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全世界使用广泛的绘画指导书和创造力培训用书。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全球销售300万册。 贝蒂 艾德华认为,绘画是一项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学习绘画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观察事物。在书中,贝蒂为我们提供一种神奇的五天绘画方法 右脑绘画法,即从左脑转换到右脑,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绘画。学习这个绘画法,你可以在五天内学会画画。 贝蒂的五天绘画法分为如下五项基本技能:一是对边线的感知;二是对空间的感知;三是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四是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五是对整体的感知。这五种感知技能实际上是对个人观察习惯的重新训练。当你熟悉这五种技能后,就能很好地转换思维,学会观察眼前的事物,并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贝蒂的一位学生说: 看着自己第一天和第五天的绘
一场有梗有料又新潮的国画艺术脱口秀,一本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中国画通史,让你忍不住爱上中国画。 这本书是顾爷以通俗讲通史的国画艺术普及读物,从中国存世早的汉墓帛画,到被称为传说级的艺术品《辋川图》;从现存的隋代手卷到唐朝贵妇日常生活图景 顾爷在书中选取了《清明上河图》《马王堆T形帛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簪花仕女图》《游春图》《辋川图》等十几幅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画进行讲解。他以一贯的幽默表达和脱口秀般的解说,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形象刻画出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及传奇性,多维度地呈现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点睛之处。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史上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 托尔斯泰、雨果 科勒、克劳德 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史》由王逊先生完成于1956年,是当时Z有影响的美术史论著,在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意义,在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地位。 《中国美术史》是在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它并不是一般摅引史实平铺资料,而是试图比较简扼而全面地阐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及其若干规律。并注重其赖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在唐以前的章节里除了引用相当数量的文献史料,尤其注意考古发现的实证性,对于不见经传的工匠创作和民间美术也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则设专门章节进行分析论述,其间多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对于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体系具有开创之功。
裸体形象的力量 人类躯体丰富的表现力 总令艺术家们心驰神往。在这本经典的艺用解剖学专著中,美国雕塑家、插画家、科学模型制作专家和解剖学讲师艾略特 古德芬格详细解析了人体的形态构造,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权威全面的解剖学参考资料集于一册,方便实用,满足了艺术工作者们在此领域的所有需求。 本书的编撰工作历时五年之久,收录数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出骨骼与肌肉的形态,其角度之丰富、内容之翔实,可谓同类书籍之冠;对于影响人体外观的各种组织结构,本书也悉数提供清晰的照片展示和图解。基于对人体模特的观察和尸体解剖学的分析,本书还收录了人体各部位表面形态的独特画面 如脂肪垫、静脉血管和外生殖器 以及许多之前从未拍摄过的肌肉组织照片。此外,以CT扫描、核磁共振造影和尸体解剖为参考,本书还包含了众多切面图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 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 ,总是被 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 ,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 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30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 厄普代克说。 2024年新版, 纸上造物 眼与心 书系,小画册设计,精美图片配诗意的文字解说,如同逛一场美妙的画展。 大诗人谈论大画家,既是赏析佳作,也是散文佳作,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它涵盖了透视问题,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等等。贡布里希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以清晰而热情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石守谦是目前台湾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极其重要的学者之一,早年在著名的普林斯顿艺术史系学习,深受普林斯顿学派的熏陶。该学派是目前海外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极其著名的学派。 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以世事变迁来诠释中国文人画的风格史,以一个个精彩的个案,对 风格 与 世变 之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元代李郭风格之发展、浙派画风、吴派画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等。大多文章都是从一两幅作品风格上的新变切入,联系世变寻找促成风格转变的原因,知人论世,文章立论严谨,史料翔实,论述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本次精
陈志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是首位获得凯特 格林纳威奖的亚裔画家,他的动画作品《失物招领》曾捧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他创作的故事和绘画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生灵》是陈志勇首次对自己25年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回顾和沉思,在这样一部自传式的绘画集中收录了陈志勇200多幅画作,除了为《抵岸》《失物招领》《外郊故事》和获得凯特 格林威奖的《内城故事》等作品绘制的草图,还首次集纳了他此前从未面世的独立的绘画作品,甚至有一张3岁时的画作,所有这些创作,都与他痴迷的 生灵 有关。 陈志勇为这些画作进行了长短不一详细而真诚的注解,犹如在这样一本 纸上个展 中,他亲自担任解说员,用幽默哲思的语言,分享了从童年到成为创作者一步步寻找灵感并坚持创作的过程。 在这样一本 视觉上令人兴奋和产生幻觉 的画册
一本能够提升角色表现力和吸引力的人体绘画指南。不同于传统的解剖学和人物素描教程,本书专注于通过特定的线条和形状使所绘角色更具说服力且外观更加精美。书中涵盖了390个绘制人物时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能作为掌握绘画技巧的有效参考,也能帮助画者更好地捕捉角色的形态和特征。书中的解释简洁明了且通俗易懂,将关键概念和细节用色彩高亮标注,使重要信息一目了然,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和掌握。无论是人体绘画的初学者,还是在造型方面遇到挑战的专业画师,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使用本书,不仅能提高绘画效率,还能显著提升造型能力。
本书是一本针对美术高考的色彩静物照片类素材书,适合广大的美术爱好者和艺考生使用。全书一共八个部分:*部分为基础知识讲解及照片书的运用方法;第二部分为黑白稿练习;第三部分为变调练习;第四部分为单体训练;第五部分为小组合练习;第六部分为常见考试静物组合;第七部分为考题模拟;第八部分为范画对临。
伯里曼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诠释了绘画人体的美妙和展现了人体在空间运动中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振奋!虽此书也兼艺用解剖学的功用,但通篇讲造型艺术的真谛(解剖只是认识人体的手段或方法)。伯里曼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图画展示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把复杂的人体造型,简约化理解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用写实和立体造型方法表现空间中三维变化的形体。 人体解剖学知识对画家和雕塑家来说都是必须研究和掌握的基本功,应尽量多的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包括骨骼和肌内的造型特征与功能,以及运动变化对人体外部造型的影响。然而过去我们所见的艺用解剖学图册,大多侧重在理性地讲述人体内部结构、骨骼造型特征、肌肉起止点和作用及对外部造型影响等等,其图例大多缺乏生动性,往往不能切中要害,使得美术院校
《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套装上下册)》虽名画论,而内容所包颇广,凡画理、画法、画诀、画诗、画品、画评、画谱、画说、画鉴、画筌、画麈、画跋等与画学原理方法有关者,无不酌加收录,以求完备,采取了以重理略法为内容的精选原则,节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画论著述以及有关文献、题画、民间画诀中很有代表性的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科学分类,综合成上下两编,凡十六论。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 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 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科勒、克劳德·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记录了近10年来寻找占中国现存古代壁画70%多的山西乡村壁画的经历,呈现乡村中古典文化保存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壁画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同时展示了值得人欣赏的但可能正在已经消失的20多处庙宇的古壁画。是一本现场感强、有视觉冲击力和能使读者产生保护传统文化冲动的书籍。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解蒙娜丽莎到底在笑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杰作绝不只是眼见之美那么简单。艺术家们通过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含义,通常这些含义依凭着一套传统的符号语汇,在当时是受过教育的人们所熟知的,但对现代观赏者而言却已基本失传。让我们跟随作者理查德 斯坦普,踏上解开这些符号奥秘的探索之旅。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部分概述了文艺复兴思潮的起源与发展,其波及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雕塑以及装饰艺术。第二部分针对文艺复兴艺术符号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几何、光影、比例、透视和姿势等,提供了一个覆盖广阔的导引,并使用例证详细解读。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围绕十数个主题,包括神话、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永恒等,分析了四十多件艺术品,并通过对作品细节的拆解分析,
约瑟夫 玛罗德 威廉 透纳(1775 1851)的作品总是带给人一种重见光明般的震撼。透纳在风景画中刻画的光影色彩和自然张力是那么的夺人眼球,让人觉得画框里闪耀发光的就是真正的太阳。透纳作为知名的 光线画家 ,不管是采用版画、水彩,还是油画,都能巧妙地将静谧景色转变成充满生命张力的画面。透纳取景偏爱泰晤士河和海面而不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历史景象,但透纳也融合了船只、火车和其他人类活动的标记,在大自然中镌刻了文明的印记。本书将介绍透纳这位将现代主义融合在传统体裁中的画家,书中几乎涵盖了透纳的全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