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代山水画入手,将历代画论内容重新归类,再按照历史的演进予以纵向排列,全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并且予以简明的注释,这对于学习中国画论者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任伯年,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上行者、寿道士等。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花鸟画精品集》收录作品均为任伯年花鸟画中的精品之作,作品涉及各个年代,有的作品我们确实是难得一见。
《横幅工笔牡丹画法》,实用白描画稿系列对于工笔画爱好者是一套非常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丛书,它每册一个主题,并且是一本纯粹的美术教学示范作品集,并且作品都是作者从写生稿件中精选,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后绘制成为白描稿。本书内容为作者所绘制的横幅牡丹作品白描原大画稿4张,适合初学者直接过稿之用。书中还有作者李晓明所绘制的彩色图片与线稿相对应,使美术爱好者可以了解作品所用的颜色,对中国画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照相机的普及,一时以拍摄照片替代速写收集素材之风很盛,久之,机器替代了手工,速写本便被冷落了。同时,又因艺术之观念与形式的发展,有时也会产生搞创作不要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的误解,以为其灵感与创作的素材只需从前人或他人的作品与资料中去汲取,尤其是一些意象或抽象的创作,更以为无需有生活的感受,似乎画速写和以速写的手段去观察生活,以及收集生活素材等方式已过时等等,这应该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学习水墨画是许多人的愿望。 高卉民先生专攻水墨,尤擅花鸟鱼虫以及北方特有的山花野草,并以独树一帜的画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享誉画坛,堪称大家。其笔力苍劲,其墨韵泼放,所表现物象的生活灵动与大巧惹拙,无不给喜爱水墨画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书中所有画例皆为新作,有悉数为卉民先生亲为,画面架构明晰、笔墨简洁,物象刻画实在,间有方法与步骤讲授结合其中,虽所言不多,可谓都在画中……尤适少年儿童与广大中老年朋友习之。 谨以此书献给喜爱水墨画的小朋友和中老年朋友们,愿这套水墨画丛书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进他几十年走过的艺术历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具有文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应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 自古至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不可能不刻上时代的烙印,艺术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同一时代中生活的人,对客观社会环境的主观反映体现的价值和意义都在同一个水平之上,这是毫无疑义的。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他的选择取向,对艺术家来说,还有与之相关的艺术观的主题。王西京是一位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是在1968年从专业学校毕业后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他经历了“文革”的锻炼,在实践中继续学习,通过大量临摹古代人物画和连环画创作提高了自己的造型技巧,尤其是以线为基础的中国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远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热爱“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中华大地,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宣纸上学画江南山水,以后有幸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工作。昌明的时代更使我们这一代有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作博士研究生,让我重新梳理过去所学的知识,看了许多古代画论和作品,心静了,怀虚了,气顺了,知识也丰富了,对传统的认识自然得到了升华。
《中国历代绘画精粹: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等,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天美画典:齐白石册页选(花鸟·虫鱼)》撷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典藏之齐氏花鸟虫鱼册页精品,原状尺寸,凡三十五幅。齐氏所画花鸟虫鱼,以日常所见为据,绝不凭空造作。少有人关注的路边野花、寻常草虫,鸽子、喜鹊、蝈蝈、青蛙、蜜蜂、蜻蜒、老鼠、水牛纷至沓来,兰花、牡丹、荷花、菊花、牵牛花、鸡冠花,众花齐放。
菊之为花也,其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画之者,当胸具全体,方能写其幽致。全体之致,花须低垂而不繁,叶须掩仰而不乱,枝须穿插而不杂,根须交加而不比,此其大略也。若进而求之,即一枝一叶一花一蕊,亦须各得其致。菊虽草本,有傲霜之姿,而与松并称,则枝宜孤劲,异于春花之和柔;叶宜肥润,异于残卉之枯槁。花与蕊,宜含放相兼。枝头偃仰之理,以全放枝重宜偃,花蕊枝轻宜仰;仰者不可过直,偃者不可过垂。此言全体之法,至其花萼枝叶根株,另具画法于后。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本书精选了戴进、吴伟、文徵明、董其昌、恽寿平等明清著名画家的经典山水画精品,并对画家及作品作了详细的介绍,是我们了解明清山水画技法的良师益友。 笔墨技法的成熟和完备、文人参与绘事的积极,使书法内涵和文学了意蕴,在山水和人物、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渗透。传为王维提出的“水墨为上”的观念,更主动加强了水和墨的相互能动作用。如果说,在熟性绢、纸上运作的南宋水墨交融、连勾带皴的方法丰富了五代、北宋时的湿笔浓墨法,那么,在纸本大行其道的元代,南宗山水的风行,除吴镇犹存北宋遗意外,黄、倪、王三家均擅以干笔皴擦的方法
《唐诗画谱》由明集雅斋主人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于明万历年间刊行,是徽派代表作之一。诗选唐人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挥毫,画请名笔蔡冲寰、唐世贞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刘次泉等之手,堪称“四绝”。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