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泰祥洲编著的《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以史料文本和图式为研究视角,结合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成果,采用二重考据法探寻了中国山水图式起源于宇宙观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中国山水画体的初始形态,试图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揭示了其形式变迁的图式根源。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沈括“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作者采用“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详尽而深入探讨《梦溪笔谈》中所阐示的“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泰祥洲编著的《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以史料文本和图式为研究视角,结合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成果,采用二重考据法探寻了中国山水图式起源于宇宙观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中国山水画体的初始形态,试图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揭示了其形式变迁的图式根源。
几乎每一种绘画形式,在其成熟期都是以如真模仿对象为目标的,唯独中国水墨画例外,从一开始就是以改变形象为乐趣、为能事、为高妙的。那么,水墨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的秉性?也就是说,水墨为什么要变象(其理)?怎样变(其法)?变成什么样(其度)?怎样评估这种变象(其鉴)?对于这些问题的诠释和解惑,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作者持续关注绘画艺术的基础理论,此前所著《绘画迹象论》对绘画的本体属性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使“迹象论”成为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工具;本书是前书的延伸与掘进,对水墨的变象问题进行专项考究。作者同时是当代有影响的水墨画家,其著述既出于实践者的思考,也来自思考者的实践,以中国文化母语作理论阐述,行文平易,案例切实,适用于关注绘画艺术的广大阅读者。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工笔人物画讲求“以形写神”,画家创作时并不需要进行写生,而是通过对所画对象的观察、认识、理解,用精细的线条勾出人物的形象,再层层敷彩。其特点是笔法工整细腻,细节明彻入微。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面对面的人体写生引入了美术学院的教学,对人物造型、人物透视、解剖等方面知识的准确把握,以及绘画中光与色的借鉴,使得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精致的线条创造出了更有意味的形象。 相对写意画来说,工笔画的成画时间长,大幅作品甚至需要经年累月的工夫。在今天日新月异的节奏中,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能有这份执著、耐心的画家已经很少很少,李爱国就是其中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他以坚韧的精神、丰富的积累、艺术上的敏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若有若无
诚然,画之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艺术的审美标准毕竟是主、客观的统一,主观当然在我,客观自然在画。这说明,画的品位高低,并不完全是以赏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如无论谁说“白石老”、“宾虹老”的画不好都是徒劳的一样!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立场对朱新建的艺术进行批评,都不会影响到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因为还没有谁能对一个“美人”做出如他这样富有感觉的描述。
本图书是历代名家册页丛书中的一册,精选了明代画家李流芳的经典山水画册页作品,以高清的形式供读者临摹鉴赏,将稀有的中国历代绘画资源为大众所共享。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不同的创作大家。历代画家,经过辛勤笔墨耕耘,不断创造、发展中国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作品和丰富的绘画理论以及独特的绘画技法。学好中国画的步就是临摹中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师古人之迹,也是初学中国画的正确学习方法。《八大山人:花鸟图册》就是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学习中国画的艺术需求而汇编的。
名为“南宗”的山水画技法显然属于技法研究的范畴。南北宗山水画是在总体气质上的差别,好比个人气质,不同气质的人会选取不同的手法,而南北宗山水画的这种气质则有与它们相应的总体面貌差别。正是基于此,作者提出在南宗山水画流变中延续的某种精神性,从而对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作分门别类的解析,试图努力寻找出它的规律性。即符合中国山水画“基点即高度”的基础要求,又弥补了在纯理论研究中的某种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除大量演示图稿外,还较大篇幅地引用了相关画论原著,便于我们从中解读出手的信息,这是一本颇具价值的技法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
无
无
无
诚然,画之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艺术的审美标准毕竟是主、客观的统一,主观当然在我,客观自然在画。这说明,画的品位高低,并不完全是以赏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如无论谁说“白石老”、“宾虹老”的画不好都是徒劳的一样!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立场对朱新建的艺术进行批评,都不会影响到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因为还没有谁能对一个“美人”做出如他这样富有感觉的描述。
《荣宝斋画谱·古代部分》丛书以中国古代绘画史为基本线索,围绕传统绘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体裁两方面分别立册;以编辑典型画家的风格化作品和名作为主,注重技法特征、艺术格调和范本效果;从宏观把握丛书整体体例结构并丰富其内容;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撰文做必要的导读;按范本宗旨酌情附相应的文字内容,以缩小读者与范本的距离。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沈括“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作者采用“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详尽而深入探讨《梦溪笔谈》中所阐示的“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古老的土地上,无论高山之巅、江河湖畔,还是庙宇寺观、亭台楼阁,处处可见许多老干虬枝。苍翠拙古的青松黛柏,它们或拔地参天、凌空冲霄汉,或肆意横生、虬曲盘龙旋;它们经风霜雨雪依然郁郁葱葱,尽现风范铁骨;它们历岁月沧桑虽然斑斑驳驳,仍然青春永在。
李津的画充满了对俗世的热爱,也充满了无法扼止其必死的悲伤。他揭示了通过对俗世飨宴最深刻的快感能触及到不朽的神光。他的画张开感官的毛孔,并通过毛孔敞开通向宗教的大门。他的画让我们明白,肉身的欢乐会使我们以人所能达到的程度接近神性,同时也朝把我们分开的死亡步步逼近。《活泼泼地》收录了其创作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