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以树木作比喻,解读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主要构件及装饰,讲解了中国传统木建筑中有关基座、柱础、梁、柱、屋顶、栏杆、斗拱、牛腿、雀替、门窗、狮子与龙的建筑知识。小小一本书,带你走近匠心独运的中国古建筑,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化与智慧。? ??
溥儒,字心畲,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生于光绪二十三年,清道光宣宗皇帝曾孙,恭忠亲王奕诉的孙子,贝勒载滢的次子,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台湾逝世。 溥心畲先生少年时就读于清室为贵胄开办的法政学堂,毕业后的赴青岛入礼贤书院学习德文、先后两次赴德留学,并获得柏林大学的天文学和生物学博士学位。然而,使溥先生饮誉海内外的却非这些,而是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他把诗书画融于一纸,珠联壁合。步中国画坛数十载,在四十年代被人誉为南张北溥之美称。
本书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重要山水画理论著述及作者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山水画理论关键性历史节点及理论内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中国山水画理论历程。 全书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和四章山水画理论,作者按照朝代顺序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六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如在“六朝至唐代山水画理论”中,作者阐述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等名家山水画理论,每一章节都将该阶段 具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深入剖析,阐述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根源,运用独到的艺术史眼光展现各个朝代的山水画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仿製的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並且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1746年,富春山居圖真品進入清宮,得以倖免。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
这是一部全方位论述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从文化学的高度,深入论析黄宾虹书画艺术及其中国绘画艺术方面的力著;更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有关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方面的论著。展阅本书,不但让你了解了黄宾虹,理解了黄宾虹的山水画;而且使你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中国画艺术,乃至中国绘画所蕴含着的深刻的文化内蕴和无限的生命价值。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部分:引论、分论与综论。引论部分,主要是从中国山水画的品评、鉴赏这个人们首先要碰到的问题人手,在讲清中国画的品评、鉴赏的概念之后,再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欣赏黄宾虹的山水画。分论部分,讲的是山水画本体经常要碰到的有关技法、技巧,临摹、写生,透视、章法,诗文和书法等,这些人们在学画山水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譬如
本书收录了近千首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题画诗。为查阅的方便,作者按题材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分别是:四季(春、夏、秋、冬),四象(阴、晴、夜、雨),四景(烟、云、雾、霭),四水(江、湖、溪、瀑),五胜(杭州、越州、苏州、齐州、桂州),五绝(长江、黄河、桃源、潇湘、太湖),山岳(山、岳、丘壑),综合和画题十个章节。给学习山水画的读者提供了作画题跋的可靠资料,也为绘画者提供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思路。请读者在阅读时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八大山人山水画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源起及历程、八大山人山水画的风格及其成因、八大山人山水画笔墨形式与造境、八大山人山水画和花鸟画及书法的关系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收录了近千首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题画诗。为查阅的方便,作者按题材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分别是:四季(春、夏、秋、冬),四象(阴、晴、夜、雨),四景(烟、云、雾、霭),四水(江、湖、溪、瀑),五胜(杭州、越州、苏州、齐州、桂州),五绝(长江、黄河、桃源、潇湘、太湖),山岳(山、岳、丘壑),综合和画题十个章节。给学习山水画的读者提供了作画题跋的可靠资料,也为绘画者提供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思路。请读者在阅读时提出宝贵意见。
“不识芦山真面目,”。诗人刻意突出廬山外貌景觀感之美。其实,識芦山真面目,还必须身入此山中。交友,初相識,深交便觉失望,但也有开頭并不吸引人的朋友,日久始感宽厚博大。
《北派名家山水画云水法》收录了北派名家张葵的作品,介绍了山水画云水法,主要内容包括:北派名家画云技法;北派名家画水技法;北派名家云水时景法;云水写生示范;临摹作品欣赏。书中每一幅作品都注有详细的介绍。
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件。 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
作品以纵向直幅的形式描绘了冬日山谷的景色。整体构图气势雄伟,用笔苍劲娴熟,皴法居多,渲染较少。 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近景中乃是两个行路的旅人,挑担者在前,骑驴者在后。他们既是画面生动的人物点缀,又像是游画的起点标识。不远便有一座小木桥,架在由山上泉水汇集而成的溪流之上。走过桥去,屋舍俨然,人群闲逸往来。村子里有人凭栏望水,有人坐而啖饮。这村落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山石雄伟秀美,其上皆是林木,阴翳静谧,于这晦明不定的山石中,却有一条亮色呈“S”形曲径通向山中。沿着山路便来到了画面的当中,也是视觉中心“萧寺”所在处。相对于山下的村落,这寺庙建筑要恢弘许多。寺后是两座只能仰视的高峰。萧寺周围,山冈之上的寒松,其枝杆多盘曲如蟹爪,松叶形如“攒针”,他画树干,节疤处不圈墨,仅以淡墨
《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为我国部中国画艺术专史,填补该领域空白。作者分别对中国传统绘画中三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画灿烂辉煌的风貌,更对中国画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的具体成因、发展规律、技法特性、人文价值等物质层面和深层内涵作了客观的揭示和有益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为丛书之山水卷。本书共分为十编,编总体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第二编主要探讨前山水画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第三编至第十编,对整个山水画演变的历史作描述和梳理,力求在保持细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同时,厘清和概括出这种演变的整体脉络。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时期,中国绘画的分科在这一时期完成并成熟,创造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在这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出现了许多的画家,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一时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如群星璀璨,交相生辉,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高峰时期:一、五代北宋前期;二、北宋后期;三、南宋前期;四、南宋后期;五、元代初期;六、元代中后期。这六个时期各有代表性画家涌现,作出了不同的创造性贡献,丰富了笔墨、意境表达的技巧。
本书收录了近千首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题画诗。为查阅的方便,作者按题材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分别是:四季(春、夏、秋、冬),四象(阴、晴、夜、雨),四景(烟、云、雾、霭),四水(江、湖、溪、瀑),五胜(杭州、越州、苏州、齐州、桂州),五绝(长江、黄河、桃源、潇湘、太湖),山岳(山、岳、丘壑),综合和画题十个章节。给学习山水画的读者提供了作画题跋的可靠资料,也为绘画者提供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思路。请读者在阅读时提出宝贵意见。