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本书探索、解码、诠释并描述了人体形态表现出的无限的活力、表现力及美学特质。前两个章节旨在讨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艺术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人体比例、解剖知识、文化价值观以及美学发展。第3~4章从运动、动态和比例和谐的角度研究解剖学和人体结构。作者遵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核心在于研究人体的界标和肌肉的起止点。肌肉与骨骼的连接是整体欣赏人体结构的关键,也是评估人体运动与美学关联的必要条件,这些概念在第5~6章中进行讨论。第7~8章探讨了手部和头部的结构和表现特征。 本书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及绘画爱好者作为专业参考书。
“艺文丛刊”是一套主要收罗中国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之前已出版五辑(共92册),此为丛书第六辑,共包括11种12册,具体书目如下:《衍极》(郑枃、刘有定)、《醉古堂剑扫》(陆绍珩)、《独鹿山房诗稿》(冯全)、《四王画论(上下册)》(王时敏 等)、《湛园题跋 湛园札记》(姜宸英)、《书法正宗》(蒋和)、《庚子秋词》(王鹏运)、《三虞堂书画目 麓云楼书画记略》(完颜景贤 等)、《清道人题跋 愿夏庐题跋》(李瑞清 胡小石)、《画学讲义(外二种)》(金绍城)、《寒柯堂宋诗集联》(余绍宋)。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优选的特点是将艺术“还原”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目前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此为丛书第二辑,共包括十八种二十三册,具体为《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吴船录(外三种)》《文房四谱 蕉窗九录》《蔬食谱 山家清供 食宪鸿秘》《黄公望集》《倪瓒集》《文待诏题跋》《养鱼经(外十种)》《梅花草堂笔谈》《香乘》《装潢志(外三种)》《致富奇书》《节序同风录》《金农集》《快雨堂题跋》《书林清话》《草堂之灵》。
本书介绍了一种描绘人体动态结构的绘画方法——人体图形化,这种绘画方法以人体解剖学理论和人体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图形表现复杂的人体动态结构。通过本书,你能学到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人体动态结构的绘画实践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绘画方法,书中添加了大量的示例,这些示例有助于画者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的基础。本书是零基础绘画爱好者、专业画者不可或缺的人体动态结构绘画参考书。
与前代相比,明画坛是一个表面热烈繁盛而实质趋于衰弱的时代,但各类画科种类齐全,画家林立,画派纷呈。本书配图全面,主要介绍明代绘画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明代院派山水画的发展与兴盛,明代后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以及明代承上启下的版画与画作的摹制与流传等。
《墨与墨色》由王異著
《中国绘画史图鉴》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脉络,以1000幅高清图版,系统完整地展示和阐述历代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
《模山范水》是《如画观法》一书的后续。《如画》是关于造园的纸上探索,试图建立一种以绘画作为观想反思与审美指向的当代造园研究的可能。《如画》所呈现的是十年教学与研究所得之百一,只是未及整理,六年过去了,“如画”并未停止,一直作为“图学系统”保持着延续,如王澍老师所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纯粹形式的探索是极其必要的。“如画”,确切的讲,是通过“画”,是一种学习机制,通过画的途径来学习,重新观看,重新审问,进而重设方向和标准。模山范水,是一个老词了。词不能随便拿来用,这个需要澄清。我借这个词,大致有两个意思:第一,也是一个学习机制,模和范,是取法,追拟的意思。模山范水,即从山水生活中得来形式与方法。第二,模和范,就是类型和章法,是常年积淀下来的生活诗学模型。诸如:溪楼买醉,云壑飞泉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其在近代书坛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使得广大读者更好的了解曾熙的生平事迹,故本社特编辑出版本书。
米芾著況正兵校注的《艺文丛刊(第4辑共16册)(精)》是一套收罗历目前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对苏轼与赤壁的描绘,自北宋起逐斯成为持续不断的画史现象,近千年来,有大量绘画作品表现了元丰三年苏轼游览、书写赤型的事件。其中有许多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作品如何表现同一个主题?看似偶然遇世的画作、间隔久远的艺术代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群体参与到“东坡赤壁”画题的 、创作及鉴藏过程中来?本书以存世的百幅相关图像为线素,梳理“东坡赤壁”图式从北宋至清初的发展脉络,同时,在形式差异性和相似性的交锋之外,阐明内在于“东坡赤壁”图式中为古今共感的生命意识,探素立足中国艺术传统的图式研究模式。
中国寿山石全品种图谱 ,吴美英,福建美术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吴美英 原价 ¥398.00 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01-01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内容简介 如果从作者在傣族佛寺中拍摄的幅壁画图像开始算起,本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28年的研究过程中,作者走访云南全境数百座庙宇、佛寺,拍摄收集上万张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料不仅成为本书进行研究的基础,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另外,书中还列出重点寺庙63座,并绘制出考察地图,整理标明具体的地址以及壁画的现况。而当其中的一些古旧寺庙壁画被推倒重建新建以及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被损毁时,更加觉得图像的珍贵难得。它不仅是对时逾久远的壁画和现当代以“活态”方式留存的壁画的一份形象遗存,成为出版的绝响;同时在人们为诸多壁画不复存在而使人感到惋惜之时,为我们展现出不曾见或不常见的独特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从1917年到1935年,巴勃罗·毕加索与奥尔加·霍赫洛娃——一位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在1918年结为夫妻。 奥尔加一直将他们共同生活的记忆封存在一个大旅行箱里,直至1955年她去世。那里有她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的印记,有她远在俄罗斯的家人寄来的一封封信件,还有很多记录着他们这些年生活点滴的照片:奥尔加和毕加索的,奥尔加和他们的儿子保罗的,他们参加社交活动的,以及他们一起去巴塞罗那、那不勒斯和蒙特卡洛旅行的……这些资料——其中一些此前从未公开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理解奥尔加那非同寻常的命运;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及即便分居多年后,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依然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油画、素描、蚀刻版画——从描绘读着家信中的坏消息而沉浸在悲伤中的忧郁女性形象,
本书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英文著作,原书名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直意为中国绘画艺术——从收藏的角度,英文原书另有汉字标题“书画鉴赏汇编”,今根据译文内容定名为“中国书画鉴赏”。该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书画装裱,介绍了书画装裱的历史、相关技术以及记录装裱的文献;第二部分为书画鉴赏,包括古书画鉴定、印章鉴定和书画卷轴的收藏;另有附录和索引。
本论文集集结了“书籍之为艺术——中国古代书籍中的艺术元素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发言稿三十多篇,不同领域的专家向读者展示了书籍与绘画的的联系,呈现了书即可以是读物,也可以是我们后来称作的艺术,画同样既可以看,也可以当书来读的阅读思想。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书籍的世界里窥见美的精神,领略书是灵魂的欢悦,这即是作者的体验,也是对读者的一份期待。论文集为书籍装帧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总的框架结构,为书籍装帧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始于19世纪初,延伸至20世纪下半叶,涵盖了一百多年的西方艺术进程,云集了库尔贝、莫奈、马蒂斯、毕加索、苏拉热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在这一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西方艺术经历了艺术风格的激变,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运动此起彼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一座百年名校的艺术博物馆,举办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西方现代艺术展,不仅是艺术博物馆高度国际化的体现,也是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的表征。 浓缩在此次展览中的诸多风格流派的演化,有力地展现了这一时期西方艺术风格的嬗变及艺术观念的裂变。此次展览以题材和流派为明线,历史脉络为暗线,按时间和风格分为六大主题单元,分门别类地向观众呈现各画种和流派的交锋和演变。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