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摄影人便开始了对中国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顾与梳理,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勾勒中国当代摄影图景。 10个主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 13篇个案研究,既有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现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一本摄影书》的内容是由畅销摄影书《 摄影器材》制作团队的十几名 作者赵嘉与编辑历时4年时间共同创作完成的。 这是一本真正从一线摄影师的视角向初级爱好者和有进阶需求的爱好者传授数码摄影技术、解答摄影疑问、提炼关键知识点的摄影书。本书的图片和文字来自 200多位 的人文地理、新闻、婚礼、旅行摄影师,而 有吸引力的是他们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拍摄思路、实拍技巧与重点提示。这本摄影书,无论是器材知识的介绍,还是摄影技术的阐述,都会使读者有 加开阔的视野,了解 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观察、思考方法。相信《一本摄影书》会给摄影爱好者带来 的学习体验。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阅读参考。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从发排到付梓,恰在抗战全面爆发和抗战胜利两个纪念日之间,所以收录了多篇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文章:云志艺术馆收藏的一个日军曹长的私人影集,通过杨潜的深入解读和呈现,探微索隐,旁征博引,真实还原了那场战争里的“鬼子兵”;台湾青年陈炳基,因不满日本侵略者的奴化与歧视,从反抗殖民压迫到投身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背井离乡,在大陆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山西青年李静清,在七七事变后,从正在就读的燕京大学毅然中断学业,回乡投身抗日斗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王淼父亲童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展示了云志艺术馆藏的青岛中山路老照片?,探秘胶济铁路车站,讲述了何遂与黄埔军校三军演戏的往事,等等。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闩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厂时尚与保守、舶宋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画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闩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厂时尚与保守、舶宋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画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
“地上文物看山西”,本书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了解山西珍贵文化宝藏的旅行宝典。全书以近20万字的容量,精选了600余张高清图片,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山西古太原郡(山西中部)、古河东地区(山西南部)、古上党地区(山西东南部)和雁北地区(山西北部)近百处文化古迹,包括带有神秘文化密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历经千余年沧桑的石窟寺及精美彩塑、壁画、石刻,经济繁荣时期的庞大古堡群以及晋中豪门巨贾留下的深宅大院……那些意想不到的瑰宝奇珍都可在本书中一一阅见。本书还附有 的旅行信息,包括交通指南、景点门票价格与开放时间等,帮助读者 好地实地前往一探究竟。
在本书中,知名摄影作家杰玛·帕德倾囊相授,对从社会、知名度、艺术等角度都较为成功的近100张照片进行的细致的分析。打破常规,反思真我,重新从十个视角进行归类,探索它们成功的秘密,带领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摄影带给我们的力量。
这本书是毕晓普夫人拍摄的照片,有乡村的桥、花园、福州的塔、北京到四川首府成都雄伟的石头大道、南方的客家农舍等等,并附有对照片所涉景物的介绍。这本书包含着清朝末期中国人以当时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的真实信息,尽管形式有些简单,但对于更好地理解清朝末期社会可能会有帮助。
在《怎样阅读照片:理解、阐释、欣赏杰出摄影家的经典作品》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 早的肖像和风景作品,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及低谷的 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内容引人入胜,收录了100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 传记、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讲述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王林组织青岛大学学生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的往事,刊登了流光旧影里的广州、专拉洋人的北平车夫等的珍贵老照片。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披露了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拍摄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像、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的烟台老照片、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照片等,讲述了一家三代民兵的传奇故事,等等。
《寂寞大师》以“孤独”为线索,精选20世纪艺术目前极具代表性的15位大师级艺术家。 他们中,有一生致力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日本国很好画家东山魁夷;有一生未婚,将整个艺术生命奉献给瓶瓶罐罐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有在性与死亡中表现自我,饱受争议的鬼魅画家席勒……他们既是艺术大师,又是深谙孤独三昧的孤独达人。老吴在书中化身纸上导赏员,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带我们走近15位艺术大师,并借助200幅世界经典名作的赏析,完成一场以“孤独”为名的世界艺术史巡礼。他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讲述,不局限于正统艺术史知识的转述,更有大量亲临现场、观看作品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他也坚持将艺术通俗化和日常化,致力于通过分享艺术带来的趣味、思考和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艺术变得更加美好。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披露了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拍摄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像、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的烟台老照片、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照片等,讲述了一家三代民兵的传奇故事,等等。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披露了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拍摄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像、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的烟台老照片、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照片等,讲述了一家三代民兵的传奇故事,等等。
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ch ,1863 —1944 ),挪威最的画家,享誉世界的西方表现主义画派先驱。蒙克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带有强烈悲剧意味、描写人类真实心灵的绘画作品。同时,蒙克也是最早涉足摄影的艺术家之一,更是一度沉浸于摄影技术的实验与探求,并在绘画创作中频繁使用摄影技巧。此外,摄影也是他对人生赤裸裸的记录与分析。 本书作者通过对奥斯陆蒙克美术馆藏品的研究,以及对文字材料的分析,记录、解读了蒙克在创作中对于摄影的运用,揭示了蒙克艺术及艺术实践中的新层面,并建立了对于蒙克作品欣赏、理解的新语境,也有着对于人性敏感的体察。 书中图片不仅囊括了蒙克几乎所有的代表画作,还包括他的大量手稿、素描,当然,还有他一生的摄影作品。
本书是一本网罗世界范围内最前沿的艺术家的原创图书作品,详细介绍了摄影史上曾流行的多种古典手工印相技术,呈现了当今世界具前沿地位的34位古典手工影像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书中还收入多篇艺术家对古典手工印相工艺的论述与对谈,是专业摄影师与古典影像工艺爱好者了解并实践这种神秘而动人的经典传统影像艺术的重要指导。内容具有原创性、独占性、先进性,弥补了业内的空白。 本书的软精装版获得第8届华东地区书籍设计双年展整体设计奖。 首次印刷三个月内便销售一空,这在高码洋的艺术类图书中是非常罕见的。为了满足读者需求,编辑对图书进行升级,推出典藏版。 典藏版是2014年经典手工影像的精装升级版,对内容进行全面修订,增加了4个印张。印刷上更加精益求精,内页所有图片均上亮油,使书籍更适合收藏。
《世界著名音乐小品欣赏》内容简介:音乐小品是音乐作品中流传最广、形式最多样、表现最灵活,也人们喜爱的音乐体裁,即使对交响乐不太了解、不太懂得的人,都听过、爱过一些音乐小品,黎孟德所著的《世界著名音乐小品欣赏》选取的音乐小品,都是音乐史上各个时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经典之作,我们从“创作背景”“作者风采”和“作品赏析”3个方面进行介绍赏析,会受到广大乐迷朋友们的喜爱。
“世界最美图书”获奖者朱赢椿图文作品,讲述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 这个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根落下的枯枝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谁上一个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千足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一千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个鹅卵石就是一座岛屿,而一块路边的石板缝隙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执着,它们生生不息。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眼前海岸上的城市就是青岛。她位于山东半岛南岸,黄海之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延绵挺拔的崂山给了青岛秀美的灵气,大海蓝色的波涛赋予了青岛诗意的韵味。 市区东部的崂山山脉向西延伸,直抵胶州湾西岸,天然形成了青岛三面临海、陆地绵亘起伏的滨海丘陵地貌。因此,在市区人们随意登上哪个山头都可以尽情地俯瞰城市起伏错落的建筑、街巷,远眺风光秀丽的海湾岬角、曲折的礁岸和大小不一的近海岛屿。 市区内的房屋多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掩映于花木丛中;蜿蜒曲折的道路沿山麓起伏回旋,极富有节奏韵律感。这又使得青岛多了一些独特的魅力。一代名±康有为曾这样赞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楫。” 青岛于19世纪末建置,接着德、日等老牌帝国主义列强便开始了你来我往的侵占与殖民统治,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