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件。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
宋代是中国美术目前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裸背包布”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本书稿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山水画论”,从山水画的源流、技法、创作、题跋四部分来引导读者进入山水画的艺术世界,并配合大量细节图和小视频,手把手教读者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下篇为“画论百题”,由11
本书稿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山水画论”,从山水画的源流、技法、创作、题跋四部分来引导读者进入山水画的艺术世界,并配合大量细节图和小视频,手把手教读者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下篇为“画论百题”,由11
恽寿平的山水画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既不只求笔墨形式的美而泥古、仿古,也不苟同于奇僻纵恣的片面创新。他是以自然天真、淡雅灵秀为宗旨,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标奇立异,值得今人借鉴。恽寿平重视绘画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他的造型能力相当强,能很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形与神,把它们表现得既真实又生动,将这些事物真美的形、神、韵表现出来了。他重视写实,但又不刻板地抄录、描摹现实。《恽寿平山水画选/中国历代名作典藏》所收录作品均为恽寿平山水画中的精品,包括册页和立轴,既可以感受到其水墨画的光鲜灵洁,清气逼人,又可体味其青绿山水中的淡逸古朴。恽寿平一生画了大量的山水画,约占恽氏所有画作的三分之一。本次高质量的印刷出版必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成为佳的欣赏、研究和临
《山水画临摹与写生创作》系统讲解了山水画临摹、写生与创作中所需要各种步骤和要领,并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山水画研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图片和绘画步骤。作者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写生资料毫无保留地在书中展现,使读者能快速领略一幅成功的山水画的创作思路和达成方法。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北宋时期的山水长卷。 自徽宗宫廷辗转流传至今近千年,早已成为中国绘画 一枚璀璨的瑰宝,无数国人心中的 之作。许多人在看到这幅画的 眼就会被它磅礴的气势和明丽的设色所吸引,但这幅画卷究竟画了些什么,又该如何欣赏,大多数读者依然是无从下手、一知半解。 本书聚焦《千里江山图》,根据画幅与画卷特征,将长卷分为五大段,一段一章节,即起源、信仰、支柱、富饶、归宿,好比跟随着一个士人的一生,走入他现实与精神交错的山水世界。本书自画卷中的一棵长松、一条小路开始,带读者进入画面,仰观飞瀑高崖,远望烟波浩渺,做客草舍茅屋,问道山野林间,在五段五章间穿梭自如,游目骋怀,沉浸式体验中国山水画之高妙。 五段画面,五大章节的结构,既能让读者对画卷有全面的认识,又能逐段细赏画中
这幅作品描绘幽静优美的群山下,城郊农人在垅上边歌边舞庆丰收的情景。画面的上半部奇峰突起,松柏参天;中部白云缭绕,殿阁半露;下部田垅、梅竹、垂柳、流泉点缀。四位老农尽情踏足而歌,画面情景交融,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侧锋直皴山石,极其干净利索,下笔快速果断,方劲峭拔,独具匠心。图中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画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图右下角署有“马远”二字款,左上方有南宋宁宗赵扩题诗一首:“宿雨清几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点出了主题。画中钤有赵扩“御书之宝”印,曾经《东图玄览编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以西吴县境内的天池山胜景,层峦叠嶂、杂木长松、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画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为点题之笔。此画构图繁密而不塞,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对黄公望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左上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二印不可辨。本幅上方有元柳贯诗题。《大观录》《寓意编》等书著录。
以山水画画风衍变而论,尽管画家众多,画派林立,唐宋以来总的风格脱离不了南画、北画两大风格范畴,其中或有“北格南韵”与“南韵北格”,而审美差异仍见其倾向归属。南画更是元以来文人画思潮推波助澜的山水画风格的主流。作者结合历代典型性山水画家画学思想、笔墨特点,尽可能联系其代表性作品以图式辨析方式加以阐述,从中可以了解古来南画家在创造自然美得深邃意境和笔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书中侧重在以笔法分析的鉴赏方法,这也是中国画品评理论中不移的准则。
《富春山居图》是元“家”之首黄公望(1269-1354)晚年之作,是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描绘了我国浙江省风景区——富春江沿岸的秀山丽水。其构图布局疏密有致,远近层次变化多端,山体气脉相贯,平坡茂林笔笔相生。笔墨松秀苍逸,精巧简约,用墨淡雅,浓淡干湿并用。干笔画骨、湿笔点染骨。皴法以披麻皴为主,把山体的沟壑阴阳结构,寥寥几笔便达其意,使作品繁而不乱,简而不空,“筋、肉、骨、气”四势皆备,其神韵让后人惊叹。该作被历代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宝,皆给予高度评价。本书是《富春山居图》的临摹范本。
主要介绍了中国绘画史上许多名家所绘制的大量韵味十足的小品画百余幅。这些小品画不像大型作品那样气势磅礴,而如一条清澈潺潺的小溪,映示着长江大河的源深流长。尽管它们的创作风格各不雷同,然而每幅作品里都凝聚了画家的过人才智,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小品画里,有细腻静雅的工笔,有明快传神的小写意,也有兴酣墨饱的大写意,可谓姿态万千,各呈芬芳。
《刘松岩教山水·历代传世名作步骤解析:文人画(下册)》将中国历代有影响的五十家山水画技法进行临摹图解,有五代时荆浩的细笔画法,董源、巨然的披麻皴画法,北宋范宽的雨点皴法,李成、郭熙的卷云皴法,南宋马远、夏圭的斧劈皴法,明代唐寅的乱麻皴法,戴进的乱柴皴法,蓝瑛和清代石涛多变的皴法,张大千的泼彩画法,吴镜汀晚年的写实画法,展现了刘松岩对中国画前辈的尊重和对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娴熟把握。
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化古开今,面目独具,既富传统功力又不守旧因袭,既能创新而又不悖法度,继承传统的与风格创新这一绘画难题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协调的解决。因此,他可以完全自由地在绘画世界里漫步,随心所欲,触处成春。他的山水画章法千变万化,出奇制胜。构图经营,一反由大到小,事先朽定位置,然后逐层勾塔的一般老方法,而是由小到大,笔笔生发。因此在用墨上与之相一致,不是由谈入浓,而是由浓入谈,随农随谈,初无特定构思,而图成之后奇趣横生,出人意外。他墨稿完成后,只略施谈彩,以求色不掩墨,以色衬墨,突出笔墨的主要地位。所以,浓墨谈彩成了他的独特风格,总令人精神焕发,赏抚无已。本书为其的个人山水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