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九思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主张以书入画、书画结合,自称 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柯九思画竹一般竹节不作勾勒,而是先用淡墨晕染,再复以重墨晕染竹节的两端,然后以草法写成竹叶,善用浓淡墨色分竹叶的阴阳向背, 以浓墨为面, 淡墨为背, 层次分明。这种以书入画的画法,融入各种书法用笔,笔力浑厚、劲健,使得整体画面明净,布局清朗,形神兼备,在中国画竹史上独具一格,影响颇为深远。此书搜集整理柯九思的墨竹画谱和历代墨竹画的精品力作,并配上一些相关画论,使读者能完整欣赏到柯九思的墨竹绘画艺术,并可做学习临摹之用。
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
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有学
从宋代工笔花鸟画中白描、谈彩、重彩、没骨、丝毛技法的形成与展开,至明代以大景为主的构图方式,到清代恽南田、二居所兴起的没骨技法,再到近代刘奎龄的丝毛技巧,我们不难看出一切技法都随时代审美及人文环境的变化而生息。每个时代凡有创造性的画家,都必须在图式面貌、技法形式上独树一帜。凡个性风格标异者,又都是能吞吐古今、吃透传统、洞察艺术机变的智慧之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长河能有这么多璀璨的景观,依靠的就是这种智慧的积淀。一代代艺术家在前人宝藏的熏陶下另启智慧之门,重窥天地堂奥,从不尽的生活源泉中,从所处时代的古今中外的文籍画库中去吸取养料,并据其才情才气、个性特质去发生艺术灵感,拓展境界及画路,造就出层出不穷的艺术样式。故当代画风的重塑,首先应是画家个性化技法的重塑,画家胸襟的重塑
《郭方颐花鸟作品精选》作者是我国国画家,尤其以写意花鸟著称,其作品构图新颖别致,形式独特,造型准确生动,画面意境高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艺术修养,此书收入其作品30余幅。
《东方画谱·宋代山水篇·菁华高清范本:平林霁色图》主要以高远和平远法构图。开卷山峦之问雾气弥漫,山峦并峙,古寺深藏,山脚下有茅屋,行旅之人在平林小径问穿行。卷中及卷尾展现开阔的水面,岸边貌似行旅正在候船待渡。山石用短线皴,树木用杂树法,画法尚存董源、郭熙遗风,得平淡天真之趣,构思严谨,富有意境美。
《历代名画宣纸高清大图:元·顾安·幽篁秀石图》绘数竿青竹在清风晨露中绰约多姿的体态。图中所绘之竹以淡墨写竿,浓墨画叶,深浅墨色虚实互衬,加强了画面层次感,扩展了空间。竹叶的画法遵循赵孟俯所倡导的『写竹还须八法通』的原则,熟练地以书法的『捺』法起笔收笔,叶根及叶尖皆见笔锋,写出其错落参差、披离偃仰之态。图中的湖石以墨、色点染,具有玲珑剔透之美,也映衬出竹之秀润娴静。全图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无穷出清新』的清逸意境。款署『东淮顾安定之』,下钤『顾定之印』等印三方。画幅左侧有明代张绅题记。
中国画中的逸品之说由来已久。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首倡此说,将逸品置于传统的神品之上:“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筒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耳。”意思是说,逸之为格应是于方圆彩绘之上,形于自然、合于自然之法的最上之品。所谓“最难其俦”,是指逸晶应具备所有风格向度、得天应人的“这一个”的品质。所以,“逸品”之“逸”并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范畴,仅指雅逸、飘逸、畅逸之美,最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于人世之表的境界提升。作品之“逸”只是这种境界的副产品而已,作品内蕴丰厚与否、这些内蕴所抵达的境界之高低方是论画者斤斤计较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笔简意丰、超于具体形骸之外而能与“天”相通,以天证人、以人证天的哲学背景,保证了逸品之“逸”能够与意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