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对于当代中国水墨做一综合性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审视,在此基础上进而考虑当代水墨的艺术史定位及理论话语等问题。为此目的,本书提倡从个案分析到宏观释读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和讨论方法,鼓励冷静、慎密的历史眼光,并从广阔的全球文化、艺术和历史角度反观当代中国的水墨艺术,从这个特殊角度审视当代艺术中一些基本问题。
名为“南宗”的山水画技法显然属于技法研究的范畴。南北宗山水画是在总体气质上的差别,好比个人气质,不同气质的人会选取不同的手法,而南北宗山水画的这种气质则有与它们相应的总体面貌差别。正是基于此,作者提出在南宗山水画流变中延续的某种精神性,从而对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作分门别类的解析,试图努力寻找出它的规律性。即符合中国山水画“基点即高度”的基础要求,又弥补了在纯理论研究中的某种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除大量演示图稿外,还较大篇幅地引用了相关画论原著,便于我们从中解读出手的信息,这是一本颇具价值的技法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
本书勾勒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演变历程,展示了中国画色彩的成就及其误区,进行了美学与文化学探渊。逐一论述了五行与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并以儒、道、佛之融合及五行与五色之收摄探讨了青山绿水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底蕴,以老庄、玄、禅思想之融合及儒家陆心学的影响阐释了文人水墨画产生的士人心态、美学意境和社会人文契机。本书最后进行了中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坚持东西方的良性互动性,去除东西方的弊端,从更为人性健康的角度来全面建设中国绘画色彩乃至中国文化的当代面貌应是我们的关怀,也是敞开审美之维和存在之门。
本书勾勒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演变历程,展示了中国画色彩的成就及其误区,进行了美学与文化学探渊。逐一论述了五行与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并以儒、道、佛之融合及五行与五色之收摄探讨了青山绿水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底蕴,以老庄、玄、禅思想之融合及儒家陆心学的影响阐释了文人水墨画产生的士人心态、美学意境和社会人文契机。本书最后进行了中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坚持东西方的良性互动性,去除东西方的弊端,从更为人性健康的角度来全面建设中国绘画色彩乃至中国文化的当代面貌应是我们的关怀,也是敞开审美之维和存在之门。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不同的创作大家。历代画家,经过辛勤笔墨耕耘,不断创造、发展中国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作品和丰富的绘画理论以及独特的绘画技法。学好中国画的步就是临摹中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师古人之迹,也是初学中国画的正确学习方法。《八大山人:花鸟图册》就是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学习中国画的艺术需求而汇编的。
泰祥洲编著的《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以史料文本和图式为研究视角,结合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成果,采用二重考据法探寻了中国山水图式起源于宇宙观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中国山水画体的初始形态,试图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揭示了其形式变迁的图式根源。
诚然,画之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艺术的审美标准毕竟是主、客观的统一,主观当然在我,客观自然在画。这说明,画的品位高低,并不完全是以赏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如无论谁说“白石老”、“宾虹老”的画不好都是徒劳的一样!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立场对朱新建的艺术进行批评,都不会影响到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因为还没有谁能对一个“美人”做出如他这样富有感觉的描述。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沈括“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作者采用“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详尽而深入探讨《梦溪笔谈》中所阐示的“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无
名为“南宗”的山水画技法显然属于技法研究的范畴。南北宗山水画是在总体气质上的差别,好比个人气质,不同气质的人会选取不同的手法,而南北宗山水画的这种气质则有与它们相应的总体面貌差别。正是基于此,作者提出在南宗山水画流变中延续的某种精神性,从而对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作分门别类的解析,试图努力寻找出它的规律性。即符合中国山水画“基点即高度”的基础要求,又弥补了在纯理论研究中的某种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除大量演示图稿外,还较大篇幅地引用了相关画论原著,便于我们从中解读出手的信息,这是一本颇具价值的技法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