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DK出版社的经典摄影普及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世界摄影史。作者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结合摄影科技和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其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详细解读了著名摄影师及其作品,书写了一部立体生动的视觉摄影史。本书一共分为8个章节,从19世纪20年代摄影术发明之初起,每20年至30年为一个时间阶段,详细地介绍了世界摄影发展史。
杰夫 沃尔,出生于1946年,加拿大籍艺术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的照片被称作 摄影观念艺术 。沃尔以 现代生活的绘画者 自居,被称为摄影界的 安迪 沃霍尔 。 作者选取了沃尔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17幅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探讨了其在摄影创作中对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多层引用。通过将艺术家的作品和沃尔的照片进行并置分析,例如德拉克洛瓦的《萨丹纳帕勒斯之死》和沃尔的《被摧毁的房间》、罗丹的《思想者》和沃尔的《思考者》等,尽力挖掘了沃尔作品的 深层含义 。本书既是一本摄影图集,也是一本优美文集,作者将由照片激发的心象和思想转化为深刻的文本,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对沃尔作品的解读思路。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 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十年代,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孩子。生长于红旗下,经历过时代动荡,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开始在诗歌、电影、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由生长,逐渐汇聚成一条磅礴的文艺长河。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下冲破阻碍,为中国打开一扇改变历史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余华、王安忆、陈丹青、唐朝乐队……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出自我的真实,或安静、或张扬、或痛苦、或思索。肖全通过其作品《我们这一代》,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真实全部呈现于你我面前。
《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从北京到桂林,从上海到西安,从田间的勤苦劳作,到酒席上的欢声笑语,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无比鲜活、富于生命力的肖像。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自然的影调》是继《自然的艺术》之后,一本全新的黑白摄影作品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自然的影调》都表达了对自然和生物的一种全新而大胆的观点。从视觉元素中去除色彩,范登伯格鼓励观众在主观层面上直接与每幅图像互动,并从中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文本采用图注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多层次的效果,富有诗歌和哲学的意味。通过范登伯格精心提炼的思想,读者再次被诱使去思考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并探索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思想缩影。 《自然的影调》摒弃了所有关于经典野生生物摄影应该是什么样,以及应该如何向世界描绘它的先入之见。它毫不费力地挑战规范,说明了情绪和运动、能量和情感才是这一工艺的真正精髓。经验的深度取决于艺术,而不是色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本书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从一个既是旁观者又是一个参与者的视角,运用传统的光影技术,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中国人生活的变化。
本项目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也是由山东艺术学院作为主体立项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该项目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呈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新时代生产生活上的新变化,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见证和反映了人民眼中的 幸福河 。该项目从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河铸魂 岁岁安澜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个篇章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呈现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美好图景,谱写新时代的 黄河大合唱 。书中还表现出当代影像艺术切入时代主题的强大力量,讲述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展现了黄河儿女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新时代的人文风貌。
九曲黄河,万里奔腾,携带着青藏高原的泥沙,从山东入海。千百年来,黄河塑造了大中华北部的高原和平原,所流经之处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根和魂,研究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培根铸魂。黄河古城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标志,可通过它们一窥黄河文化风貌。 为了全面展现黄河古城的历史和发展,本书选取了11个城市,它们都处在黄河流域,都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和重要历史遗产,并在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包括《青藏高原明珠 西宁》《黄河 几字弯 中心城市 榆林》《历史名都 开封》《天下泉城 济南》等,各个城市按照黄河所流经的先后排序。每座城市围绕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建设及文化遗产 城市特殊的文化传统 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等展开论述。每个城市都由相关专家撰写,广征博引,系统归纳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 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从北京到桂林,从上海到延安,从田间的勤苦劳作,到酒席上的欢声笑语,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无比鲜活、富于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绿水青山中国森林摄影作品巡展 被列为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系统内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也是*一个以深入宣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观的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次展览紧紧围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以多彩森林、魅力湿地、森林城市、珍稀动植物、千年古树、美好家园等主线,记叙、讲述美丽中国,绿水青山;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穿始终,展示自然生态资源的丰富,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书用摄影图片的形式深入宣传绿水千年古树理念,将这些图片整理并出版,展示自然生态资源的丰富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