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画家戴敦邦先生关于《红楼梦》绘画创作又一力作。它以稿本、眉批、札记的形式向读者披露他多年创作《红楼梦》绘画的心路历程,充分反映了他严谨、科学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是广大读者,尤其是美术爱好者及从事艺术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事业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为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美术名家荟萃,风格流派纷呈。在艺术氛围更为宽松的状态下,广大画家、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涌现出许多的美术作品。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美术事业虽然处于繁荣上升的阶段,而从整体上看,繁荣的状态是量大于质,甚至出现泡沫化成分。我们认为,作为一位画家不但要勤奋努力,兢兢业业,夯实基础,在巩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探索,把美术作品奉献给社会与人民大众。消费主义对当前美术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部分画家的拜金主义思想作祟,唯市场利益是图,创作动力唯钱所迷惑而导致水平下滑,商业炒作之风带来的伪艺术泛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
两宋花鸟画创作,参与者众,精品迭现。在创作群体中,宫廷画院画家与文官名士是其主流,此外皇族外戚、民间艺人、方外僧道、江湖隐士均有参与其中者。流传、著录及文献记载的作品数量多以万计。本书仅收录大量知名画家及文人、佚名作者、民间艺人的作品,真是蔚为大观,无以计数。在这些作品中,不乏精品力作。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知名画家的代表作都是一份经典,同时还因为两宋画院画家的特殊“身份”,他们留存下来的精品常常名不见经传,但其艺术水准之高、数量之大,也是支撑宋代花鸟画辉煌的重要因素。
这本《山水画树石技法》就是刘子久先生在教学时所作的范画和课堂讲解。刘子久先生曾深入学习过清代四王的山水画技法,对唐、宋以来的绘画传统进行过广泛的研习。他画风严谨,稳重刚健,应属“北宗”一路,又能以“南宗”墨法移入,熔为一炉刚柔互济。刘先生曾从事过勘探测绘工作,对真山真水有着亲历的感受和深入的研究,在他的笔下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体现着对自然造化的理解。他不断地深人生活,创作上进行长期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后人公认的艺术成就。遗憾的是晚年因病影响了他的艺术发展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刘先生曾长期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的学生中不乏当今的名家大家。
《如果名画会说话》一书揭开了英国 美术馆中的那些杰作背后隐藏的历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艺术史专著,也没有对收录的每幅画作的起源、主题和意义进行完整描述,而是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试图让画作讲述它自己的故事——那些它所看到的人、地方、塑造它的环境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事件。 本书可读性极强,各种意想不到的小故事层出不穷:拉斐尔所绘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为何留着胡子?凡?艾克在阿诺菲尼婚礼画像中描绘到底是谁在结婚?莫奈的画上为何会撒满了海滩的沙子?维拉斯克斯怎么使用长柄画笔画画?哪些画作是为了炫耀技术实力或惹恼对手……趣味故事交替出现。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或八卦、或感人、或幽默、或惊悚,可能令人惊讶、发人深省或只是有趣,但它们却告诉了我们 多关于画作和其所拥有的魅力的信息,让人想一口气读
本书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
《中华竹韵》共有五部分组成。《中华竹韵》主要内容包括序竹之韵、有物日竹、竹谱、爱竹者、艺术、竹屋等。
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件。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画宗黄大疾、吴镇,自成一家笔法。亦工墨笔花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他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的创造,更参以二米的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炼。出入于宋元名家,创作态度极为慎重。代表作品有:《蜀葵图》、《策杖图》、《蕉石读书图》、《弈棋图》、《桃花小鹅图》、《高枕听蝉图》、《三桧图》、《山水读书图》、《慈鸟图》、《虞山古桧图》等。著有《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