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全世界使用广泛的绘画指导书和创造力培训用书。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全球销售300万册。 贝蒂 艾德华认为,绘画是一项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学习绘画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观察事物。在书中,贝蒂为我们提供一种神奇的五天绘画方法 右脑绘画法,即从左脑转换到右脑,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绘画。学习这个绘画法,你可以在五天内学会画画。 贝蒂的五天绘画法分为如下五项基本技能:一是对边线的感知;二是对空间的感知;三是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四是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五是对整体的感知。这五种感知技能实际上是对个人观察习惯的重新训练。当你熟悉这五种技能后,就能很好地转换思维,学会观察眼前的事物,并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贝蒂的一位学生说: 看着自己第一天和第五天的绘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史上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 托尔斯泰、雨果 科勒、克劳德 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本能够提升角色表现力和吸引力的人体绘画指南。不同于传统的解剖学和人物素描教程,本书专注于通过特定的线条和形状使所绘角色更具说服力且外观更加精美。书中涵盖了390个绘制人物时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能作为掌握绘画技巧的有效参考,也能帮助画者更好地捕捉角色的形态和特征。书中的解释简洁明了且通俗易懂,将关键概念和细节用色彩高亮标注,使重要信息一目了然,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和掌握。无论是人体绘画的初学者,还是在造型方面遇到挑战的专业画师,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使用本书,不仅能提高绘画效率,还能显著提升造型能力。
《中国美术史》由王逊先生完成于1956年,是当时Z有影响的美术史论著,在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意义,在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地位。 《中国美术史》是在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它并不是一般摅引史实平铺资料,而是试图比较简扼而全面地阐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及其若干规律。并注重其赖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在唐以前的章节里除了引用相当数量的文献史料,尤其注意考古发现的实证性,对于不见经传的工匠创作和民间美术也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则设专门章节进行分析论述,其间多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对于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体系具有开创之功。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 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 ,总是被 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 ,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 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30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 厄普代克说。 2024年新版, 纸上造物 眼与心 书系,小画册设计,精美图片配诗意的文字解说,如同逛一场美妙的画展。 大诗人谈论大画家,既是赏析佳作,也是散文佳作,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它涵盖了透视问题,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等等。贡布里希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以清晰而热情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陈志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是首位获得凯特 格林纳威奖的亚裔画家,他的动画作品《失物招领》曾捧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他创作的故事和绘画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生灵》是陈志勇首次对自己25年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回顾和沉思,在这样一部自传式的绘画集中收录了陈志勇200多幅画作,除了为《抵岸》《失物招领》《外郊故事》和获得凯特 格林威奖的《内城故事》等作品绘制的草图,还首次集纳了他此前从未面世的独立的绘画作品,甚至有一张3岁时的画作,所有这些创作,都与他痴迷的 生灵 有关。 陈志勇为这些画作进行了长短不一详细而真诚的注解,犹如在这样一本 纸上个展 中,他亲自担任解说员,用幽默哲思的语言,分享了从童年到成为创作者一步步寻找灵感并坚持创作的过程。 在这样一本 视觉上令人兴奋和产生幻觉 的画册
石守谦是目前台湾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极其重要的学者之一,早年在著名的普林斯顿艺术史系学习,深受普林斯顿学派的熏陶。该学派是目前海外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极其著名的学派。 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以世事变迁来诠释中国文人画的风格史,以一个个精彩的个案,对 风格 与 世变 之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元代李郭风格之发展、浙派画风、吴派画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等。大多文章都是从一两幅作品风格上的新变切入,联系世变寻找促成风格转变的原因,知人论世,文章立论严谨,史料翔实,论述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本次精
本书是一本针对美术高考的色彩静物照片类素材书,适合广大的美术爱好者和艺考生使用。全书一共八个部分:*部分为基础知识讲解及照片书的运用方法;第二部分为黑白稿练习;第三部分为变调练习;第四部分为单体训练;第五部分为小组合练习;第六部分为常见考试静物组合;第七部分为考题模拟;第八部分为范画对临。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 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 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科勒、克劳德·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约瑟夫 玛罗德 威廉 透纳(1775 1851)的作品总是带给人一种重见光明般的震撼。透纳在风景画中刻画的光影色彩和自然张力是那么的夺人眼球,让人觉得画框里闪耀发光的就是真正的太阳。透纳作为知名的 光线画家 ,不管是采用版画、水彩,还是油画,都能巧妙地将静谧景色转变成充满生命张力的画面。透纳取景偏爱泰晤士河和海面而不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历史景象,但透纳也融合了船只、火车和其他人类活动的标记,在大自然中镌刻了文明的印记。本书将介绍透纳这位将现代主义融合在传统体裁中的画家,书中几乎涵盖了透纳的全部作品。
要画好人体,艺术家必须认真研究模特的个人特征,这些特征即是 表现"的组成部分。我们表现人体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这个人身上的哪些形体标准*为突出?在本书中,戈特弗里德.巴梅斯就人体的绘制,深入浅出地给出了大量建议: 例如借助基本朝向和形体构造作画、抓住核心的体块、掌握建筑学绘画方法的表现力等。学生将学会更好地理解自身,也更好地领悟模特的气质、魅力及其表现效果。通过对形体的简化和基本化、通过对形体功能和构造的深刻认识,学生将能够仅凭想象画出各种各样的人体,绘画能力也将得到惊人的提升。本书是戈特弗里德.巴梅斯艺术教学系列的收官之作。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典藏版)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本书稿据1993年中央公论出版《中国绘画史研究》而译。由作者不同时期的63篇文章结集而成,内容涉及中国绘画众多现象诸如故事山水画、经变画、绘卷等,并时时与日本绘画对比,以梳理其渊源同异,探赜索隐、见微知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罕见的洞察力和烂熟于心的史料分析逼近作品本身,不仅能在社会文化宏观的背景下把握画家和作品的位置,同时也精于实证性的分析,由此发现了画家笔迹甚密的隐款,或精微地解读出制作者留在画面上的经营痕迹。他认为,就中国绘画史而言,重要的并非框架,而是支撑其根基的诸种事象。这种研究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的绘画史研究者们。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解蒙娜丽莎到底在笑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杰作绝不只是眼见之美那么简单。艺术家们通过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含义,通常这些含义依凭着一套传统的符号语汇,在当时是受过教育的人们所熟知的,但对现代观赏者而言却已基本失传。让我们跟随作者理查德 斯坦普,踏上解开这些符号奥秘的探索之旅。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部分概述了文艺复兴思潮的起源与发展,其波及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雕塑以及装饰艺术。第二部分针对文艺复兴艺术符号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几何、光影、比例、透视和姿势等,提供了一个覆盖广阔的导引,并使用例证详细解读。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围绕十数个主题,包括神话、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永恒等,分析了四十多件艺术品,并通过对作品细节的拆解分析,
在对女性形体无限的颂赞中,阿梅迪奥 莫迪里阿尼(1884 1920)在艺术史中留下了被拉长的形体、杏仁状的眼睛还有他自己的名字。观者通过惊艳、性感和天鹅般的漂亮脖颈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来自他画笔之下忧郁的女性人物。 莫迪里阿尼的独特人像与他对美学独到的理念遥相呼应,同时也吸收了诸多流派的视觉元素,例如当代的立体主义、非洲雕塑、柬埔寨雕塑和13 世纪的意大利绘画。尽管莫迪里阿尼的裸女画像很出名,他在为巴勃罗 毕加索、让 谷克多和柴姆 苏丁等几位男性艺术家绘画的肖像中也使用了相似的画风技法。 本书通过莫迪里阿尼极富个人魅力的画册中的多张主要作品,介绍了他在巴黎早期现代主义温床的核心领域短暂却又卓越的艺术生涯。
本书着重介绍的基础知识在结构上是围绕绘画中独特的高难度的重点知识而展开的。因而例如 比例 的探究 与 动物身体的构造 等单元在方法上必然有所区别。这种单元划分方式能让学习者不被大量的动物绘画问题所困,还简化了汲取加工知识的过程, 明确了技能习得的目标;并给予教学者以停顿和深入 思考的空间,去关注书中有机统一的各单元内容。
中国红色美术是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上的 革命美术 概念。所谓红色美术,就是指美术工作者以现实主义绘画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现民族解放与社会建设的过程进行的记录与呈现,汇集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 1953)的一些重大美术活动。红色美术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标语画、漫画、壁画、苏区邮票、钱币、建筑设计和报刊设计,以及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木刻版画等。 本书作者运用科学的艺术理论、系统的研究方法对这一主旨清晰、表达明快、直指人心的艺术塑造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述。本书共分九章,分别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延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
大卫·霍克尼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在历史上如何制作图画以及为什么要制作图画。凭借大半生从事绘画、素描及使用相机制像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热情,霍克尼与马丁·盖福德将丰富的图像并置在一起,从迪斯尼动画片的定格画面到歌川广重的日本木版画,从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剧照到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两位作者跨越了通常横亘在高雅文化与通俗娱乐之间的界限,并将不同时代和媒介别开生面地联系在一起。本书以霍克尼里程碑式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为基础,两位作者进一步提出电影、摄影、绘画和素描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富于洞见、发人深省,对认识人类如何再现现实裨益良多。
本书探索、解码、诠释并描述了人体形态表现出的无限的活力、表现力及美学特质。前两个章节旨在讨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艺术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人体比例、解剖知识、文化价值观以及美学发展。第3~4章从运动、动态和比例和谐的角度研究解剖学和人体结构。作者遵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核心在于研究人体的界标和肌肉的起止点。肌肉与骨骼的连接是整体欣赏人体结构的关键,也是评估人体运动与美学关联的必要条件,这些概念在第5~6章中进行讨论。第7~8章探讨了手部和头部的结构和表现特征。 本书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及绘画爱好者作为专业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