面结构与主题的重复和相互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展示了民国摄影师嘉华露的其人其作,收录了德国人拍摄的胶济铁路照片,讲述了马海德与马家窑院的故事,以及1937年北平学生的一次清明大旅行。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 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 ,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
在《在多云的天空下》里面,图片都是“宏大叙事”的边角废料,平民、僧侣、儿童和佛教的仪式,全都机心全无,相机等同于一双失神的瞳孔,止于“看见了”,是否记录了,都显得无关紧要。因为这一堆照片,没有“记录”的愿望,没有 “呈现”的诉求,甚至没有一个普通观光客“留念”的冲动,它们是日常性的边缘地带,是生活之外的生活细节。 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深藏着一个孤独的自己,男女老少,不分种族,无论地域与国家。想要看到这个躲在晤处的自己,需要一面神奇的镜子和一个神秘的时刻。日复一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也许,在某个夕阳未尽的黄昏,在双脚扬起的尘土中,群体的力量退去,那个孤独的自己浮起来。尘土飞起,突然就看见了自己。或者,只是闭上眼睛,在无边的黑暗的大海中,就只有那个孤独的自己在闪烁、沉浮,
本书整合全球30余家知名媒体、通讯社、图片库的优质图片资源,汇集500余名中外摄影师的佳作,对2016年全年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图片的形式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些图片并不陌生,它们有的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或主图位置,有的是华赛、荷赛、POYi全球年度图片等大赛的获奖作品。当我们回望过去这一年,回望这奔跑中的世界,希望这些影像能让我们的某些回忆更清晰,让我们的情感重新被唤醒。 历史就在我眼前爆炸 ,优秀的摄影师一定在现场见证历史一刻;同样,优秀的摄影师会在宏大叙事的片段里,记录时代变迁下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与际遇。(视觉中国总编辑柴继军)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 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此外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 全书编排也十分巧妙,打破时间地点的束缚,正文不着一字,完全以视觉为线索承起,让读者去感受大师本真的影像力量。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 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 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 。 从阿特·沃尔夫 创意的视觉图像到水下摄影大师托马斯·P.帕斯查克和布赖恩·斯科利充满故事性的环保影像,这些艺术家以新颖又令人惊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野生生物和荒野之地。你会惊讶于蒂姆·拉曼在雨林中拍摄的神奇物种、斯特凡诺·安特新纳展现的引人遐想的荒野之景、史蒂夫·温特那让人难忘的肖像作品、杜伊·德罗伊记录的加岛景象、西里尔·罗索的野生生物新闻报道、·尼格的创造性构图,以及汉努·豪塔拉在其家乡芬兰捕捉到的动人瞬间。 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她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了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
“他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并且成了它的明星。” ――大卫·柯南伯格,《卫报》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没有沃霍尔的美国几乎和没有美国的沃霍尔一样不可想象。这部动人而诙谐的美国礼赞,是这位浮华时代的伟大艺术家深刻的个人记录。 “他比任何人都更透彻、也更早地理解我们对于名人的痴迷。” ――艾莉森·杰克逊《每日电讯报》
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孙明经,于七七事变 爆发前夕从南京出发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近一个月返回 南京的旅程,是他**次行程超过万里的考察,考察 范围及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 孙明经的这一次考察,拍电影、拍照片、记文字 三管齐下,成果颇丰。由孙明经编*的《1937--万里 猎影记(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记录了七七事变前后长 城内外广袤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 和认知当时中国的现状留下了丰富的的影像史料,* 为我们今天和未来如何 用好 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 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这是一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当代中国无数瞬间细节的著作,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的 列传 。20余位摄影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激荡变革的时代和随着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见证了这个国家的伤痛和辉煌,体察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变革,解读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带你观看未曾体味的历史细节,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他们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融于一体,形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家国影像。我们仿佛可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看到未来
这本书是一部用图片和文字打造的纪实图书。全书的主角是广西10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瑶、壮村民,他们当中,有孤寡老人、老猎人、手艺人、年轻人、文化人 定坡村驻村*书记苏志付和报社记者巫碧燕,通过二十余个图文故事,讲述主角们在脱贫攻坚*后三年的抉择、变化、所思所想,揭示脱贫攻坚战役的真正价值和内涵。
该书以深圳经济特区城区建设为视角,采取新旧对比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深圳特区成立30多年来建设和发展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书中收录的338幅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其中既有二三十年前的东门老街、笔架山下的“浪民营”和原始的工棚区,也有新近拍摄的繁华的盐田港、壮美的深港大桥和美丽的深圳夜景。有特色的是,新旧照片虽相隔二三十年,却大都是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的,新旧对比,生动地展示了深圳30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摄影者马淑华先生,称自己是一名建筑工人。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部队集体转业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员。他不仅是深圳特区发展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这座城市腾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摄留住了数万个记录深圳发展变化的精彩瞬间。 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到一位获得无
侯登科以他独特的方式突破了现实身份的限制,摆脱了无谓的杂念而得以心无旁骛地尽其所能为他身边的人与事,做出了无愧于他作为中国农民儿子的良知与他的社会责任感的负责记录与再现。无论是对于职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侯登科的摄影生涯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坐标。他具有职业意识的摄影实践将使所有职业摄影师汗颜,而他真正的业余姿态则将永远使所有真正热爱摄影的人受到感动与鼓舞。摄影,在侯登科这个 边缘者 手中,真正体现了一种摄影所可能带来的艺术民主化的本来意义。同时,侯登科还以他的摄影雄辩地证明,摄影,完全可以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手段,不论他是在 中心 还是在 边缘 。侯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