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37座洞窟,12段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国传统色彩,呈现千载敦煌与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提起敦煌,唇齿间就自然碰撞出飞天与藻井、卷草与神鹿。作为美的极致,或许我们从未掌握解读敦煌的秘钥。 敦煌,本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暗红、灰青的底色堆叠闪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现于土红的泥板,红与黑,白与绿,勾画出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经由同色与异色的组合,或对比、或调和,终形成无数种敦煌色彩的搭配范式。它们绘制出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于今日给我们带来美学与心灵的震撼。 穿过时间的轴线,敦煌色彩被时代赋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时期群青、石绿、大红铺色明亮,是与西域绘画碰撞出的潇洒风情;将视点缩小至活跃在敦煌的生民,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优选的特点是将艺术“还原”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艺文丛刊”是一套主要收罗中国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之前已出版五辑(共92册),此为丛书第六辑,共包括11种12册,具体书目如下:《衍极》(郑枃、刘有定)、《醉古堂剑扫》(陆绍珩)、《独鹿山房诗稿》(冯全)、《四王画论(上下册)》(王时敏 等)、《湛园题跋 湛园札记》(姜宸英)、《书法正宗》(蒋和)、《庚子秋词》(王鹏运)、《三虞堂书画目 麓云楼书画记略》(完颜景贤 等)、《清道人题跋 愿夏庐题跋》(李瑞清 胡小石)、《画学讲义(外二种)》(金绍城)、《寒柯堂宋诗集联》(余绍宋)。
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本论文集集结了“书籍之为艺术——中国古代书籍中的艺术元素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发言稿三十多篇,不同领域的专家向读者展示了书籍与绘画的的联系,呈现了书即可以是读物,也可以是我们后来称作的艺术,画同样既可以看,也可以当书来读的阅读思想。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书籍的世界里窥见美的精神,领略书是灵魂的欢悦,这即是作者的体验,也是对读者的一份期待。论文集为书籍装帧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总的框架结构,为书籍装帧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黄宾虹艺术的核心价值何在?35年来黄宾虹研究在这一议题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在世界艺术目前的具有怎样的重要性?为此,艺术史学者洪再新在这本论文集中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从第一手中外史料(如《附录》黄宾虹早年论作的西文翻译影印)显示,黄宾虹的现代艺术特质得益于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中国画国际市场,并通过1920年代初“上海的国画复活运动”得以升华,由此颠覆了将黄宾虹定位为“古典中国画大师”的陈说。更重要的是,黄宾虹艺术的核心价值不只限于“现代运动”的某个瞬间,而在于指向未来,阐发自然和艺术的内美。第一编“超越古典与现代”包括王中秀先生编著的一系列黄宾虹文集、传记所作的序文、英文的格鲁夫/牛津艺术词典“黄宾虹”辞条、斯坦福大学美术馆《继往开来——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特展》黄宾虹专论和几个专题论述,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本书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英文著作,原书名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直意为中国绘画艺术——从收藏的角度,英文原书另有汉字标题“书画鉴赏汇编”,今根据译文内容定名为“中国书画鉴赏”。该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书画装裱,介绍了书画装裱的历史、相关技术以及记录装裱的文献;第二部分为书画鉴赏,包括古书画鉴定、印章鉴定和书画卷轴的收藏;另有附录和索引。
本书分为三章,从文艺复兴至二战后,近600年的艺术史跨度中,建立起近100名艺术家的1200余件素描作品的图像档案,填补了国内外素描相关著作的空白。在参阅了中西方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本书有针对性的在两大层面进行改良和创新。一方面,在中外现有素描出版物中,主要以单个艺术家或某一艺术流派、时期为主要研究对象,尚无涵盖整个艺术史维度的大体量素描学术画册和著作;另一方面,国内的素描出版物大都以应试素描为核心,或围绕着素描的技法讨论,在素描的物质性、功能性、社会性等基础概念上并未作重要的阐释和深入的解读。
本书是一部通俗的艺术史读物,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部分,每部分都从“最早”讲起,介绍、评述各“成长”期的名家名作,较为系统地梳理这三个主要艺术门类的发展轨迹,使读者有一个概貌的了解。本书文字浅显、生动、有趣,适合儿童、中小学生乃至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中世纪的欧洲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如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以模仿场景为主。 雕塑是一种相对较为性的艺术,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 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刘海粟年谱长编》注重资料的原始性、初显性、史料性与完整性,对谱主重要作品、著述及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之文献、论述等相关内容,均依式迻录或分类附录,以便研究者引用参考方便。为增强《长编》的可读性以及显示资料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在按照历时性、共时性的特点,楔入相关历史、艺术、人物图片,以便读者阅读思考。
本书总结了两位老师工作和教学探索中的所思所悟,通过系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绘画展示,带领读者系统地学习,避开弯路,打下坚实的人体绘画基础。 全书内容采用模块化专项练习的形式展开,将人体拆分成头部、躯干、手臂、腿部、手部、足部等若干个部位并进行重点剖析,之后结合这些部位以人体透视为核心展开人体转体与动态的专项训练, 通过光影和衣褶两大专项训练检验读者对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内容安排环环相扣,知识脉络紧密翔实。 本书适用于人体结构初学者、绘画艺术专业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绘画从业人员学习和巩固人体结构基础,解决日常人体结构练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画审美形态论》本书着眼于对中国画的审美语言结构展开深入剖析,对中国绘画的笔墨内涵、色彩品格、造型法则、构图章法原则进行了初步考察,并对这些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缘起和思想渊源展开了力所能及的探究,这只是中国绘画理论审美形态(或体系)的一个判断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画的审美语言结构,从中国绘画理论中提取出来并加以重新建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新的事业和新的逻辑构造将其再度串联起来,从而确立一个更加完备的绘画思想体系。
本书由罗尔夫·托曼主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人们对1300-1600年间这一艺术多产时期至今仍兴趣盎然。本书重点介绍了在视觉艺术各个领域令人印度深刻的作品,充分诠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方方面面,并提供了海量插图以飨读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是美术目前--辉煌成果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批作品流传至今的美术天才。本书将带着读者们回归文艺复兴时期那个黄金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生活的时代。本书围绕雕塑、绘画、建筑、素描四个主题,从宗教艺术讲到世俗艺术,全面又及其精彩地向我们呈现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
樊波著的《中国人物画史》是迄今第一部对历代中国人物画发展作出全方位、深层次考察和研究的专门画史。 全书将中国人物画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和审美系统进行考察,通过七个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阶段,高屋建瓴地把握了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整体趋;同时剖析了人物画的笔墨技法、造型方式、师承与演变,历代绘画理论对人物画实践的导引,哲学和宗教观念对人物画的渗透和影响,政治、经济状况对人物画的制约,以及人物画与山水画和花鸟画在整个中国画发展史中的复杂关系。 本书理论框架宏大、条例清晰、分析透彻,文字表述准确、专业,既兼顾到了治美术史的传统方法,更具有作者独具匠心的理论创意。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本书将我国历代各种研究绘画理论的著作,择要编为一部资料性的书籍。由编者俞剑华将收录的各种著述,分类编辑,按时代先后次序排列,并进行校勘整理,删订增补了衍文和缺文,加注标点。相关研究成果也注于文章之后,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上的争论情况。
《文物保护科技专辑3: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前期调查与研究》的出版发行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同时激励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审慎的态度,继续试验,继续实践,继续探索,不断深化和丰富我们的认识,修正可能存在的偏见或错误,不断提高我们的技术和手段,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尽努力确保工程质量,把高句丽墓葬壁画保护做成经得起历史和科学检验的典范工程。
著作是集作者三十多年的艺术理论研究文集,包括对古代书画的见解和观摩临品:艺术与历史、现代美术评论、思嘉室读书录、美术教学与国际交流等美术研究与评论文章一百六十余篇。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对中国绘画的研究没有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对作品持有独特的见解和文献学的研究,折射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旨趣与文化追求。著作展示了作者三十多年的艺术研究成果和艺术理念,对艺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姜寿田先生是书画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青年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画评论的写作,先后出版了如《中国书法理论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等一系列有分量的著作,且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在书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今由其本人将这些出版的图书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汇集为《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共5册》,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反应了其理论成就。
高茜著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高茜(精)》精选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高茜画57幅。她的画作精炼和谐,创作贴合生活境遇和思想脉络,发掘自身生活深处亲切、秘密的方面,并反映一定的精神指向。对传统深入探究,认识到当代和传统相互依存的现实,追求当代的同时也忠实于传统,将当代物象和传统文本结合。
《思嘉室集》由任道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