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UrbEx,全称Urban Exploration,是近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人工废墟探险活动。UrbEx 探险者会准备好防护装备,在千变万化的人类文明丛林中探寻已被遗弃的记忆。 作为游戏制作人,中村育美参与开发的《猎天使魔女》《恶灵附身》《大神》等佳作为全球数百万玩家带来惊喜;作为无畏的UrbEx 探险者,中村抛弃了自己的身份,戴上防毒面具,以“Tommy”之名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悟。 自2004年以来,中村不断探索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废弃建筑。从废弃的造船厂到巨大的冷却塔,从“闹鬼”度假酒店到满是玩具娃娃的小岛,中村走向人类文明的背面,展现了我们原本以为只存在于游戏中的世界。正是这些在现实世界中被遗忘的角落,开拓了中村如此具有创意的视野,让她用想象力构筑出更多奇幻场景与画面。本书不仅是摄影集,还结合了有趣又幽默的旅行手记、电子游戏设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摄影人便开始了对中国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顾与梳理,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勾勒中国当代摄影图景。 10个主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 13篇个案研究,既有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现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地上文物看山西”,本书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了解山西珍贵文化宝藏的旅行宝典。全书以近20万字的容量,精选了600余张高清图片,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山西古太原郡(山西中部)、古河东地区(山西南部)、古上党地区(山西东南部)和雁北地区(山西北部)近百处文化古迹,包括带有神秘文化密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历经千余年沧桑的石窟寺及精美彩塑、壁画、石刻,经济繁荣时期的庞大古堡群以及晋中豪门巨贾留下的深宅大院……那些意想不到的瑰宝奇珍都可在本书中一一阅见。本书还附有 的旅行信息,包括交通指南、景点门票价格与开放时间等,帮助读者 好地实地前往一探究竟。
在本书中,知名摄影作家杰玛·帕德倾囊相授,对从社会、知名度、艺术等角度都较为成功的近100张照片进行的细致的分析。打破常规,反思真我,重新从十个视角进行归类,探索它们成功的秘密,带领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摄影带给我们的力量。
王征,1962年生于宁夏西吉县。中国摄影艺术优选奖金像奖获得者,中国新时期纪实摄影的重要代表人物,摄影家、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策展人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担任美国波特兰摄影节指导专家、亚特兰大摄影节专家见面会指导专家、美国“CriticalMass”专家评委、全国影展评委、全国青年影展评委等。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总策展人。拍摄完成的大型纪实摄影专题“永远的西海固”,先后在荷兰那顿国际摄影节、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亚特兰大摄影节、美国休斯顿摄影节、美国旧金山摄影周、法国巴黎中国之家、中国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北京宋庄艺术馆、广州双年展等举办40余次展览,此外还举办过“是时非是/敦煌”个人纸本综合材料画展。主要出版物有《寂寞生灵》《摄影中国1956—2006》
在《怎样阅读照片:理解、阐释、欣赏杰出摄影家的经典作品》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 早的肖像和风景作品,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及低谷的 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内容引人入胜,收录了100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 传记、
《触摸经典——175 175·世界摄影大师原作》展示了175幅出自127位世界摄影大师的原作精品,展示了自摄影术发明至今影响力、代表性、最富感染力的经典照片,涵盖了画意摄影、新现实摄影、关怀摄影、现代主义及至后现代主义摄影等诸多流派和风格。图书还介绍了摄影大师的生平、创作经历和艺术成就、影响力,囊括了摄影大师对摄影创作极富启发性的经典名言,展现了摄影在记录社会情态、观照时风流变,及至形塑美学趣味等方面的变化和作用。《触摸经典》可以让人感知历史长河中,摄影对历史记录的贡献,认识摄影在艺术史上的永恒价值。 同名展览将在摄影术发明175周年之际,于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与观众见面。
百年之前,在那些切实记录着中国的历史影像背后。尘埋着一位美国友人摄影家的质朴灵魂。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1913),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就读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美国的两所大学任教。1910年6月,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援教合同,是年8月从美国经日本到达中国。后从上海沿长江西上,于10月抵成都,在四川高等学堂教授算学、化学和地质学。1911年2月,被聘为该校地质系主任。1911年底,因社会局势动荡而离川赴沪。1912年9月,再度返回成都,继续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1913年4月19日,因癍疹伤寒不治在成都的一所教会医院病逝,后葬于成都北郊凤凰山墓地。 那爱德修养广博,有着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向素质。对中国真挚爱慕,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各地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
据作者所知,国内读书人通常推重专论,看轻访谈。如今市面上各种访谈是也太滥,偶遇好的问答,有真气,我还是喜欢读——无可修饰,不容斟酌,忽然,一句话,应答者说出了早经思虑而未能表述的意思来。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大有兴味的访谈录,很抱歉,多是西方人的问答:他们知道谈什么,怎样谈。 以作者的无学,思想家的访谈大约可使哲学的艰深,进入相对易懂而舒展的话语,自然,这样浅薄的阅读动机,学者是不屑的:文学家的应答,宏富深厚,我倒未见得要想读那小说,访谈却不愿错过,且读之再三。艺术家访谈的好看,是性情毕露,此中有人:或与作品相映证,或谈出另一真身,使我要重新想想这位艺术家。我向来不很相信艺术家的夫子自道,但问得好,答得妙,读来真是快意:杜尚与卡巴内的长篇对话,可比散装的智慧零食,嚼之不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