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中国女红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清代四大名绣更是将刺绣技艺推向了极致。苏绣之精细、雅洁,湘绣之鲜艳、豪放,粤绣之饱满、浓郁,蜀绣之精巧、神奇,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苏绣为盛。 《雪宧绣谱》为中国*部刺绣理论专著,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系统地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全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配色、求光等刺绣要领。 译注者在整理原著时,补入了湘、粤、蜀三大绣种及更多民间特色绣种,以详细剖析传统刺绣的广博内涵,力求使之成为学习和鉴赏传统刺绣的更完备读本。
《沉默者的话语:马克 吕布与贝特朗 埃韦诺的对话》一书在汇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口述资料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马克 吕布的传奇摄影生涯,讲述了其童年、家庭的故事和他到中国、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旅行见闻,以及他所经历的越南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等。从马克 吕布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也看到了他的人生。
本书为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 之一。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 由罗中立、谭平主编,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建构,通过文献和作品,力图客观、真实、全面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艺术脉络,对艺术思潮和史实进行系统梳理。 丛书 遴选了一批代表性的、亲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史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著作,是40年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 影像艺术包含流动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等。目前,西方关于影像艺术的著作很多,但国内则几乎没有针对中国影像艺术较为全面的梳理。本书从中国1988年以来的具有影响力的影像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入手,对中国影像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试图构建30年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史。
本书是一本有关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的摄影艺术评论集。在书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地形摄影代表罗伯特?亚当斯,对包括威廉?怀利、尼古拉斯?尼克松、多罗西娅?兰格等多位 摄影师在内的33幅作品,进行了解析评论。 本书中的文章多半为 出版,文字真挚优美,蕴含引人思考的哲理仍通俗易懂。亚当斯通过那些展现人性的天才之作,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以艺术之名敲响了一记警钟。借助亚当斯对艺术及摄影的超强洞察力,我们 容易透过大师的摄影,唤起心中的美好,思考艺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的真相。
《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是日本肖像摄影大师鬼海弘雄的经典影像文字作品集。 晴天,他拿着相机前往浅草,与陌生人搭话。他喜欢在浅草寺的红墙下,为他们拍照。就这样坚持了四十多年,捕捉了近千人的肖像,以此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雨天,他一边在家工作,一边探寻记忆中有关故乡、有关旅途的故事。他以摄影师之眼感受可见与不可见的事物,捕捉隐藏于日常的微小的永恒,反思映现于内心的风景为何。 低声道来的言语,静默的黑白摄影,组成了这部细致优美的图文集。
作者是禅意摄影发起人,从事了十数载的禅意摄影实践,并获过很多国内外大奖。还举办过很多摄影展,更是在新浪上发起了禅意摄影比赛,将禅意摄影的概念不断推广。作者根据多年摄影心得,开办了禅意摄影网上课程,教授致力于禅意摄影,以及摄影爱好者什么是禅意摄影,如何才能拍摄出禅韵悠然、通透灵性的禅意作品。配合禅意摄影线上课程,出版此书。书中不仅有作者亲自拍摄且获过各种奖项的经典禅意作品做为实例,并进行深度解析,还对一些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做了详细的点评,并且制作了网上课程的精彩片段供读者赏析。
本书汇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的理论文章数十篇,作者从摄影业界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入手,进行学理性的梳理和解剖,涉及作者对摄影的定义、摄影的属性、摄影的理念等;他认为,摄影即看法:看法就是看事物的方法。 看 不一定是 见 , 看 是扫描, 见 才能有心领神会。如果只是去 看 而没有达到 见 的层度,那就捕捉不到有意义的事物。俗话说,熟视无睹,看的久了就不会 见 ,因为会逐渐变得麻木,产生审美疲劳,这是人的本能。而作为摄影家就要破除这个本能,要注重 发现 ,目光要敏锐地抓住关键的信息,同时自己要像烛光一样照亮这个世界。当思想的光辉和现实的反射光进行碰撞的时候,能够产生心灵感应。
《一本摄影书》的内容是由畅销摄影书《 摄影器材》制作团队的十几名 作者赵嘉与编辑历时4年时间共同创作完成的。 这是一本真正从一线摄影师的视角向初级爱好者和有进阶需求的爱好者传授数码摄影技术、解答摄影疑问、提炼关键知识点的摄影书。本书的图片和文字来自 200多位 的人文地理、新闻、婚礼、旅行摄影师,而 有吸引力的是他们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拍摄思路、实拍技巧与重点提示。这本摄影书,无论是器材知识的介绍,还是摄影技术的阐述,都会使读者有 加开阔的视野,了解 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观察、思考方法。相信《一本摄影书》会给摄影爱好者带来 的学习体验。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阅读参考。
1、早稻田大学电影大师课程,由早稻田大学十二位教授与业界学者深度解读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影像世界。 2 、 《罗生门》的音乐、《七武士》的常民构造、《野良犬》的都市影像、《白痴》的狂欢化、《续姿三四郎》中幽鬼的肖像、《乱》中的能 与狂言、《梦》中的梵高、《八月狂想曲》中的生与死 3、本书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岩本憲児、武田潔前后两任日本映像学会会长执笔 4、戛纳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导演重磅推荐母校早稻田大学电影课程 黑泽明是*个我看过全部作品的导演。也是我19岁立志做电影以来,翻看并参考*多的导演。 是枝裕和
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世界上还没有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 机遇号 火星车(自2004年开始在火星活动)所发回的照片万众瞩目,进一步证明现代探险若离开摄影,一切都让人无法信服。1839年,摄影术一出现就成为探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20世纪初期,摄影技术得以改进,摄影本身也具有了向世人证明真相的文化含义,对于探险者和出版商来说,照片也成了不可或缺之物。詹姆斯 R. 瑞安在《摄影与探险》一书中选取了大量案例,有极地探险,也有太空任务,以此向我们说明探险摄影作为一种科学调查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体是如何拍摄、传播和消费的。 书中介绍了大量的照片与探险活动,既有英国1910 1913年惨遭厄运的南极探险,也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69 1972年激动人心的月球登陆计划。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个人、机构是如何将照
水下摄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追求,摄影师渴望着记录海洋之中的魔幻世界并将其展示于世人面前。本书中,资深水下摄影师托比亚斯 弗里德里希(Tobias Friedrich)指导我们如何创作绝妙的水下影像,包含所需设备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获得强有力的构图,如何处理终影像。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案例以展示如何进行水下摄影创作,并对一些特殊摄影技巧的细节做出详细的说明,为摄影师的下次潜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乡愁中国”丛书包括《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北京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津冀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山东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江苏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浙江卷》五本,从时间和空间上 、多角度地介绍了运河文化。本书为其中的一个分册,包含大运河浙江段流经的三个城市:湖州、嘉兴、杭州,每个城市均包含四章内容,分别从“城市概述”“河城共生”“大运河道”“运河人文遗产”四部分进行全面介绍。本书图文互映,文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图片精美, 视觉冲击力,是研究京杭大运河浙江段不可多得的资料。
多萝西娅·兰格(1895 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霍伯肯;1965 年在加州的伯克利去世)为人熟知的是她20 世纪30 年代为美国农业安全局拍摄的开拓性作品。从对躲避大平原和美国西南部的尘暴和干旱而迁徙到西部寻找生路的加州移民工人的记录,到反映美国南部佃农的悲惨处境入木三分的影像,兰格都试图表现由当时的经济波动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公。“二战”期间,兰格拍摄了拘留营中的日裔美国人,记录了加州造船厂里为军需业工作的女人和少数族裔工人的困境,拍摄了联合国的创立。后来,她游历了欧洲、中东和亚洲其他地方,并进行了拍摄。1941 年,她获得了约翰·史密斯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学术奖金。 “光圈·世界摄影大师”丛书,从1976年出版以来,对摄影的关键人物——从摄影术被发明以来,对摄影艺术和语言产生重大影响的男性与女性——
摄影与旅游密不可分 在标志性的建筑和景点前到处人头攒动,游客们用眼睛对准取景器,试图用胶卷和千百万像素捕捉他们的记忆。1839年,达盖尔和塔尔博特分别将他们的发明公之于众,自此,这项新技术的发明者与拥护者立即认识到,摄影能生动展现世界的各种景观,让身在家里的普通人也欣赏到这些风景。在《摄影与旅行》一书中,格雷厄姆 史密斯生动地体现了二者的关系,讨论了19世纪至今摄影与旅游互涉的多元方式。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带着布朗尼相机的海滨度假者、通过公路执行探索本国精神和文化的美国艺术家,以及威尼斯的运河和月球上的人类。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读者穿越从法国、意大利到埃及、日本和北美的旅行,演示了摄影是如何受到新的跨洲旅行方式,如铁路、公路和飞机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旅游愈加民主化的趋势下,作者展示
摄影的发明给作家造成了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这是一个似乎能自动实现一种完全真实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媒介。正如弗朗索瓦 布鲁纳在《摄影与文学》一书中论述到的,这一挑战的结果已经使摄影与文学、摄影师与作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摄影与文学》对摄影的完整历史进行了评价,并且布鲁纳阐述了摄影的发明是如何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被书面文化影响的。他也着眼于摄影小品的创作、作家对摄影频繁的亲身探索,以及摄影与文学如何终开始交换创作工具,并融合各种版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摄影文本语类。《摄影与文学》一书配有大量插图,反映了一位摄影师的观点,对威廉 亨利 福克斯 塔尔博特的《自然的画笔》、艾尔维 吉贝尔或辛迪 舍曼的摄影小说等作品对摄影的开创性探索给予了*关注。 《摄影与文学》对任何对书面和视觉文化的交集感
1920年之后的14年,美国兴起了一场禁酒运动,地下酒吧应运而生。如今,地下酒吧再次兴起,它们保留了神秘色彩,并因所营造的氛围、顾客受到的热情接待,以及赏心悦目的原料和调酒师的调酒技艺而广受欢迎。本书汇集了世界上40多家极具口碑的地下酒吧,并对其一一进行详细介绍,从历史、装饰、特色到经典酒品,涵盖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法国等地,旨在引领读者找到并更好地享用这些地方。除了酒吧特色、历史、地址、联系电话外,还介绍了招牌鸡尾酒。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具收藏和实用价值,对于喜爱鸡尾酒的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一本特殊的旅行指南。
本书针对摄影人学习中对拍摄题材、拍摄技术、审美等方面的迷惑,在摄影的学习和感知、生活中的体察等方面都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是一部极富诚意的作品,也是一部暖心之作。《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还包括约150幅隽永的摄影小品,这些都是作者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的佳作,给沉迷其中的摄影人以另辟蹊径的创作指南。用作者陈仲元的话说, 我希望照片能够与自己的心思相连,用心去拍摄照片,拍摄出 走心 的照片,让照片表述自己的情感,这不一定需要走出多远,只要自己拍摄出的都是 有温度 的照片。
王福春从事纪实摄影40年,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的时代,成就了的作品。从1978年开始,王福春以独特的眼光和对社会的感知与认知,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几十万公里,用手中的相机,依托火车这方“流动的国土”,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用万余张底片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宝贵的一段历史。王福春从拍摄的万余张底片精选的近300张,成就了《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录》。 王福春沿着时代列车的轨迹,一路满目春风,一路高歌猛进。他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对象,通过捕捉他们的表情、神态,实现喜怒哀乐的中国式表达,清晰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睁开眼睛看世界,镜头中的生活好热闹。在王福春的作品中,每一张中国人的脸上,都写着鲜活与真实,写着自信与快乐,表达了特定时期中国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