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为中国画基础技法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具有技法分析详细、画法丰富、内容多样、通俗易学等特点。本书所例举的题材为松树,书中内容有松树的叶子、枝干、树皮、树根的不同形象及画法,松树的结构分析,松树的创作步骤,完整的作品赏析等;书中图文并茂,每个画法步骤都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
《设色山水有问必答》系中国画技法有问必答丛书之一。中国山水画的设色方法千变万化,流派纷呈。千余年来,它作为中国绘画的*门类及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本册介绍了青绿山水、浅绛山水画等设色山水技法中碰到的50个疑难问题。介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重要的浅绛画法和青绿画法,如画树木、墨法、笔势、山石法、染皴法、云水、用墨等。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本着 取法乎上 的精神,阐述传统基本技法,结合传统名画作品解疑排难,除了分步骤介绍了设色山水的画法步骤及画理外,另附有独立成幅的示范图。简明实用,十分适合初学者学习参用。
本册拟收录著名山水画家周裕国先生历年来写生创作的山水画小品精品力作约70余幅,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斗方、条屏等小幅式构图表现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致,画面峰峦叠出、沟壑纵横、行云流水涌动其间,给观者可居可游,可亲可爱,颇有小幅见鸿篇之美。
恽寿平的山水画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既不只求笔墨形式的美而泥古、仿古,也不苟同于奇僻纵恣的片面创新。他是以自然天真、淡雅灵秀为宗旨,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标奇立异,值得今人借鉴。 恽寿平重视绘画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他的造型能力相当强,能很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形与神,把它们表现得既真实又生动,将这些事物很真好看的形、神、韵表现出来了。他重视写实,但又绝不刻板地抄录、描摹现实。 恽寿平绘的《恽寿平山水画选/中国历代名作典藏》所收录作品均为恽寿平山水画中的精品,包括册页和立轴,既可以感受到其水墨画的光鲜灵洁,清气逼人,又可体味其青绿山水中的淡逸古朴。恽寿平一生画了大量的山水画,约占恽氏所有画作的三分之一。本次高质量的印刷出版必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成为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北宋时期的山水长卷。 自徽宗宫廷辗转流传至今近千年,早已成为中国绘画 一枚璀璨的瑰宝,无数国人心中的 之作。许多人在看到这幅画的 眼就会被它磅礴的气势和明丽的设色所吸引,但这幅画卷究竟画了些什么,又该如何欣赏,大多数读者依然是无从下手、一知半解。 本书聚焦《千里江山图》,根据画幅与画卷特征,将长卷分为五大段,一段一章节,即起源、信仰、支柱、富饶、归宿,好比跟随着一个士人的一生,走入他现实与精神交错的山水世界。本书自画卷中的一棵长松、一条小路开始,带读者进入画面,仰观飞瀑高崖,远望烟波浩渺,做客草舍茅屋,问道山野林间,在五段五章间穿梭自如,游目骋怀,沉浸式体验中国山水画之高妙。 五段画面,五大章节的结构,既能让读者对画卷有全面的认识,又能逐段细赏画中
《中国山水画石法》内容简介:山石是构成山水画的主体组成部分,从绘画的程度上讲,它比林木的作用更重要。山和石是一体相连的两个形体。石,有聚有散,散者为个体,聚者为整体。聚许多个体便是山体。山的构成,有石块的堆积,也有独立的形体。它们起伏蜿蜒,来龙去脉,绵亘不断。
山水画不仅仅是抒写个人情志的工具,同时也是在东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用以表达民族情感、时代气象的重要载体。而这也正是现代中国画,特别是现代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文化品格。 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潘天寿是一位“传统出新”的典范。在他那里,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已经变成了民族文化心灵和历史情感的寄托,在此基础上,他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探索具有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本书是一本关于写意山水云树的绘制临本,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进行学习。其中,部分(第1章~第3章)是对写意山水云树的常用笔法、调色以及构图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该部分图文结合、分析透彻,且文字通俗易懂;第二部分(第4章~第7章)是分别对山水云树等的绘制方法进行深入讲解;第三部分(第8章和第9章)则是通过欣赏、临摹等形式引导绘画者进行独自创作。 本书不仅适合初学写意山水云树者临摹、学习,而且适合想提升山水云树绘画技法的爱好者使用。
孙成慷,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成都工笔画会理事,东方绘画艺术院特聘画家,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画家,出版个人专集多部,均受读者喜爱,本集拟收录其进两年深入名山大川写生归来,创作的50余幅,以水墨淡彩表现山川秀色的自然山水,及川西田园风光。
中国山水画小品,自然属于那种独舞与诗句,凭着简练的外在形式表现精炼的内在品质。首先,小品画没有“大作”的巨大尺幅,通常采用条屏、团扇、小斗方及册页、手卷等形式。与那种以泰山压顶之势在大展览厅中展出的“大作”相比,小品画更具生活化地作为日常的装饰品。从古及今,宫庭皇室、平民百姓都可享用到这种小巧精悍的艺术品。其次,小品画不管从形式、题材、手法上都与“大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小品画极为机缘十生的随意自由特性允许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极为工整的精刻细描,又可以是逸笔草草。它不象大作品那样需样样兼顾求全,因为尺幅不同,通常仅靠有限的造型寓意十生地隐喻无尽的心中之境。题材上也可以简练到~树一石、一山一水的细小局部,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中国艺术表现手法。 山水画小品以其特有的精悍
《芥子园画谱》介绍中国画基本法较为系统,便于初学者参考。 白话文对照,技法更易懂,图片放大修复,清晰更完善。
《徐家珏中国山水画集》 系桂林画家徐家珏近些年山水画创作的精品集。徐家珏为桂林画院院长 虽事务繁忙 但笔耕不辍 是个勤奋高产的优秀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创作 既得益于勤奋 还来自于桂林乃至广西天然的山水景观涵养 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奇山秀水 作品自然上乘。 本书图版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乃是徐家珏近年的山水画创作作品 以宏伟的巨障式山水为主要格调 描绘桂北山川。他在创作中并没有因循古人 落入摹古窠臼 而是根据自己的感知 以及对桂北山水的体味 加以提炼、润色 形成独特的南方山水样式。相应的 这些作品的尺幅也较为宏大 雄壮有气势。第二部分“钟灵毓秀 造化之功”则是徐家珏的写生作品 这些作品是他勤奋创作的见证。
作一个国画家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学习更为困难。众所周知,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发生有史以来优选变革的时期,封建帝制的结束,小农经济的消失,现代国家政体的确立与现代社会结构的转换,使得过去根深蒂同的中华文明无比惶惑而无所适从。许多最能代表过去中华文明的经典文化类型与样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与否定,国画正是这样的典型文化品类之一,它所受到的批判蹂躏当然在所难免。这个时期的国画家们早已是岌岌可危,命在旦夕,更不用说艺术的探索与发展了。
该书系统介绍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山石、林木的的基本技法,侧重于基础技法的讲解。在笔法、墨法、色法、水法及构图方面论述充实,文字与图解相对照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学习,便于初学者自学。该书以中国画初学者的实际着手,总结国画初学者临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融入到具体技法讲解中,重点突出,示范步骤明确,详细讲述各种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技法及画面章法构图上的丰富变化,是初学中国画的*教材。
《中国画长卷系列:萧云从·地震诗山水卷》作者自题诗记述戊申年六月十六日夜遇地震时的经历感受,戊申应为清康熙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年),考安徽史籍是年当涂县附近确有地震发生,与其署款“七十三翁萧云从”也相吻合。钤有朱文方形“钟山老人”、白文方形“萧云从印”等印。萧云从擅画山水、人物,兼及花卉,尤精于山水一画。他曾博学唐、宋、元、明诸家画法,也能写生,并在深悟传统与师法自然的结合中逐渐创出独具个性的绘画风格,此卷山水运用渴笔干墨以细密的笔墨组合描绘出山峦起伏、断崖平岗、乔松疏柳、天水掩映、亭桥塔舍点缀其间的山川秀色,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之致,笔墨源于倪黄而自成面貌,给人以可观、可居、可游、雅洁淡逸的艺术感受,堪称其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
名为“南宗”的山水画技法显然属于技法研究的范畴。南北宗山水画是在总体气质上的差别,好比个人气质,不同气质的人会选取不同的手法,而南北宗山水画的这种气质则有与它们相应的总体面貌差别。正是基于此,作者提出在南宗山水画流变中延续的某种精神性,从而对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作分门别类的解析,试图努力寻找出它一定的规律性。即符合中国山水画“基点即高度”的基础要求,又弥补了在纯理论研究中的某种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除大量演示图稿外,还较大篇幅地引用了相关画论原著,便于我们从中解读出手的信息,这是一本颇具价值的技法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
本论文通过分析山水画写生的“游观、体悟、默记、对景写生”等方式,对历代典型的山水画写生作品的图式进行比较,探究山水与图式的笔墨关系。文中阐述了历代山水画写生的观点、类型,梳理了写生的传承、积累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对其外在的引领作用。
吕云所是我国当代画坛北派积墨山水的代表性画家,他所创作的“黑色积墨太行系列”名播海内外,多幅作品为美国、新加坡、澳洲、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博物馆收藏,同时为国内众多美术馆与博物馆收藏。本画集不仅汇集了吕先生早期经典性作品,还汇集了他近期的新作多幅,同时也收入了他创作于60年代初的成名作《漳河畔》组画。其太行作品集中展现了他气势磅礴、苍茫宏深、凝重博大、浑厚朴实的艺术个性和大自然的阳刚之气。收入画集的新作“太行风情系列”又极富细腻的抒情意味,洋溢着浓浓的回归乡土家园的人情味,表现了故乡太行山区林泉草木的灵秀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